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學科論文 > 心理健康論文 >

青少年心理特點分析論文(2)

時間: 堅烘964 分享

  青少年心理特點分析論文篇二

  《淺論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心理特點分析》

  論文摘要: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已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文章從青少年的認識水平、自我意識發(fā)展、情義需求、欲望、生理需要等方面,分析了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心理特點,并從青少年的個性結構特征、環(huán)境影響、網絡影響、學校教育、家庭因素以及個體主觀方面等討論了青少年違法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最后就如何從社會、網絡、學校、家庭、心理學等方面構建青少年違法犯罪心理的預防體系,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論文關鍵詞:青少年;違法犯罪;心理特點;成因;預防;分析

  一、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心理特點

  (一)認識低下、追求低級、心胸狹隘,具有反社會性

  違法犯罪的青少年由于認識水平的低下和精神世界的極端空虛,心理需要的主要特征是低級性、惡性膨脹和反社會性。大多數(shù)違法犯罪青少年表現(xiàn)出極強烈的物質享受欲,在他們各種需要的層次中,物質享受的需要往往占據(jù)主要地位,成為他們整個生活的中心。在他們的心目中,各種能滿足其享受需要的物質用品及金錢是其追求的首要甚至惟一目標,從而偷盜、賣淫、詐騙、販毒、走私等構成了他們實現(xiàn)目標的必然途徑和手段。青少年還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就是心胸狹隘、嫉妒心強、性情粗暴、感情用事,為此容易導致報復殺人等行為的發(fā)生。青少年犯罪往往與被害人存在著一定的相識、交往關系,如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同事同學等。在青海省曾經發(fā)生過這樣一起案件,××中學高三年級的一名學生因一起與女同學逛街被鄰居老太太看見,他害怕老太太告訴家人,于是懷恨在心,用木棒將老太太殺害??梢?,這名看似正常的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已非常嚴重。

  (二)自我意識強

  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使他們產生了威望、自尊、博得人們贊賞等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違法犯罪青少年這種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在錯誤認識的基礎上惡性發(fā)展并予以體現(xiàn)的。他們以打架斗毆、奇裝異服、妖艷打扮、故作姿態(tài)等各種方式逞強顯能、引人注目,以此來獲取精神滿足。此類犯罪一般在案前沒有預謀,往往是因為一事之爭、一言之惱、一拳之羞等小事、糾紛引起矛盾,或因互相爭奪地盤、劃分勢力范圍發(fā)生沖突。俗話說:“話不投機惱死人,理屈詞窮匕首現(xiàn)?!庇行┣嗌倌暝谑⑴拢星闆_動、不計后果、動輒殺人,如有一犯罪分子因為同伙在盜竊殺人后對他說了,他為了表示自己也不是孬種、比別人強,在第二天夜里砸開一家商店殺了3個人。有的犯罪分子因走路與人相撞,發(fā)生口角,拔出刀子將對方刺死,類似的事時有發(fā)生。

  (三)錯誤而強烈的“情義”需求強

  青少年對友誼的心理追求是強烈而共有的。違法犯罪青少年對“情義”的需要是在他們錯誤認識的支配下以“為朋友兩肋插刀”等現(xiàn)實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有些青少年由于種種原因在成長的早期往往較少得到人們的關心和正常的感情溫暖,因此,他們對情感的需要較為強烈,并且極易感情用事,因幾句好話、幾支煙就可以為別人死心塌地地做事。因此“哥們兒”、“姐們兒”之間的感情對他們有種強烈的吸引力,并表現(xiàn)出強烈的追求。

  (四)尋求刺激的欲望強

  違法犯罪青少年由于認識水平低下和缺乏正常的教育培養(yǎng),愚昧無知、精神十分空虛、沒有正當高尚的精神需要。所以,經常通過各種方式尋求刺激、填補空虛的精神世界,以此來取得心理的平衡和滿足,如狂喊亂叫、尋釁滋事、四處游逛等各種方式的惡作劇及流氓活動,往往是源于尋求刺激的需要,許多違法犯罪行為也是由此而發(fā)生的。

  (五)性欲和對異性的占有欲強

  一個受到正確教育的有著健康生活內容的青少年,會調節(jié)自己的生理需要和正確對待異性間的吸引,不會把精力集中在此、不會出現(xiàn)不可遏制的性欲需要。而違法犯罪青少年在享樂主義思想和低級樂趣觀的支配下,對性方面表現(xiàn)出特殊的興趣和強烈的欲望,并且不加克制,使性的需要異常發(fā)展,表現(xiàn)出低級的動物性。他們在強烈的性欲和對異性占有欲的驅使下猥褻強奸婦女、玩弄異性,甚至達到瘋狂的程度。

  在實施強奸犯罪過程中,欲望一旦遇到阻力、遭到被害人的斥責反抗,難以如愿得手;或被害人為熟人,面臨被揭發(fā)的危險,犯罪人往往會一不做、二不休,采取各種暴力手段置被害人于死地,如有的犯罪人經?;顒釉谏搅?、鄉(xiāng)間小路,攔截過路婦女,劫至山洞、樹林或草叢中強奸殺害。

  三、青少年違法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

  1、性機能早熟由于地球氣候的變化、溫度的升高,加上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家庭的生活水平普遍明顯提高,飲食結構得到了相應改善,特別是酸性營養(yǎng)的攝入,使得現(xiàn)在的青少年生理成熟狀況較之父輩提前了兩年左右。同時,由于生活條件的改善、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他們又相應地得到了更多的來自父輩的關愛甚至是溺愛,因此使得青少年的心理成熟期反而相應推遲。這種身心成熟的時間差距的拉大,勢必給當今青少年帶來性意識上的困惑,以及不受性道德制約的性攻擊行為的增加。

  2、來自社會的負面影響

  第一,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建立的過程中,因而存在著不完善、不健全之處。正是由于這些不完善、不健全,加之市場經濟本身不可避免的負效應,造成了很多的空隙和漏洞,使犯罪(包括青少年犯罪)的條件與可乘之機增多。例如,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必然會造成一些企業(yè)虧損或破產,致使一些人下崗、失業(yè),從而導致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增加。當許多工人在品嘗下崗、失業(yè)的痛苦的同時,青少年們也正忍受著待業(yè)的煎熬當青少年的熱情、意志在茫然的等待中被消磨時,“成人感受挫易使他們產生悲觀失望、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同時感到被社會拋棄,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第二,思想觀念的變化及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深刻的社會變革時期,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一些人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發(fā)生裂變,對原有的以集體為本位的道德觀、價值觀產生懷疑和動搖,形成了以個人為本位的道德觀、價值觀和“金錢萬能”、“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拜金主義思想。由此產生了諸如吸毒、其滋生蔓延所形成的社會不良風氣很容易污染青少年脆弱的心理,使一些青少年放棄原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而變得精神頹廢、惟利是圖,甚至為實現(xiàn)自己所謂的“人生價值”而不惜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以非法手段撈取錢財??梢姡斀裆鐣恍┣嗌倌暝趦r值觀上的偏離,確實刺激著他們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與發(fā)展。

  第三,大眾傳播方面的問題。大眾傳播事業(yè)是當今世界最發(fā)達并仍處于迅猛發(fā)展之中的事業(yè)之一,它與人們現(xiàn)代的生活方式聯(lián)系得愈來愈密切,充當了人們的向導,尤其是對涉世不深、社會經驗不足的青少年來說,它更是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由于我國目前的社會主義法制還不甚健全,加之一些管理、宣傳部門存在著思想性不強等原因,在這些不利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使得一些迎合不健康口味、格調不高、趣味低下、內容荒誕的作品乘機而人,對不少青少年已有的消極心理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助長了某些青少年的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刺激其犯罪心理的產生、發(fā)展。

  3、網絡的影響

  隨著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世界以其繽紛的色彩呈現(xiàn)在了人們的面前。網絡作為一種“立體媒體”因其極大的信息量及快捷方便的操作,已逐步從大中城市走向鄉(xiāng)鎮(zhèn)、從鄉(xiāng)鎮(zhèn)走向農村、走入普通家庭、走到人們身邊。上網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時尚。在龐大的網民群體中,青少年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逐年呈直線上升趨勢。網絡極大地豐富了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同時形形色色的思潮、觀念,甚至是色情、暴力也充斥其間,青少年置身于這樣一個毫不設防的虛擬世界中,不免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如上網“沖浪”、網絡游戲常常使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影響工作、生活,荒廢學業(yè);網上色情、暴力使青少年耳濡目染,在模仿、沖動下導致性犯罪及其他犯罪;而監(jiān)控不力的網絡平臺又直接成為某些具有不良心理品質青少年的犯罪工具或犯罪對象,從而成為網絡犯罪行為人。

  4、來自學校教育的不良因素

  如果說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那么學校則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樂園。學校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tǒng)、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思想道德、健康情操等全面教育的場所,它在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高尚道德、健康情操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我國教育還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問題,使學校教育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第一,學校教育內容的不平衡性。所謂不平衡性即存在畸輕畸重的現(xiàn)象,如中小學在德和智的教育方面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xiàn)象。眾所周知,人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往往把德排在第一位,可見,德在整個社會形態(tài)中何其重要。

  然而,這么簡單明了的問題,卻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出現(xiàn)了明顯的偏差。學校忽略了德育教育,一味追求升學率,家長則步學校的后塵,只關心學生的考分成績,卻忽略了考分是怎么得來的。于是為了博取老師、家長的歡心,有的學生一心專攻課本知識,缺乏對相關知識的學習,有的學生則從小產生了投機取巧、營私舞弊的心理,只要老師、家長不發(fā)現(xiàn),就用虛假成績來蒙騙老師和家長,多數(shù)所謂的“差等生”就是如此。這是在當前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很值得人們關注。由于學校教育內容的不平衡性,對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產生了不良影響,這也是近年來青少年犯罪中在校生人數(shù)上升的原因之一。

  第二,教育方法和態(tài)度的不當。中小學教育由于受到許多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使得一些教師不能很好地針對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采取有的放矢、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特別是對差等生的教育,多采取輕描淡寫、簡單空洞的“說教式”,不能深入其心靈進行疏導教育。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有的學生被開除學籍,有的學生逃學、輟學流向社會,有的則是最終走向犯罪。

  第三,學校管理方面的不合理性。從普遍情況看,目前中小學管理中存在兩種不合理現(xiàn)象:一是嚴抓嚴管型。這類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過分苛刻,但又賞罰不明,因而正氣樹不起來、歪風又剎不住,對學生產生了消極影響。二是管理松散型。這類學校校紀不嚴,學生不受約束,因而惡習盛行,抽煙、喝酒、打架、早戀以及拉幫結伙之風蔓延,造成學校秩序混亂、學風不正。這種現(xiàn)象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機會和條件。

  5、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個人生活和成長的重要場所,家庭環(huán)境如何直接決定和影響著其是否能夠健康成長。家庭在青少年生活中扮演最重要的社會控制角色,這已是各種犯罪社會學派的共識,正像美國犯罪社會學家戈夫指出的那樣,“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關鍵角色是在對越軌行為研究中最矚目和最經常重復的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的社會過程始于家庭,其早期生活經驗深刻地影響其一生的發(fā)展。每個人社會規(guī)范的接受、價值觀念的形成、生活目標的確立、行為方式的養(yǎng)成、生活技能的掌握和社會角色的培養(yǎng)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會孕育一個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為其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相反,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則會導致其人格缺陷和行為偏差,這往往是造成違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二)主觀原因

  1、錯誤的人生觀

  人生觀是指人對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態(tài)度。違法犯罪青少年的認識水平極低,對許多人生問題愚昧無知、觀念模糊,甚至到了顛倒是非的地步。他們錯誤的人生觀的核心有兩大精神支柱――封建幫派式的江湖義氣和追求感官刺激的享樂主義;三種錯誤觀念――亡命稱霸的英雄觀、隨心所欲的自由觀和低級下流的樂趣觀。在這種人生觀的支配下,他們怎能不進行違法犯罪呢?

  2、錯誤的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包括法律知識、對法律的態(tài)度和守法的行為素養(yǎng)三個層次,它與道德意識相配合,調節(jié)人們的社會行為。違法犯罪青少年的法律意識淡薄,少數(shù)人是因對法律的無知而犯罪,多數(shù)人則是因為存在著錯誤的法律觀念、或者對法律采取蔑視的態(tài)度、或者缺乏守法的行為素養(yǎng)而犯罪。此外,不守法的錯誤示范也是潛在的影響因素。當前社會的腐敗現(xiàn)象,大的如賣淫、嫖猖、貪污、兇殺等案件,小的如亂倒垃圾、亂闖紅燈等,這些錯誤行為對青少年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長期的耳濡目染的結果是導致其對法律權威的蔑視和踐踏。

  3、不成熟的認知結構

  認知結構是指個人在感知及理解客觀現(xiàn)實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心理結構。違法犯罪青少年認知結構的不成熟表現(xiàn)在:一是在時間因素上,不能很好地把事物或現(xiàn)象與它的過去、未來聯(lián)系起來,只是孤立地對待認知對象,容易受到眼前狀況的影響,同時,對認知對象在空間領域不能與其他事物或現(xiàn)象作很好的比較,容易產生認識的片面性、局限性;二是缺乏批判力、內省力、自覺性、預見性和適應性,因而對處理復雜的事物有困難;三是認知不能控制情感、情緒的影響,往往會感情用事,一旦有了犯罪欲求的傾向,就變得難以抑制。

  4、情緒的易激動和外露性

  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也容易促使青少年產生激情。當激情爆發(fā)時,往往會不顧后果。在斗毆時,由于他們愛虛榮、好逞強、想當英雄,就更容易激動,動刀動槍,瘋狂至極,不把對方打敗決不罷休。當他們激情過后冷靜下來時,一般也會后悔;如果造成了嚴重的后果,也會感到恐懼。他們的情緒容易外露,高興時手舞足蹈、得意忘形;不高興時則會惱羞成怒。同時,他們的情感極不穩(wěn)定,表現(xiàn)為情緒變化多端、喜怒無常,憤怒時十分兇殘粗暴,高興時也容易動感情。如果教育者對他們缺乏感情,采取諷刺挖苦、粗暴的態(tài)度,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對立情緒,甚至與教育者頂嘴、打罵;如果教育者富有情感,往往會產生好的效果,甚至會使他們感動得流淚,表示決心悔改。但是這種情感常常出現(xiàn)反復,事過境遷,違法犯罪青少年會繼續(xù)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給人以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感覺。

  5、明顯的兩重性

  違法犯罪青少年在實現(xiàn)社會化目標方面表現(xiàn)出意志的薄弱性,在實施反社會的活動中卻表現(xiàn)出意志的頑強性。違法犯罪青少年大多數(shù)是學習差、品德表現(xiàn)差的雙差生和貪圖享樂、好逸惡勞的頑劣少年,這種狀況與其意志薄弱不無關系。違法犯罪青少年在矯治過程中,無論在學文化、學技術方面,或在生活、勞動方面,往往怕苦、怕累、怕困難,缺乏改正錯誤的勇氣,這正是意志薄弱的表現(xiàn)。違法犯罪青少年的意志薄弱,很容易在外界不良誘因的影響下,使意志活動偏離社會要求。與意志的薄弱性相反,他們卻能千方百計地排除主客觀的困難和障礙,顯示出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頑強意志,如為了滿足私欲,他們有的冒死去犯罪,或膽敢以身試法;在審訊過程中,他們有的堅守同盟、拒絕供認、堅不吐實;在矯治過程中,他們有的敢與管教人員對抗,或不顧人身安危實施脫逃。

  6、冒險性

  違法犯罪青少年在亡命稱霸的英雄觀支配下,在犯罪時表現(xiàn)出狂妄自負、盲目冒險的不良意志行為。例如,有的違法犯罪青少年說:“我知道騙錢是犯罪,但是要享福就不能怕?lián)L險,只有膽子大的人才吃得開。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為了弄更多的錢,即使冒點風險也是值得的。我嘗到了驚險后的愉快?!狈竿蹈`罪行的青少年大多認為,干這一行是靠“三分技術七分膽”,還認為要有“想當小偷、就得不怕揍”的思想準備。有的違法犯罪青少年說:“我寧可為了搶錢冒險而死,也決不會碌碌無為而生?!边`法犯罪青少年在談到自己違法犯罪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時,幾乎都提到了冒險心理。他們說,在犯罪前都感到過不同程度的恐懼,但是為了吃喝玩樂,便會橫下心,敢冒風險,認為只要考慮得周到,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在違法犯罪時,只想到快得手,豁出去了,愛怎么著就怎么著;在被發(fā)現(xiàn)后,能擺脫就擺脫,擺脫不來了就聽天由命;在受審訊時,或者是先編瞎話,實在不行就說點真話,還顯得態(tài)度較好,或者是以不回答來回答一切,以不承認來對付一切。違法犯罪青少年的冒險心理,雖然或許能得逞一時,但終將使他們在犯罪的泥坑里越陷越深,落入法網。

  7、易受暗示性

  由于違法犯罪青少年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差,很容易接受別人的暗示而盲從,很容易受人挑唆、慫恿而去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在球迷鬧事、街頭暴力等集群性違法犯罪活動中,很容易隨波逐流、稀里糊涂地跟著干壞事。在青少年犯罪團伙中,很容易在頭目或其他成員的語言、表情、動作的暗示下進行從眾性的犯罪活動。凡此種種,都說明違法犯罪少年缺乏意志的自覺性而具有較強的易受暗示性。

  四、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心理預防

  (一)社會預防

  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懲治司法腐敗現(xiàn)象,嚴肅法紀,在社會中樹立法制權威,增強其對犯罪分子的震懾力。同時,大力整治社會丑惡現(xiàn)象、凈化社會風氣,特別是對毒害青少年嚴重的“黃、賭、毒”要實行長期的專項斗爭。逐步清除其惡劣的社會影響。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通過輿論廣泛深入地開展社會公德教育,樹立新的社會風氣,形成一股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強大社會心理力量。

  規(guī)范文化音像市場的管理,加強對非法出版物的查禁和打擊。同時,要加大優(yōu)秀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力度,以寓教娛樂、生動活潑的形式來引導青少年的文化生活,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加大素質教育推行的廣度和深度,轉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思想教育方法,注重知行合一,并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同時,貫徹義務教育法,依法控制學生流失現(xiàn)象。完善我國青少年的立法工作,對青少年在生活、學習、工作中的權益,應以詳備的法律形式確立下來,并在司法實踐中給予切實的保障。

  (二)網絡預防

  一要加強青少年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二要加強網絡道德的宣傳和教育;三要清除網絡垃圾,凈化社會環(huán)境;四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強法律意識教育;五要加強網上犯罪特偵力量,提高執(zhí)法者的專業(yè)水平。

  (三)學校預防

  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向學生傳遞知識及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個性和品質。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是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進行設計的,在青少年身心發(fā)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所不能比擬的。過去學校教育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方法,而今必須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思想教育的優(yōu)勢,結合新時代特點注入新的內涵,認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為主要內容,教育和引導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育方式上,變傳統(tǒng)的“說教式”、“灌輸式”為靈活多變的“啟發(fā)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育內容上,應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結合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將新知識、新觀念傳授給學生。

  (四)家庭預防

  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家庭預防機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種形式。許多研究資料表明,青少年犯罪與家庭教育不當密切相關。進行家庭教育,教育內容要全面,教育方法要得當,還要把握教育時機。

  2、家庭榜樣示范。我國自古就重視父母的榜樣示范作用。父母以身作則,不僅可以增強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還能像面鏡子促使子女經常地對照自己、檢查自己、矯正自己的不良言行。

  3、家庭氣氛熏陶。家庭氣氛是指家庭成員在對內、對外交往過程中形成的穩(wěn)定的傳統(tǒng)習慣、處世經驗和生活作風等。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是有形和無形、有聲和無聲的綜合性影響,有形是指父母的言傳身教,無形則是指家庭氣氛的熏陶。家庭氣氛對孩子是影響雖然不像父母言傳身教那樣直接有力,但它會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孩子,并對他們的品德發(fā)展帶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所以,人們常說:“有什么樣的家庭環(huán)境、家庭氣氛,就會陶冶出什么樣的孩子?!?/p>

  4、家庭對青少年的管理與約束。青少年時期既是他們身體發(fā)育的高峰期,又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為了促使青少年成為社會的合格公民,家庭必須對子女嚴加管理和約束:首先,密切注意子女的思想意識變化,一旦發(fā)現(xiàn)思想上有癥結、行為上有偏差,應當立即排解、糾正,嚴格限制他們不正當?shù)奈镔|需要、時刻關心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力爭從內部控制子女產生犯罪傾向的可能性。其次,注意周圍環(huán)境,諸如鄰里、街道、學校等的治安狀況,努力消除不安定因素,切實堵住外界各種污染源頭,盡力保護青少年心靈的純潔性。再次,注意子女的交友情況,青少年精力旺盛、善于結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輩之間的行為模仿和情緒感染很容易使青少年染上不良習氣,因而父母應該了解子女所教朋友的思想品德情況,只要發(fā)現(xiàn)其中有品德不良、行為不軌者應該立即責令子女與其斷絕來往,警惕那些可能引起犯罪的外來觀念滲入到青少年的思想中,盡量把犯罪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

  (五)心理學方面預防

  第一,針對違法犯罪青少年的認識低下與是非顛倒的心理特點,加強對青少年的人生觀教育及道德、法制教育,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根據(jù)青少年的知、情、意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講究教育的心理效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第三,幫助青少年及時擺脫情緒上的痛苦。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常會讓他們產生情緒障礙,在一定外界誘因的刺激下,容易一時沖動而違法亂紀。當這類情況出現(xiàn)時,家長、學校和社會要關心他們、引導他們并幫助他們排除心理困惑,使其冷靜對待。第四,充分發(fā)揮共青團組織及各青年活動中心的作用,根據(jù)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多開展適合青少年興趣愛好的集體活動,這不僅能使他們的精力得到正當?shù)尼尫哦矣欣谂囵B(yǎng)青少年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同時也是克服青少年精神空虛、借機挑釁的犯罪心理的有效措施。第五,正確對待青少年的欲望和需要。對于他們的合理需要應盡力給予滿足,即使一時難以滿足,也要作耐心勸導,以防止他們通過不正當甚至是違法的手段去滿足合理的需要;對于他們的不合理需要,要進行循循善誘的解釋教育,使他們認識其危害,并加以克服。第六,教育青少年正確對待戀愛、婚姻問題。及時對青少年進行性知識和倫理的教育,幫助其排除性心理困惑,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正確的性道德觀念,以預防青少年的性犯罪。

青少年心理特點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1.青少年心理健康現(xiàn)狀分析論文

2.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分析及干預研究論文

3.淺談青少年心理發(fā)展論文

4.淺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258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