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對小學生的習作指導
時間:
周明輝1由 分享
從事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感覺其中最難的是作文教學。對于農(nóng)村的孩子來說,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整天生活在大自然中,能深刻感受到四季的更替變化、泥土的芳香;但他們最怕的卻是作文看得到卻寫不出,會說卻不會寫。著名作家劉紹棠先生為《小學作文報》題詞,語重心長地指出:“文章乃經(jīng)國大事,也要從娃娃抓起。”因此,作文實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任。
學生怕做作文,原因有四:
其一,生活與作文脫節(jié)。我們的孩子從出生到會說會寫,一直生活在口語中,接觸的是高淳的方言,與書面語相差甚大;直到孩子上幼兒園才第一次接觸到書面語,才學會用書面語向老師問好。在家里能說會道的孩子,到了學校卻不會用書面語和老師說話,只能用“夾生”的普通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直到上一、二年級,孩子們的口語依然與書面語嚴重脫節(jié)。一個用方言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的學生,一旦換成普通話來表達只會結(jié)結(jié)巴巴,往往詞不達意,影響其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
其二,要求過高,學生望而生畏。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不顧學生的客觀實際人為地拔高要求,以成人化的標準來要求小學生作文,不僅要語句通順、內(nèi)容具體、有中心、有條理,還要講究表達的技巧、結(jié)構(gòu)的安排、首尾的呼應(yīng)等等,要求面面俱到。這樣的作文要求使學生望而生畏。
其三,積累不足,學生無米下鍋。首先是語言詞匯積累不足。由于課堂教學中的分析講解太多,沒有時間讓學生大量地閱讀和背誦,加上農(nóng)村孩子課外閱讀面不廣,沒有語言詞匯的積累,學生怎么能夠妙筆生花呢?其次是寫作材料不足。由于教師在平時的生活中不注重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觀察身邊的事物,學生很少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就連每年由少先隊組織的春游、秋游活動也因為安全問題取消了。學生不參加生產(chǎn)勞動、社區(qū)服務(wù),因此作文時自然無內(nèi)容可寫。
其四,應(yīng)試教學,令學生毫無興趣。為了考高分,作文教學注重模式的傳授、范文的背誦。教師把作文指導課設(shè)計得頭頭是道,如:寫什么內(nèi)容、怎樣開頭、經(jīng)過如何、結(jié)尾如何。于是,學生就按老師設(shè)計的模式動筆,一篇作文就完成了。其過程是按部就班、平平淡淡,毫無感情色彩,更談不上有自己的見解。慢慢地,學生對習作失去了自主性,對作文也就失去了興趣。
因此,教師必須在引起學生作文興趣和提高其書面表達能力上下功夫,要讓學生認識到寫好作文是一種基本功,是表達自己對大自然、對社會、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從而愛上作文,愿意寫作文,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一、引起學生對生活的關(guān)注
“生活是學生習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因此我們教師在習作指導中應(yīng)引起學生對生活的關(guān)注,要讓他們留心觀察、學會觀察,積累寫作素材。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感到,養(yǎng)成學生寫日記的習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一天下來,當學生打開日記本時,白天的生活多多少少會在他們的腦海中浮現(xiàn),用文字把它們記錄下來,久而久之,生活就會成為創(chuàng)作的源泉,“巧婦”可做“有米之炊”了。但日記不能流于形式,我的做法是要求學生每周寫兩篇日記,其中有一篇可以是讀書筆記。字數(shù)沒有限制,內(nèi)容沒有限制,唯一的要求是真實、有自己的思想。我及時批改,對于寫得好的當天表揚,且在每周二、四的晨會課上朗讀。對于反映班級情況的日記,特別是同學相處的日記,我利用晨會課讓它在班級發(fā)表,一舉兩得:既告訴學生可以寫什么,又告訴學生不可以做什么。
二、引導學生注意讀寫結(jié)合
閱讀和寫作是理解和表達、學和用之間的相互促進的關(guān)系,是密不可分的。而實際上,學生的習作中總找不到閱讀的影子。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注意引導,把兩者有機結(jié)合起來。首先,在指導學生理解文本時,要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聯(lián)系自身的生活實際來理解,盡可能尋找他們和文本的“共鳴”;其次,對于文本的表達方式要適當?shù)丶右渣c撥,讓學生有模仿之處,并刻意進行一些必要的仿寫練習;再次,加強課外閱讀,提倡結(jié)合寫日記寫讀書筆記,使學生有意無意地把讀和寫聯(lián)系起來,使讀寫能力不斷提高。
三、引發(fā)學生的寫作愿望
要使學生樂意去寫作,把寫作過程當作一種情感的傾訴而不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必須充分引發(fā)學生的寫作愿望。習作前教師適當?shù)谋頁P、欣賞、鼓勵,能激起學生寫作的熱情;教師的激趣話題能使學生處于一種躍躍欲試的狀態(tài)。用成功的體驗,堅定學生的信心和意志。所謂成功,即行為者達到了預定的目標或獲得了預期的結(jié)果。行為者一旦取得成功便會產(chǎn)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成功意味著學生在學習上獲得進步和好評。
四、引領(lǐng)學生自主修改作文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修改作文是新課標的要求之一。我的做法是:首先告訴學生自己寫作、列出要點,根據(jù)要點放手寫,寫完后再修改(大改),修改后謄抄,謄清的過程中可以修改,抄完后再改(小改)。然后告訴學生我又是如何修改他們的習作的:粗看一下,大致了解內(nèi)容,順便找有問題的地方,改出錯別字;再根據(jù)作記的地方進行細致批改:用錯的標點、詞語、語意不明或表達不清的句段結(jié)構(gòu)等等;最后再讀一遍修改后的文章,適當加一些批注。我把修改的路子教給學生,在課堂上讓他們試著互改,不會改或有疑問的可以討論,可以請教,也可以試著寫評語、批注。在高年級段,通常這樣的訓練堅持三次學生就可以互批習作了。這樣,讓學生經(jīng)歷自主修改作文的過程,從中明白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從而逐步養(yǎng)成習慣。
學生怕做作文,原因有四:
其一,生活與作文脫節(jié)。我們的孩子從出生到會說會寫,一直生活在口語中,接觸的是高淳的方言,與書面語相差甚大;直到孩子上幼兒園才第一次接觸到書面語,才學會用書面語向老師問好。在家里能說會道的孩子,到了學校卻不會用書面語和老師說話,只能用“夾生”的普通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直到上一、二年級,孩子們的口語依然與書面語嚴重脫節(jié)。一個用方言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的學生,一旦換成普通話來表達只會結(jié)結(jié)巴巴,往往詞不達意,影響其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
其二,要求過高,學生望而生畏。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不顧學生的客觀實際人為地拔高要求,以成人化的標準來要求小學生作文,不僅要語句通順、內(nèi)容具體、有中心、有條理,還要講究表達的技巧、結(jié)構(gòu)的安排、首尾的呼應(yīng)等等,要求面面俱到。這樣的作文要求使學生望而生畏。
其三,積累不足,學生無米下鍋。首先是語言詞匯積累不足。由于課堂教學中的分析講解太多,沒有時間讓學生大量地閱讀和背誦,加上農(nóng)村孩子課外閱讀面不廣,沒有語言詞匯的積累,學生怎么能夠妙筆生花呢?其次是寫作材料不足。由于教師在平時的生活中不注重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觀察身邊的事物,學生很少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就連每年由少先隊組織的春游、秋游活動也因為安全問題取消了。學生不參加生產(chǎn)勞動、社區(qū)服務(wù),因此作文時自然無內(nèi)容可寫。
其四,應(yīng)試教學,令學生毫無興趣。為了考高分,作文教學注重模式的傳授、范文的背誦。教師把作文指導課設(shè)計得頭頭是道,如:寫什么內(nèi)容、怎樣開頭、經(jīng)過如何、結(jié)尾如何。于是,學生就按老師設(shè)計的模式動筆,一篇作文就完成了。其過程是按部就班、平平淡淡,毫無感情色彩,更談不上有自己的見解。慢慢地,學生對習作失去了自主性,對作文也就失去了興趣。
因此,教師必須在引起學生作文興趣和提高其書面表達能力上下功夫,要讓學生認識到寫好作文是一種基本功,是表達自己對大自然、對社會、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從而愛上作文,愿意寫作文,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一、引起學生對生活的關(guān)注
“生活是學生習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因此我們教師在習作指導中應(yīng)引起學生對生活的關(guān)注,要讓他們留心觀察、學會觀察,積累寫作素材。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感到,養(yǎng)成學生寫日記的習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一天下來,當學生打開日記本時,白天的生活多多少少會在他們的腦海中浮現(xiàn),用文字把它們記錄下來,久而久之,生活就會成為創(chuàng)作的源泉,“巧婦”可做“有米之炊”了。但日記不能流于形式,我的做法是要求學生每周寫兩篇日記,其中有一篇可以是讀書筆記。字數(shù)沒有限制,內(nèi)容沒有限制,唯一的要求是真實、有自己的思想。我及時批改,對于寫得好的當天表揚,且在每周二、四的晨會課上朗讀。對于反映班級情況的日記,特別是同學相處的日記,我利用晨會課讓它在班級發(fā)表,一舉兩得:既告訴學生可以寫什么,又告訴學生不可以做什么。
二、引導學生注意讀寫結(jié)合
閱讀和寫作是理解和表達、學和用之間的相互促進的關(guān)系,是密不可分的。而實際上,學生的習作中總找不到閱讀的影子。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注意引導,把兩者有機結(jié)合起來。首先,在指導學生理解文本時,要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聯(lián)系自身的生活實際來理解,盡可能尋找他們和文本的“共鳴”;其次,對于文本的表達方式要適當?shù)丶右渣c撥,讓學生有模仿之處,并刻意進行一些必要的仿寫練習;再次,加強課外閱讀,提倡結(jié)合寫日記寫讀書筆記,使學生有意無意地把讀和寫聯(lián)系起來,使讀寫能力不斷提高。
三、引發(fā)學生的寫作愿望
要使學生樂意去寫作,把寫作過程當作一種情感的傾訴而不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必須充分引發(fā)學生的寫作愿望。習作前教師適當?shù)谋頁P、欣賞、鼓勵,能激起學生寫作的熱情;教師的激趣話題能使學生處于一種躍躍欲試的狀態(tài)。用成功的體驗,堅定學生的信心和意志。所謂成功,即行為者達到了預定的目標或獲得了預期的結(jié)果。行為者一旦取得成功便會產(chǎn)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成功意味著學生在學習上獲得進步和好評。
四、引領(lǐng)學生自主修改作文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修改作文是新課標的要求之一。我的做法是:首先告訴學生自己寫作、列出要點,根據(jù)要點放手寫,寫完后再修改(大改),修改后謄抄,謄清的過程中可以修改,抄完后再改(小改)。然后告訴學生我又是如何修改他們的習作的:粗看一下,大致了解內(nèi)容,順便找有問題的地方,改出錯別字;再根據(jù)作記的地方進行細致批改:用錯的標點、詞語、語意不明或表達不清的句段結(jié)構(gòu)等等;最后再讀一遍修改后的文章,適當加一些批注。我把修改的路子教給學生,在課堂上讓他們試著互改,不會改或有疑問的可以討論,可以請教,也可以試著寫評語、批注。在高年級段,通常這樣的訓練堅持三次學生就可以互批習作了。這樣,讓學生經(jīng)歷自主修改作文的過程,從中明白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從而逐步養(yǎng)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