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論文大全>畢業(yè)論文>英語論文>英美文學>

英美文學相關論文范文

時間: 秋梅1032 分享

  英美文學,是指英國的文學和美國的文學代表作品。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英美文學相關論文范文的內(nèi)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英美文學相關論文范文篇1

  淺析《外國文學》的多媒體教學

  論文摘要: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形象特點可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可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但使用多媒體教學應注意它的輔助性、實用性特點。

  論文關鍵詞:多媒體 教學手段 整體優(yōu)化

  0引言

  多媒體是一種把超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運載信息的媒體結合在一起,并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的技術,使人通過多個感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信息傳播效率,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學現(xiàn)代化的進程。

  《外國文學史》是一部時間跨度大,地域涵蓋廣,教學內(nèi)容異常豐富的文學史材料。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課時安排中,教學時間極其有限。在傳統(tǒng)的《外國文學》教學中,主要是教師講解,學生圍繞教師的講解,進行課外閱讀,擴大閱讀范圍。但實際情況是,外國文學作品眾多,內(nèi)容繁雜,學生花在大部頭名著上的讀書活動越來越少,即使天天閱讀也跟不上教師講課的進程,因而教師在課堂上經(jīng)常是填鴨式的“一言堂”,課堂的信息量受到很大的影響。這樣,實現(xiàn)“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訓練學生的閱讀和鑒賞外國文學名著的能力”的目標往往有很大局限。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外國文學》的教學任務,同時又最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經(jīng)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結合教學內(nèi)容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外國文學》的教學,設計出不同的教學思路,效果會比較好。下面是我的幾點教學體會。

  1.運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獲取的外界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顯然增加視覺、聽覺信息量是多獲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體手段恰恰在視覺、聽覺效果方面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苯處熗ㄟ^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環(huán)境,揭示學科知識的社會實踐意義,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有了興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而興趣是一種積極作用的情緒,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它和情感相聯(lián)系,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guī)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催發(fā)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調(diào)動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從而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講授〈希臘神話》一節(jié),我設計了一個多媒體課件,上課前兩分鐘,在屏幕上展示了幾幅希臘的風景圖片,有愛琴海、帕特農(nóng)神廟遺址、奧林匹克廣場等,學生們的眼球立刻就被波瀾壯闊的大海和莊嚴、輝煌的古代希臘神廟及宏偉的奧林匹克廣場吸引了,許多學生忍不住向我詢問起它們的情況來。借助多媒體課件,遙遠而陌生的希臘一下子來到學生們的眼前,一堂課就這樣在興趣盎然的氣氛中開始了。在課堂上學生主動展開討論,紛紛發(fā)言,氣氛活躍。這樣,把以前被動的學習變成了主動、愉快地參與。學生學習興趣極大地調(diào)動了起來。

  2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形象性特點,幫助突破教學重點

  《希臘神話》這一節(jié),在大專教材中只有一節(jié)課,學生才開始接觸外國文學,對希臘文學還相當陌生,而神話的內(nèi)容又相當豐富,如果只按照教材來講,很容易變成“蜻蜓點水式”的學習,在頭腦中很難留下深刻印象,這將對后面的教學造成障礙。因此,必須在這里使學生明確希臘神話的主要內(nèi)容和它在歐洲文學發(fā)展中的源頭地位。為此,我在課堂上主要利用講授法和多媒體教學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將希臘神話的內(nèi)容以powerpoint形式,分層鏈接來展示神的譜系,學生以聽講為主,做筆記為輔,結果將神話中各個人物錯綜復雜的關系變得一目了然,學生對復雜的內(nèi)容有了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關于希臘神話在歐洲文學史中的地位,也贏得了展開講解的時間。在最后甚至展示了中國神話研究的一些資料,引出了關于中西方神話的討論。這樣的課和我以前的教法截然不同。以前只是照著書本講授,即使援引了許多補充材料,學生對希臘神話中的人物關系還是弄不清楚。而幾次采取多媒體輔助教學上這節(jié)課,均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極大地擴大課堂的教學信息量,拓寬學生的視野,活躍其思維想象空間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時代的記錄。每個民族和國家在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征,無不鮮明生動地反映在其文學作品之中,所以解讀外國文學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文學作品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作家的思想、生平等等。適當?shù)剡\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文本上的平面信息變得豐富立體起來,使教學內(nèi)容變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更容易通過視、聽等多種感官綜合刺激學生左腦、右腦,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聯(lián)想和想象,提高學生感知、理解、記憶信息的強度和效率。

  它能打破時空限制,展現(xiàn)宏大與細微,“觀古今于一瞬,撫四海于須臾”,讓教學內(nèi)容中涉及的人、事、物、過程、方法、細節(jié)等活躍起來。例如在《外國文學史》課堂上節(jié)選一些名篇名段、電影畫面、歷史記錄、作者肖像、有關時代的建筑、藝術圖片及不同的評論觀點等信息,師生共評共享,建立一種民主參與的學術交流模式,既避免了教師的一言堂,“曲高和寡”,又避免了學生的被動接受,思想僵化。同時又能簡約地、多角度地向?qū)W生傳遞教學信息,大大提高課堂的效率與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使教學思想、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及課堂結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通過多次在《外國文學史》教學中對多媒體的使用,我認為,多媒體教學更適合在高等教育教學中運用,它可以為培養(yǎng)高質(zhì)量、高層次專業(yè)人才創(chuàng)設快捷有效的教學情景?,F(xiàn)在我們的國情是窮國辦大教育,表現(xiàn)在各級各類教育中就是經(jīng)費不足。比較而言,由于政策上的傾斜,高校的教育資金緊張問題要比基礎教育好一些,因此在高校課堂上更有條件推廣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節(jié)約教學的時間。

  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關鍵是要運用得恰當。所謂“輔助”,是指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不能取代教師的教授,教學活動不能全是多媒體展示,比如一些教師常常將重點作品的講評變成電影欣賞,或者大量的圖片會萃,這種做法我覺得不妥,教師有“偷懶”的嫌疑。要想應用恰當,關鍵是教學設計要科學。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重點和難點,再選擇合適的多媒體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環(huán)境,來突破重點、難點,實現(xiàn)教學目標。

  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還要注意實用性?!皩嵱眯浴笔侵高\用多媒體教學應該結合教學內(nèi)容,有針對性地運用。比如講但丁一節(jié),可以在課堂上展示其(神曲》部分章節(jié)加以分析;講到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可以展示電影《麥克白》、《哈姆萊特》等片段;講到文藝復興,可以適當?shù)亓谐鰩追ㄖ⒌袼?、美術方面的圖片等。但是作為教師應切記。不應在課堂上濫用多媒體,如果用傳統(tǒng)教學可以突出重點、解決教學難點,我們大可不必使用多媒體教學,否則有“浪費資源”的嫌疑。

  總之,在<外國文學史》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是以教學過程的整體優(yōu)化為目標的。它應該依據(jù)現(xiàn)代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投資微、效益好的傳統(tǒng)教學媒體的有效作用;另一方面應積極引進低成本、高效率的現(xiàn)代教學媒體,使二者恰當結合,相輔相成,既準確迅速高效益地傳輸教學信息,又及時反饋調(diào)節(jié),以最合理經(jīng)濟的投入,換取最佳最大的教學效果,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整體優(yōu)化。

  英美文學相關論文范文篇2

  淺談英美文學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素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哥特式”風格和文學作品中與之相關的內(nèi)容、淵源、特點。分析了英美文學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子:令人窒息的哥特式背景,善惡交織的哥特式人物,值得歌頌的哥特式藝術效果。哥特式文學作品將藝術與科學在認知上的沖突向大眾完全地展現(xiàn)出來,最重要的是哥特式文學擁有獨特的社會批判能力。

  【關鍵詞】 英美文學;哥特因子;分析

  英國作家霍勒斯?沃波爾被稱為哥特風格的創(chuàng)始人,主要由于他的著作《奧特蘭托城堡》的發(fā)表,預示著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說模式的開始。[1]并且后來哥特風格也長期存在于英美文學作品中。哥特式小說將神秘、暴虐、頹廢、死亡、陰郁、極端、厄運、超自然等人類情感進行極度的宣揚,將寫作的入手點放在宿命和家族詛咒、懸疑案件與神秘建筑等處,使得作品具有獨特同時又令人震撼的藝術魅力,因此文學史中始終有哥特式小說的一席之地。

  一、“哥特式”風格特點和文學作品中與之相關內(nèi)容的淵源

  1、“哥特式”風格的來源與內(nèi)容特點

  哥特,是英語詞Goth的音譯,Gothic一詞(意為“哥特式”)即源自該詞,原指代哥特人。

  哥特式(Goth)最早是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qū)分中世紀時期(公元5至15世紀)的藝術風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頹廢、巫術、古堡、深淵、黑夜、詛咒、吸血鬼等為標志性元素。哥特式風格用黑暗、恐懼、孤獨、絕望的藝術主題,來往于內(nèi)心世界神圣與邪惡的邊緣,描繪在愛與絕望之間的掙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

  哥特式風格的小說最開始并不被人們所認可,并且由于當時處于兩個時代交替的時期,大家更多的還是向往古典主義,極大的否定與反感處于古典時代與文藝復興時期之間的中世紀階段。以國家為表現(xiàn)形式是哥特最早期的風格,當時哥特人(屬于德國日耳曼人)強行進入羅馬帝國并展開大規(guī)模的殺燒搶掠,哥特也因此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野蠻與粗野的形象,因此,中世紀也稱“哥特時期”,主要是因為意大利人記恨哥特人摧毀了羅馬帝國,因此將那段黑暗時期稱作哥特時期。

  《奧特蘭托城堡》的作者霍勒斯曾在該書的前言里描述了哥特式小說的內(nèi)涵,在當時遭受大眾強烈反對,霍勒斯也受到了質(zhì)疑,主要是因為當時大眾都覺得小說中本該具有的嚴肅、諷喻、科學、理性等內(nèi)涵均未在哥特式小說中得到體現(xiàn)。[2]啟蒙運動時期小說還是一類新鮮事物,理性和科學是其主要思想表現(xiàn),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和《帕梅拉》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哥特式小說就在大眾的批判聲中且行且前,得到了不斷地發(fā)展,大眾在這段期間也慢慢發(fā)現(xiàn)兩者其實并沒有必然的矛盾。

  2、文學作品中與哥特式因素相關的內(nèi)容來源

  哥特式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來源主要有以下三種:一種是流行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作品。特別是劇作家們創(chuàng)作的包含兇殺、陰謀、暴力、鬼魂等元素在內(nèi)的復仇劇有著深遠的影響。第二,日耳曼民族中的諸多傳說。第三,__的傳說和《圣經(jīng)》。其中的惡棍英雄、流浪的猶太人、惡魔等都具有典型的哥特小說形象。

  二、英美文學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子

  1、令人窒息的哥特式背景

  哥特式小說內(nèi)容中最傾向于將一些陰森的封閉場所作為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同時將氛圍渲染得異常神秘和詭異。正是因為哥特的這種風格,因此也常用來形容那種有著陰森的地道、狹窄的窗戶、幽暗的內(nèi)部環(huán)境的建筑。這些建筑也是哥特式小說里場景的發(fā)生地。背景設置通常如下:低沉的墓穴、封閉的地下室、昏暗的閣樓、殘破的古堡、詭異的荒原、燭光搖曳下的謀殺、氣流渾濁的地下通道、迷宮一樣的長廊、月高風高的午夜、神奇的能力等恐怖事件。例如,在著作《呼嘯山莊》中,即便是稍微改變了故事中中世紀的時代背景,但是作者為了使故事氣氛達到預期的效果,為了便于接下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仍然在文中設立了一個中世紀風格的山莊,也就是該著作的主要故事場景,同時還將晦暗、荒原等哥特因子加入其中,這個哥特因子的加入使這個原本陰森的山莊更加昏暗。[3]

  2、善惡交織的哥特式人物

  英美文學中的體現(xiàn)的哥特式因子,不僅強調(diào)理性,而且存在一種反對新古典主義主流地位的思想,使文學創(chuàng)作更具顛覆性。另外通過設置神秘的古堡、陰郁的荒原、壓抑的地下室等情境將人們靈魂深處邪惡的那面展露無疑。而且故事主人公一般都擁有曲折、神秘的身世,特異的外表、扭曲的心靈,死亡始終伴隨著主人公,黑暗勢力始終揮之不去,整個場景具有恐怖、神秘、怪異、矛盾的特征。

  英美文學作品如果具有哥特因子,那么其中的人物一定都表現(xiàn)著沖動或脆弱、殘酷和敏感、邪魅和誘惑,作者最大程度的將人性的黑暗面展露無疑,希望使讀者感到恐懼、達到共鳴。將哥特因子巧妙的運用在小說人物塑造中,有利于使英美文學作品更加富有戲劇性。讀者對小說中的惡棍英雄既憎惡又喜歡。

  之所以會有這種效果,主要是因為讀者潛意識里存在著進攻性、壓迫性和毀滅欲等特征,而作品中主人公又剛好將這些特征表現(xiàn)了出來,讀者在閱讀這類作品時,心底的潛意識在另一個虛擬的人身上得到了滿足。小說的創(chuàng)作就是為了揭示人們心靈深處所隱藏的邪惡一面。所以,哥特小說中常將惡棍英雄作為主人公,這些主人公靈魂扭曲、身世神秘、外表奇怪,將他人的痛苦遭遇作為快樂,他們將死亡和黑暗當作伙伴,主要特征是怪異、恐怖、矛盾、神秘。

  3、值得歌頌的哥特式藝術效果

  英美文學作品中哥特因子表現(xiàn)出陰森恐怖的藝術效果,主要用來表達突破主流、深究靈魂真相的主題。善惡之間永恒不變的沖突是哥特式文學作品中最持久、最突出、最普遍主題。所以,作者設置陰森的場景來讓讀者在作品主人公的善惡斗爭中體會到道德的崇高,作者以此宣揚真善美和正義感。哥特式風格的文學作品最終之所以能受到大眾的認可,主要是因為作品體現(xiàn)的思想打動了讀者,讀者在閱讀這些作品時對未來和外層空間表現(xiàn)了極大的興趣,同時內(nèi)心的恐懼心理與認知愿望也不斷上漲,這類文學作品對社會表達了強烈的批判,叛逆的不遵從主流思想。這種主題使得文學作品中由于哥特因子的加入表現(xiàn)出強大的藝術魅力。

  如果我們對哥特式藝術的構成進行深入的分析,不難得知恐懼與抗拒殘暴野蠻、歌頌并期盼天堂的極樂生活、鄙棄和厭倦塵世的世俗生活是哥特式藝術作品的心理基礎建構。哥特式藝術就像一個好壞兼?zhèn)涞木`。這個精靈代表人們狂熱的追求著生命的真正意義,同時又以猶豫的風格感染和面對世人,通過對讀者感覺器官的刺激,使其感受到對自我進行否定后所產(chǎn)生的快感,在對自己人生經(jīng)過新的反思后所出現(xiàn)的思想上的升華。

  但是,這遠遠不是哥特式藝術的全部目標,哥特式藝術還要引領大眾對生活倫理形成沖擊,實現(xiàn)沖擊倫理后的道德理性。哥特式藝術因其獨特魅力被大眾持續(xù)關注與追隨,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深入到大眾的內(nèi)心,探尋了大眾的心理異變。人們對未來和未知表達的恐懼是哥特式文學作品關注的焦點。哥特式文學作品將藝術與科學在認知上的沖突向大眾完全的展現(xiàn)出來,最重要的是哥特式文學擁有獨特的社會批判能力。正是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英美文學領域中一直留有哥特式藝術的一席之位,哥特式藝術同時也對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三、結束語

  由分析可知,正是因為哥特因子的存在,英美文學才能保證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仍處于重要位置。我們在欣賞英美文學作品時,必須綜合分析其間體現(xiàn)的哥特因子,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在進行英美文學鑒賞時,把握好對作品中哥特因子的綜合分析,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才能讓我們更好、更全面的欣賞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1] 李敏.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哥特因子分析[J].名作欣賞,2014(36)159-160.

  [2] 楊克菲.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哥特因子[J].文學教育(中),2013(07)22.

  [3] 卜小偉.淺析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哥特因子[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4(12)29.

  [4] 何俊芳.關于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哥特因子分析[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4(05)5-6.

2918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