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其它論文范文 > 小學德育教育論文范文

小學德育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 斯娃805 分享

小學德育教育論文范文

  德育是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德育工作在學校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德育管理是現代小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學校管理的重要內容。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小學德育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小學德育教育論文范文一:當代教育教授角色轉換

  一、教師的角色

  1.導師

  在計算機網絡時代,人們很容易從外部數據資源中獲得信息和知識,教師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傳播者、講師或組織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者為主,其主要職能已從“教”轉變?yōu)?ldquo;導”,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引導: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2)指導: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fā)展元認知能力。(3)誘導: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4)輔導: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使他們能夠很快在網絡上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利用新技術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實現智力技能的遷移。(5)教導: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朋友和榜樣,教導學生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符合時代精神的各種優(yōu)秀的品質,具備區(qū)分良勞信息的能力,抵制新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避免信息作弊、侵權等不良行為的發(fā)生。

  2.合作者

  在信息時代,以計算機網絡為特征的各種技術把跨學科領域聯結起來,形成一個全球化課堂,它們支持地理上分離的研究單位、學科以及個體之間的合作,提供更公平地獲取專門知識、信息和工具的途徑,因而對教育改革提出了重大的挑戰(zhàn)—建立新型的合作關系,改變以往制度上分離以及個體之間的工作相互隔絕的狀況。在教學的準備過程中,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教師可一起合作,設計課程,討論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革新,交換意見,分享經驗,討論難題的解決辦法。學科教師還可合作開發(fā)教學軟件。在教學中還可以合作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還可通過網絡與學生進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并進行研討,促使學生在合作的學習環(huán)境中發(fā)展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

  3.課程的設計者和開發(fā)者

  在信息時代的新教育系統中,教師作為課程的設計者和開發(fā)者在其眾多角色中顯得十分重要。由于社會各方面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使課程和教學范例不可避免地發(fā)生改變。教師應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進行課程開發(fā)。確立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對知識進行重新認識和定義,決定孩子們在學校應該學什么。改革傳統的課程內容,以一系列新技能為基礎來改組課程,改革課程的結構和課堂教學風格。而且,教師還將重組課程傳遞方式,開發(fā)課程變革的策略,具體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的實施情況。為扮演好這些角色,為在課程中建立跨學科間的橋梁,教師將以跨學科小組形式工作。對所有的課程來說,教師需要規(guī)劃課程的內容,制定教學方式。例如,教師必須決定這門課程要開設多長時間,討論時采用哪種模式,大致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學習目標是什么,將要涵蓋哪些主題和次主題,需要哪些學習資源,為指定的作業(yè)、課題以及期未課程小結確立具體的任務和最后期限。

  4.學習傾向

  在信息時代,教師可通過計算機診斷學生對學習的需求和學習能力,根據學生的需求隨時給學生以幫助和指導,幫助學生選擇滿足這些需求的項目,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通過評語單評價學生的進步,給學生提供反饋信息。

  5.研究者

  當教師被新技術從繁重的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后,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教育科研,教師的角色應由“教書匠”向“研究型”教師轉換,成為名副其實的教育專家,研究在現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影響下,學生學習的特點、規(guī)律,現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等問題。例如,在大量信息面前,有的學生出現了求新、求快、求刺激而不求知識甚解的傾向,就應研究怎樣使學生加深理解以及提高他們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還要進行教學實驗,研究創(chuàng)設不同的學習情境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怎樣的影響;研究如何利用新技術提高學生高層次思、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網絡提供的教學材料進行研究和評價,并加以改善;總結概括出不同課程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學習某門課程經常出現的疑點和難點,為設計制作多媒體教材提供資料和數據。

  6.學習者

  未來的社會是一個學習化社會。在第45屆國際教育大會上,德洛爾在主題發(fā)言中特別強調教師的四點責任之一,就是教師自身的培訓,教師必須終身學習并不斷地再培訓自己。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挑戰(zhàn),為了學生的未來,教師要不斷接受新的知識,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特別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具備操作現代教育教學媒體的能力,并借助技術手段進行學習,發(fā)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益。

  二、幫助教師實現角色轉換的措施

  面對新的教育技術對教師角色提出的挑戰(zhàn),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qū)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技能。在此,我們結合他們的做法以及我國的實際情況談談我們應采取的幾點措施:

  1.轉變教師的觀念和態(tài)度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給我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設備。面對新的教育技術,教師如何適應新的媒體、駕馭新的媒體,筆者認為轉變觀念是前提。如果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觀念,再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也發(fā)揮不了作用。轉變觀念就是要轉變和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知識觀、人才觀。要不斷提高廣大教師的教育技術意識,使他們對教育技術的發(fā)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重大變革有一個明確的理論認識。應讓他們認識到,教師是新的教育技術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它的出現,為教師施展才華提供了契機,如果不把握住這一歷史機遇,就會成為時代的落伍者。

  教師對新技術的態(tài)度影響到技術的應用以及教師角色的轉換,由于缺乏計算機網絡等知識的培訓,不了解它們在教育中的作用,一些教師滿足于傳統的“粉筆加黑板、課本加筆記”的教學方式,存在著不良的態(tài)度:有的由于有誤解,產生機器會取代人的憂慮,有失落感;有的態(tài)度冷漠,甚至拒絕在教學中使用新媒體;有的認為信息技術高不可攀,產生恐技術癥;有的害怕在教室中擺弄計算機時卡殼,當眾出丑;有的對教育媒體產生恐懼心理,望而卻步,從“不會用”、“不能用”到“不想用”;有的對新技術期望值過高,一旦失敗,就認為其無效,產生失望心理。凡此種種,都不利于教師角色的轉換。

  教師應以積極的心態(tài)迎接挑戰(zhàn),對新技術不回避、不排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夠用好新的教育技術,組織好教學。從敵視、擔心到適應、接受,最后到舒適、安心。教師一旦真正發(fā)現新教育技術的價值,就會越用越愛用,越主動積極地去掌握這方面的知識,自覺自愿地運用教育技術。

  2.為教師配備多媒體計算機和教學軟件

  目前,我國不少學校存在設備不足、陳舊落后的情況,阻礙著新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步伐。據對304所中小學的抽樣調查,約有85%的抽樣學校軟硬件配備不足,未達到國家教委要求的配備情況。據一份對上海高校教師的調查發(fā)現,約有九成左右的教師尚不知衛(wèi)星通訊、電子郵件、電子印刷白板、交互式錄像系統等先進的教學媒體,有些教師認為“這些設備我從來沒見過,”有的發(fā)出感嘆:“若真有那么多先進設備可供課堂教學使用,那真是太好了。”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發(fā)展不平衡,不可能一下子要求所有的學校都增添先進的教學設備,可通過多種渠道籌措經費添置多媒體計算機和教學軟件,為教師實現角色的轉換創(chuàng)造良好的物質條件。

  3.對教師進行培訓

  近年來,不少學校投人大量資金,添置了不少現代化教育技術設施,但多不能充分利用,甚至置之不用,“鎖在深閨人未識”。重要原因在于教師缺乏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知識和技能,沒有受到專門的培訓。據1997年一項對部分設備較完善的學校的調查,有超過50%的學校只有少數教師會用電腦或是幾乎沒有教師會用電腦。據對304所中小學1991一1994年電教經費支出調查,用于人員培訓的僅占2.74%,這與國際通行的投資方式:硬件、軟件、人的培訓各占1/3,相去甚遠。培訓包括職前培訓和在職培訓兩種基本形式,具體方式可靈活多樣。澳大利亞新威爾士政府最近提出,大學師范教育中必須將電腦技能納人教學計劃,要求新教師在開始執(zhí)教前,必須具備最低標準的電腦使用技能。我國可對師范院校的畢業(yè)生做出統一規(guī)定,要求他們在任教之前必須掌握教育技術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或通過一定的等級考試。

  在此,我們著重談談教師的在職培訓。在新加坡現有的21000多名教師中,已有8400多名接受了基礎的資訊科技技能訓練。教育部正組織訓練教師使用Internet。香港教育署未來兩年會為5萬名教師提供電腦教學訓練,每校最少有30位教師接受18小時訓練,其中兩名更需作120小時訓練。臺灣的“遠程教學聯合服務中心”將對在職教師等進行遠程訓練實驗,它要求70%教師應強化信息意識并具有電腦應用技能,以推動信息應用教學、改善教學模式、普及全民信息教育??磥?,當務之急還是加強對教師的在職培訓,盡快幫助教師將現代信息技術引人教學過程。上海市閘北區(qū)對全區(qū)教職工進行計算機知識普及。到2000年要求50歲以下的全體教師都要通過上海市計算機能力考核初級考,接受CAI方面的知識培訓以及網絡應用培訓。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師做出適當要求并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可包括現代教育思想,教學理論,教學設計理論和方法,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現代教育媒體的操作技能,教學軟件的設計、編制、使用、選擇和評價方法等。培訓的內容應不斷更新,反映發(fā)展中的知識。

  培訓手段,美國大多采用遠距離教室或在計算機網絡上運行,通過教師指導學會如何利用Intemet或利用CD一ROM采集信息、閱讀資料,學會軟件的使用。印度利用衛(wèi)星通訊技術培訓邊遠地區(qū)的在職教師,使他們能夠直接與教育專家對話,討論他們在課堂上遇到的教育問題,幫助教師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此外,教師可以用電話、電傳向專家提問,可以在他們的電視屏幕上看到專家解答的情景。培訓時間的安排要根據各級學校教師的具體情況而定,譬如,中小學教師日常工作負擔很重,不能期望他們放學后參加在職培訓,可利用寒暑假周期性地為教師提供集中學習和實踐的機會。

  4.學校行政領導的支持和獎勵體制的建立

  大量研究表明,教師應用技術越多,他們把技術應用于教學和課堂組織時,就會感到自信和舒適,就越可能積極地在教學中使用教育技術。這樣,教師就會自覺主動地適應角色的轉變。學校行政領導應對新技術采取積極支持的態(tài)度,鼓勵教師在課堂中應用技術,參與在職教師培訓方案的實施,為實驗新的教學手段提供足夠的時間和必要的經費。學校應建立獎勵體制,提高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新技術的積極性。美國有12.5%的學校建立了獎勵制度,對在教學中積極采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師給予獎勵。學習掌握新技術和網絡工作可以得到職位提升的機會。

  5.抓緊教學軟件的開發(fā)與制作要使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必須有充足的配套軟件。由于人們在開展電化教育活動時,往往注重硬件的投人,忽略軟件的配套問題,導致設備利用率低或閑置而不能發(fā)揮作用。而由計算機公司或計算機專業(yè)人員開發(fā)的教學軟件,由于不符合教學規(guī)律,不能與各科教材及教學大綱緊密結合,雖投人很多,卻不能被第一線的教師所接受,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應由軟件專家,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以及教育技術專家組成一支教學軟件的研制、開發(fā)隊伍,制作出高質、高效、滿足個性化需要的多媒體教學軟件,提供給廣大教師使用。學科教師也可利用操作簡便的軟件開發(fā)工具,針對教學中的重點或難點,自行開發(fā)短小精悍的CAI軟件。

  6.大力提倡教師開展教育科學研究長期以來,在教師隊伍中,科研風氣不濃,一些教師滿足于靠積累個人經驗來教書。面臨新技術的挑戰(zhàn),僅憑經驗來進行教學是不能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了。應向教育科研要質量、要效率,在教育、教學中不斷研究、探索,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造。并通過科研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實現由經驗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的轉化。

  小學德育教育論文范文二:網絡時代高校教師師德構建

  摘要:互聯網的飛速發(fā)展,孕育著傳統文化的重大變革,誕生了改變和重構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的網絡文化,由此形成的網絡文化環(huán)境對高校師德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高校師德建設必須面對現實進行理念提升,模式重構及方法創(chuàng)新。

  關鍵詞:網絡文化師德建設影響對策

  一、網絡新文化的特征

  1.1提供資源共享的文化

  Internet原意是Inter——Network,通譯為“網絡互聯網”,一般稱為“互聯網絡”,我國官方譯名為“因特網”。“因特網”經過遠程終端聯機、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網絡互聯和信息高速公路四個階段的不斷發(fā)展和推進,顯現出“以光纖為骨干網的高速通訊平臺;以連接各類應用信息系統形成的信息網絡平臺;以傳送視頻、音頻、數字、圖象等多媒體服務平臺”三大特點,將世界各地的信息源和用戶連接到信息網絡中。群體和個體用戶通過跨越時空、跨越國土、透視社會的各類平臺提供的信息源任意選取需要的資料和信息,共享信息傳遞的國際性、知識(信息)需求的互換性及快捷性。

  1.2信息結構多元的文化

  網絡文化行為,使進入信息結構高度離散的國際性網絡失去主觀主導及專門化的特點,面向高度綜合性及廣泛性的無中心文化環(huán)境發(fā)展。伴隨著改革進程中經濟結構、經濟成分以及經濟利益的多樣化,社會階層在重新分化;社會生活的復雜化以及獲取信息渠道的多樣化,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日趨多元化。網絡文化和商業(yè)文化的形成,實際上是在強化著文化觀念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明顯地體現著轉型社會人們價值觀念、道德意識、生活態(tài)度的多樣性和多元化,滿足了不同層次文化消費的需求。

  1.3張揚個體自由的文化

  網絡象一個工具,本身為中性,而形成載體的網絡文化在加載內容的狀態(tài)下,體現出本質。如人們利用QQ、BBS等形式淡化傳統的傳遞和表達方式進行交流,滿足個體自由文化的需求,獲取交流的共鳴。

  1.4提供情感滿足的文化

  被稱之為“人造現實”(ArtificialRe?鄄ality)、電腦空間(Cyberspace)、虛擬環(huán)境(VirtualEnvironment)的多媒體網絡,將人與計算機的接口擴展為三維,使人們直觀地與計算機形式的動態(tài)環(huán)境交互作用,讓人任信服地感受到它仿佛是真實的。這種能夠展現色、香、味、觸的“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技術,制造了感情化的娛樂效果,即時性的愉悅,迎合了現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對生活的直觀感受相契合,獲得廣泛的認同。

  二、對高校師德建設的若干影響

  2.1對建設“倫理政治”即守法文化的影響

  網絡文化信息結構的高度離散,對師德建設所追求的思想統

  一、觀念整合的目標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甚至造成一部分人思想的錯位,道德的失范。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求“善”,傳統的道德修養(yǎng)提倡“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傳統文化的“重人”意識,屬于以“求治”為目標的“政治---倫理型”文化。倫理文化是維系社會秩序的精神支柱和各類觀念文化的核心。而網絡文化所具有的開放性,客觀的造成了西方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的滲透,使教師政治觀念產生模糊,民族意識出現淡化,教書育人、愛生如子、為人師表、講究道德、嚴謹治學、樂于奉獻的優(yōu)良品格受到沖擊,倫理政治的守法等行為受到挑戰(zhàn)。

  2.2對建設工作環(huán)境產生的影響

  網絡文化提供的資源共享文化將世界各地的信息源和用戶連接到信息網絡中,體現的三大特點(前述)構筑起現代信息高速公路,不同層面的網民在“網游”中按照各自的需求定位而獲取信息,形成了一種包含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的多層次的文化體系。凸現文化體系的多層性。這種充分自由和開放的社會生存形態(tài),對于日益增多的上網大學教師來說,他們通過網絡可以無拘無束與人交往,方便快捷地了解世界各國的文化傳統、最先進的科技知識、豐富多采的文學藝術,有利于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但同時,因為信息的膨脹和泛濫,合法和非法信息共存,有益與有害信息同在,真、假信息及亦真亦假等信息混雜,從而產生網絡“信息污染”現象,對高校師德建設工作環(huán)境帶來諸多的影響,對重構高校師德建設工作環(huán)境提出新的研究課題。新晨范文網

  2.3對建設文化場景產生的影響

  網絡文化的種種類型中,有古代的和傳統的成分,也有現代的因素,甚至有后現代的影響;有本民族文化,也有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有科學和理性的文化,也有封建迷信的文化;既有高雅的,也有通俗的,還有庸俗的。并且以視頻、音頻、數字、圖像等多媒體服務平臺體現網絡文化結構。這種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兼?zhèn)涞牧Ⅲw的多面性的文化結構,使人們從線性的單一思維中解放出來,逐步樹立全球意識。但由于高校師德建設進入網絡對文化場景的引導性的滯后,面對文化結構多面性的影響缺乏更多的應對措施,因此,高校師德建設必須做出積極的應對。

  三、高校師德建設的探索

  3.1加強網絡文化環(huán)境監(jiān)控機制

  網絡文化給教師提供了網上行為的極大自由度,其資源共享、結構多元、個體自由、滿足情感的特征,對我國思想文化陣地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形成了很大的沖擊,有的甚至超出了現有道德和法律水準所適應的范圍。因此,當前網絡管理必須實行政府行為,學校也要建設強有力的網絡信息管理監(jiān)控機構,通過法律的手段規(guī)范網絡行為和網絡管理行為,對涉及引發(fā)社會爭論的焦點問題要及時進行審查,對抵制黨的方針政策和上級政府明令禁止的內容要盡快清理,對發(fā)表違規(guī)文章和散布不良信息的上網人員要予以警告,嚴重時要追究其法律責任。維護安定團結,凈化學校的教育環(huán)境。

  3.2強化師德建設的教育導向作用

  一是針對“網絡社會”可能出現的無序狀態(tài),教育教師正確認識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培育教師的文化自省、選擇判斷和批判意識,使他們在浩如煙海、清蕪并存的信息大潮中分清良莠,去偽存真,抵制那些庸俗、低級、劣質、反動的信息的侵蝕與誘惑,從而避免種種困惑、失落與盲從。二是充分發(fā)揮網絡技術本身所具有的優(yōu)勢,深入了解教師的思想動態(tài),隨時掌握他們的心理發(fā)展趨勢,調整心理承受能力優(yōu)化信息處理的心態(tài)。三是盡快把網絡倫理作為教師教育的一門基礎性教育課程,并把他的教學內容引入對教師的計算機等級考核之中,使教師網絡倫理和網絡技術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認真學習并加以遵守。

  3.3構建文化體系,占領網上陣地

  教師師德是教師從事教育勞動必須遵守循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是育人的靈魂,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教育事業(yè)興旺發(fā)達的精神動力,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精神支柱。在教師大量融入“網絡社會”的新時期,為高校師德建設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驅使我們提升理念、整合資源、構建網上師德建設文化體系。主要是:建立標識獨特的校園師德文化網站吸引教師眼球,創(chuàng)造性地建設精品網絡文化工程;設計別致的窗口,增強文化內涵,明晰師德建設的責任與義務;以歷史、案例、故事、評論、討論等表現形式,倡導新思想、開啟責任心,增強實效性;以有機嫁接各家網站健康、文明、向上的內容,集眾站之長,補己站之短,吸引點擊頻率;以名師QQ、BBS在的線交流及郵件的快捷傳遞,促進師德建設網絡文化的健康發(fā)展;以積極引導教師參與開展信息管理及網絡文化的理論研究,促使他們成為“網絡社會”的道德主體,主動承擔起維護“網絡社會”秩序、優(yōu)化師德建設網絡文化環(huán)境的重任。

  參考文獻:

  1韓葉盛,高志軍.網絡教學與師德建設[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3(4)

  2劉莉萍.新時期師德建設的幾個基本要求[J].山西教育,2000(5)

853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