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政治論文 > 資本主義 > 近代革命與人性改造資本主義論文

近代革命與人性改造資本主義論文

時間: 謝樺657 分享

近代革命與人性改造資本主義論文

  英國革命前,蘇格蘭壁爐邊只有三兩個思想家竊竊私語,不能稱“運動”,至多稱“活動”;而美國則幾乎記錄不到革命前有純粹觀念活動,跡近于無。法國不僅“有”,而且有“深度”,把政治改革延伸入人性改造,時間長,受眾多,大規(guī)模文學化,確實應(yīng)該稱之為“運動”。
今天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近代革命與人性改造資本主義相關(guān)論文。具體內(nèi)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近代革命與人性改造資本主義

  所謂陽光,是指北美革命的性格,溫和而耐久;而閃電則指法國革命特色,爆發(fā)于黑暗,電閃雷鳴,暴雨如注,照亮并蕩滌舊世界的角角落落,但也迅速回歸黑暗。

  1787年費城制憲結(jié)束,北美革命暫告段落。不出兩年,法國革命突然爆發(fā),如閃電撕裂大地。兩場革命在時間上挨得太近,以致后人并稱為“姊妹革命”。就中國讀者而言,我們從教科書上接受的那些歷史敘事,似乎也能支持她們的“姊妹”關(guān)聯(lián):法國革命的導火索王室財政赤字因援助北美革命而發(fā)生;《人權(quán)宣言》從字面上看,很象《獨立宣言》的姊妹篇;領(lǐng)袖人物穿梭往返,托馬斯-潘恩先后參加兩場革命,拉法耶特援美抗英,毀家紓難,歸國后又將巴黎起義中繳獲的巴士底獄鑰匙回贈華盛頓。就本書而言,作者蘇姍-鄧恩(Susan Dunn)也沿用了這一“姊妹革命”的說法,卻以她的副標題“陽光與閃電”,劃開了這兩場革命之間的家族聯(lián)系。作者征引那一時代人大量通信、日記和私下談話,描繪了另一幅有可能使中國讀者感到陌生或意外的畫卷。

  專制一旦和輕浮連袂出現(xiàn),更能撩撥革命欲火

  1789年的三級會議相當于英國的國會,但在法國已經(jīng)有160多年沒有召開。路易16敕令開會,只想據(jù)此分攤國庫虧空。他沒有想到的是,包括他在內(nèi)的法蘭西民族已經(jīng)遺忘了這一會議如何召開,如各等級代表人數(shù),選舉方式,以及會議辯論程序。他只是說了一句要開會,而且是三級會議,后面的事情則再也說不出什么了。

  紅衣主教布里安在他解職前的一個月,提出了一個憲政發(fā)展史上十分善意但也可能是最為離奇的想法。他力主法王邀請法國所有的“學者”,就三級會議如何召開進行一場智力競賽:會議規(guī)模該大該小?三個等級合廳議事,還是分別集會?在權(quán)利方面他們是否應(yīng)該平等一致?布里安顯然很開明,他想起了法王遺忘的東西,卻和法王一樣,忘記了更重要的東西:法蘭西是個陰性民族,以文學和婦女時裝而不是制度能力領(lǐng)先歐洲,文人多,學者少,思想界基本由文學評論轉(zhuǎn)型而成。此前路易14將全國的貴族大戶遷居凡爾賽,以芭蕾、沙龍等浮華消費耗損他們的財富,消磨他們的斗志,捎帶著產(chǎn)生了這一時期的法國文人階層。后者活躍于宮廷前后、沙龍內(nèi)外,習慣于上流貴婦的衣香鬢影,靈感離不開性感,才情與愛情齊飛,有時為法王怨恨,有時為王后寵護。他們離宮廷近,自認已窺得國家奧秘,如稿紙畫板,可以揩出一片空白,再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其實距離政治甚遠,始終被排斥在國家管理圈外。不遠不近,欲迎還拒,常使文人把劇場欄桿拍遍,為滿腔熱忱不能宣泄而憤懣。布里安建議一出,這個階層的靈感與才情、怨恨與憤懣如井噴般爆發(fā),在那個炎熱的夏季,法王案頭堆起總數(shù)達2,500種的政治小冊子,這個熱愛? ?に?丈跤誄??芾淼哪昵噯肆⒖癱緩坪頻吹吹惱?紊杓蒲兔渙恕U餼褪撬?那叭渭孀娓嘎芬?5臨終時有所預(yù)感,卻又撒手不管的“洪水滔天”。

  壅潰之后,首先沖毀的是閘門本身。專制一旦和輕浮連袂出現(xiàn),更能撩撥革命欲火。這一點,只要回顧大革命前夕一個細節(jié),奧地利來的王后如何撒著嬌逼法王同意把“費加羅的婚禮”搬到宮廷扮演,大致能窺破一二。法蘭西確有“悲慘世界”,卻是雙重的:專制加輕浮,在它的對立面復制出暴烈加放縱,恰如一個苛嚴的父權(quán)家庭一旦松弛,通常能在長子的嚎叫中看到父親的背影;專制要為它本身封閉太久付出政治利息,還要在歷史數(shù)軸的相反方向──當它想改變統(tǒng)治時,要為被統(tǒng)治者即債權(quán)人也已經(jīng)復制了它的暴戾性格,付出加一倍的利息。

  《陳情表》(The Cahiers De Doleances)是應(yīng)國王的要求,對國家的狀況進行評述而撰寫,并印行60,000冊。托克威爾事后爬梳這一大宗史料,編完一欄有關(guān)民眾不滿的主題,不禁目瞪口呆:“我?guī)е环N恐怖的心態(tài)認識到,這里所要求的是對國家整個法律和風俗習慣在瞬間同時廢除。我看到的問題是,法國面臨著世界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諸多革命中最危險的革命。”他發(fā)現(xiàn),政治自由的完全缺失,使得文人對政治事務(wù)“不僅陌生,而且盲目”;一些人在進行管理,老態(tài)龍鐘,另一些人在真空中建立關(guān)于政體的理論,高談闊論,政體領(lǐng)域與觀念領(lǐng)域分離行進;如果法國的思想家能夠象他們的英國同行一樣,有機會參與日常政治,并對他們的制度進行一些日常的修補,他們就不必去想象一個全新的制度。不幸的是,專制制度的長期排斥使這些人不得不相信,要么全部──全盤接受過去不正義的制度,要么全不──全盤推翻這個國家的政治和社會架構(gòu)。文人們當然選擇后者。

  文人之輕狂當然應(yīng)歸咎宮廷之輕浮,一如文人之盲目應(yīng)歸咎制度之封閉。法國啟蒙運動的正面價值,史載甚詳,至今尚得其惠,而這一運動與文人的性格聯(lián)系,則較少觸及。這一民族從路易14建立凡爾賽宮以來,精神上就不太平衡。文人從宮廷弄臣而來,至此變異,當然有鋒芒,卻離不開舞臺氣,從批判到逃避,瞬間可變,批判時投以意圖倫理,逃避時縮回犬儒游戲;這一階層也是教士之后裔,與后者一起承擔教民、化民、牧民之職,不自覺中也承襲后者政教合一之血脈。至新時期,雖與神權(quán)王國的政教合一發(fā)生沖突,卻不知政教分離之民間依托,一旦社會還俗回歸人性,新教士則葉公好龍,立刻呼喚人間世界的政教合一。此外,文人凸起于社會之上,而不是與其它階層平列,亦為法蘭西獨有勝景。社會以文人為導師,以文人浪漫為前引,而不是以實業(yè)、法律乃至技術(shù)為動力,以契約精神和程序建制為重心,此一現(xiàn)象,除同屬拉丁語系的南歐諸國,在英倫、北美則甚少發(fā)生。后者即使有文人,文人并不凸起,而是與社會其他階層平列。

  文人反抗當然有積極意義,難能可貴,卻很難產(chǎn)生新型制度及其政治文化。文人多半不耐貼地步行,形勢松動,一躍而入無政府主義之迷思,失重作太空舞,可上九天攬月;進入政治實踐,則在反抗中復制對方,在革命中再擁戴一個國王,可下五洋捉鱉。王權(quán)制度被改造之前,他們時常在這兩件事之間周而復始:要么是帶球越界,以文學飛腿狂踢政治之“門”,空許一個烏托邦,這時叫“文學啟蒙”;要么是被強行清場,于是退縮到場外玩一段圈子里的擊鼓傳花,鼓停處,總有奇花暗放,這時叫“巴黎純文學”。文人本身是病,不是藥。文人凸起通常標識社會患有炎癥,卻因其紅熱而具藝術(shù)性之外觀。他們高一聲低一聲地呼喚革命,若革命來不及發(fā)生,其吟唱載入史冊,或為藝術(shù)之瑰寶,或為抗議之結(jié)晶,所謂病蚌生珠;革命倘如期而至,文人中最激烈者第一天允諾民主,第二天撲殺反對者,第三天就變得比專制還要專制。

  意大利文藝復興對人性光明的盡情謳歌,翻過比利牛斯山到法國,為法蘭西文人所接受。先是放大為對人性的無限信任,以人性至善之烏托邦代替人間制度規(guī)范,而不承認人性另有幽暗一面,當應(yīng)以惡制惡,以權(quán)力制衡權(quán)力。一旦發(fā)現(xiàn)人性并不純?nèi)皇侵辽?,則號召以革命手段改造人性,當人性拒絕改造,則立刻翻出與人性為敵,對人性無情鎮(zhèn)壓的猙獰一面。大革命對人性的這一內(nèi)在矛盾,前一面表現(xiàn)為初起時一飛沖天,1789年8月4日一個晚上就宣布廢除此前沿襲千年的所有封建特權(quán);后一面則表現(xiàn)為對人性的恐懼與鎮(zhèn)壓,1792年至1793年,一年內(nèi)有17,000人被推上了斷頭臺。

  霍布斯與盧梭:幾何與美學的差別

  近代自然科學與文藝復興同時代出現(xiàn),卻與人文詩性從一開始就不和睦。哥白尼所代表的太陽中心說既挑戰(zhàn)教會地球中心說,也威脅文人們的人類中心說,不僅激怒教皇、教士,同時也激怒但丁一路。自然科學在近代的活動,對教會禁欲不利,對詩性解放也同樣不利。教會禁欲,曰“救贖”,以神寫創(chuàng)世記,以神救贖人;文人縱欲,曰“解放”,以人代神,還是繼寫創(chuàng)世記,只是在神的位置放上人,人可“救贖”人,“解放”人,“改造”人。教士與文人都是以人類為宇宙中心地位,這一地位恰為自然科學所顛覆。后者對人類中心與人性的自然描述,擴展至英倫,發(fā)生蘇格蘭啟蒙活動之低調(diào)性格。霍布斯之政治學說從幾何力學而不是詩性人學推測人性不可輕信,掌權(quán)者人性更不可輕信,“權(quán)力之擴張本能只有在碰到另一權(quán)力擴張時才能停止,恰如物理世界的物體運動”,由此發(fā)生權(quán)力分立與制衡說。其思脈與其說接近但丁、彼得拉克人文詩性一路,不如說接近哥白尼、牛頓幾何物理一路。

  霍布斯也研究人,琢磨人,但開宗明言17世紀是幾何的世紀,對比利牛斯山那一側(cè)倡言該世紀是“人的發(fā)現(xiàn)”,似乎故意冷落。其代表作《利維坦》從幾何公理推理權(quán)力運作,與其說是人的“發(fā)現(xiàn)”,不如說是以人為題的幾何邏輯練習簿。同樣是兩國近代政治學開山祖,霍布斯與盧梭的差別,是冰與火的區(qū)別,幾何與美學的差別,邏輯與詩意的差別,惡始善終與善始惡終的差別。前者或許消極,不敢談人間天堂,不“救贖”,不“解放”,不“改造”,卻能避免人改人、人造人的活地獄;后者沖天而起,拍板叫天堂,卻先走一段人改人,嚇死人,也殺死人的地獄路徑。后世所謂英美分析與歐陸演繹,經(jīng)驗歸納與先驗獨斷,邏輯實證與“詩意地棲居”,可能都烙有這一早期分歧之烙印。

  而史家至今稱法國為“啟蒙運動”,不以類似概念稱英倫與北國,也是無意,無意中留下的間隙,卻比有意刻畫更能透露歷史消息。英國革命前,蘇格蘭壁爐邊只有三兩個思想家竊竊私語,不能稱“運動”,至多稱“活動”;而美國則幾乎記錄不到革命前有純粹觀念活動,跡近于無。法國不僅“有”,而且有“深度”,把政治改革延伸入人性改造,時間長,受眾多,大規(guī)模文學化,確實應(yīng)該稱之為“運動”。就啟蒙及其文人性格而言,美國“無”,英國“有”前一半,無后一半,法國則是二者兼?zhèn)洌?ldquo;大而化之”。這三個數(shù)量級,是對比三個民族革命成敗的諸

331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