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歷史網(wǎng)>世界歷史>亞洲歷史>印度歷史知識>印度文化>

印度教的對世界的影響

時間: 睿檸13 分享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分。那你知道印度宗教對世界有什么影響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印度教的對世界的影響,一起來看看吧。

  印度教的對世界的影響

  印度教文化綿延了四千余年,起伏跌宕;有其昌盛輝煌的時代,也有其衰落低沉的時期;但是,它歷經(jīng)滄桑,一直延續(xù)至今。在漫長的發(fā)展歲月中,印度教的信仰與文化,伴隨著商貿(mào)往來和移民遷徙,也傳播到世界各個地方,并對當?shù)氐?a href='http://regraff.com/lunwen/culture/social/' target='_blank'>社會文化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大約在公元前后,隨著印度移民,印度教開始傳播到東南亞各國。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大軍侵入印度后,印度教的思想流入歐洲。公元前后,伴隨著佛教,印度教的思想與文化傳入我國。到了近現(xiàn)代,印度教吠檀多思想已在歐洲北美廣泛流傳。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美國還建立起一些以印度教教義為主旨的宗教社團,其影響波及到歐洲,在西方青年中間產(chǎn)生了廣泛的反響。

  一、印度教在南亞

  印度教自古產(chǎn)生于南亞次大陸。在這里,除了印度以外,它還流行于尼泊爾、斯里蘭卡、不丹、錫金等國;在孟加拉國,雖然伊斯蘭教被定為國教,但是仍然有12%的人口信仰印度教,甚至在巴基斯坦也有少量的印度教徒。

  1.尼泊爾

  大約在公司前6世紀,即佛陀時代,印度教就已經(jīng)傳到尼泊爾。當時,居住在吠舍離(今屬北

  者世王打印度比哈爾邦)的李查維人(漢澤佛經(jīng)中譯為離車、利車、離車毗等),被摩揭陀國阿門

  敗,逃到尼泊爾,在尼泊爾建立了李查維王朝。李查維人把他們所信仰的印度教也帶到尼泊爾。李查維王朝的國王們,多數(shù)崇信濕婆神,也有少數(shù)推崇毗濕奴神。在當時的尼泊爾,既有印度教信仰,又有佛教信仰,二教并行不悖。公元8世紀,尼泊爾國王把印度教改革家商羯羅大師請到尼泊爾,大力宣講印度教,并排斥佛教,故使印度教有一個較大的發(fā)展。14世紀,馬拉王朝著名的國王賈耶斯提蒂 馬拉(1382-1422)極力推廣印度教,使種姓制度在尼泊爾確定下來。此后,馬拉王朝的歷代國王都尊崇印度教,不斷修建神廟,迎請印度的婆羅門擔任神廟祭司,供奉梵天、濕婆和毗濕奴大神,使印度教在尼泊爾的影響逐步超過佛教。13世紀穆斯林統(tǒng)治印度以后,大批的印度王公和婆羅門為了逃避伊斯蘭教的迫害而涌入尼泊爾,也使印度教在尼泊爾的勢力擴大。到了18世紀,印度教在尼泊爾已占據(jù)主導地位。

  現(xiàn)在,印度教是尼泊爾的國教,全國人口的89.5%都信奉此教,約有信徒1600多萬人。其次是佛教,有5.7%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徒遍布于尼泊爾各地,主要集中于西部和南部的谷地,而佛教徒則多在山區(qū)。

  2、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是印度洋上的一個島國,與印度隔海相望,兩者最近之處只隔35公里。這種地理位置則決定斯里蘭卡的歷史文化必然受到印度的強烈影響。

  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的雅利安人就渡海來到斯里蘭卡島定居,并與當?shù)氐木S達南亞人逐漸融合,形成了以后的僧伽羅族。伴隨著印度移民,印度教也傳入這里,當時的斯里蘭卡既流行印度教,又有土著民族的多神崇拜。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著名國王阿育王派其子摩哂陀來島上傳播佛教,受到僧伽羅王的支持,此后僧伽羅人才逐漸接受佛教。另外,公元前3世紀左右,信仰印度教的泰米爾族人開始從南印度向斯里蘭卡島的北部移民,又一次把印度教帶入島上。后來,泰米爾人大量涌入,他們主要居住在斯里蘭卡的北部和東部。從此,印度教也就在此扎下根來。斯里蘭卡有兩大民族:一個是僧伽羅族,主要居住在南部,信仰佛教;一個是泰米爾族,主要在北部,信仰印度教。由于信仰的差異,兩大民族的矛盾和爭斗經(jīng)常不斷。

  現(xiàn)今,斯里蘭卡主要宗教是佛教和印度教。居民中67%信奉佛教,大多數(shù)是僧伽羅族人;16%信奉印度教,大多數(shù)是泰米爾族人。印度教徒主要分兩大派:一個是濕婆派,勢力較大;一個是毗濕奴派,勢力較小。

  在斯里蘭卡的印度教徒中,實行嚴格的種姓制度。但是,由于社會和歷史的差異,這里的種姓觀念與印度的種姓觀念已有很大的改變。在斯里蘭卡,種姓主要是以職業(yè)、土地占有數(shù)量和所在的地區(qū)來劃分。婆羅門種姓的人數(shù)在這里并不多,而且也不掌握政治經(jīng)濟權(quán)力。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是瓦拉拉種姓(即土地占有者),其次是卡拉亞爾種姓和穆庫亞爾種姓,地位最低的是不可接觸者。不可接觸者在泰米爾人中約占四分之一,他們在政治和經(jīng)濟上都受到歧視壓迫,處于社會的最底層。19世紀末,一個名為“濕婆傳道會”的組織成立,他們反對種姓制度,提出不可接觸者應(yīng)當同其他種姓一樣,也可進入印度教神廟朝拜。此后,不可接觸者還成立了“全錫蘭少數(shù)泰米爾人大會”、“全錫蘭印度教大會”等組織,為爭取自己的權(quán)利,與高級種姓展開斗爭。一些不愿忍受種姓壓迫而改信佛教的不可接觸者,建立了“全錫蘭泰米爾佛教徒聯(lián)合會”,也加入到反種姓斗爭的行列。1949年12月,切爾瓦那亞卡姆創(chuàng)立了聯(lián)邦黨,它是泰米爾印度教徒的主要政黨之一。該黨的領(lǐng)導層雖然都是高級種姓,但是他們卻反對種姓制度,主張取消不可接觸制和種姓歧視。

  斯里蘭卡的僧伽羅人雖然信仰佛教,但也實行種姓制度。早在公元前5世紀印度雅利安人移居島上,就帶來了種姓觀念,后來他們與當?shù)鼐S達人融合,形成僧伽羅族,故而僧伽羅族很早就流行種姓制度。起初,僧伽羅人的種姓制與印度的種姓制基本相同,也有四大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但是后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僧伽羅人的種姓制度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到了17—18世紀,他們基本形成了一套與印度完全不同的種姓體系。在僧伽羅人的種姓體系中,原來地位最高的婆羅門已下降到附屬的位置,剎帝利種姓也基本消失了;而吠舍種姓則上升為最高種姓,在僧伽羅語中稱之為“瞿維種姓”,即農(nóng)民種姓;從事各種手工業(yè)的首陀羅種姓,也不再稱之為首陀羅,而是以他們的具體職業(yè)作為其種姓的稱呼。

  應(yīng)當指出,佛教是反對種姓制度的,印度教的許多低級種姓者因不滿種姓歧視而改信佛教。斯里蘭卡的僧伽羅人雖然信仰佛教,但也實行種姓制度——這是一種很奇特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的形成,是有其深遠的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的。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看出,印度教文化對斯里蘭卡的影響是十分遠久的。

  3、其他南亞各國

  孟加拉國于1972年建立,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全國人口約1.2億,其中87%信奉此教。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現(xiàn)在的孟加拉國仍有12%的居民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徒約有1400萬人,主要分布于庫爾納、杰索爾、迪納杰普爾和錫爾赫特等地區(qū)。印度教的三大派別毗濕奴派、濕婆派和性力派在孟加拉國都有信徒,性力派的勢力較大。他們沒有全國統(tǒng)一性的組織。

  巴基斯坦也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96%以上的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信奉印度教和

____

  不丹是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一個小王國,人口約130萬。主要宗教是藏傳佛教和印度教,70%的人信奉佛教,25%的人信奉印度教。印度教徒約有33萬,主要是尼泊爾的移民,還有一些印度的流放居民,大部分居住在不丹的南部和西南部。他們的信仰和習俗基本與尼泊爾的印度教徒相同。

  錫金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人口31萬多,主要宗教是印度教和藏傳佛教。據(jù)1980年調(diào)查,印度教徒有17.5萬,占總?cè)丝诘?5%,佛教徒7.2萬,占26.7%。自19世紀中葉,大量的尼泊爾人和印度人移居到錫金,因而使印度教成為這里的主要宗教。1975年,錫金被印度并吞,被劃為印度的一個邦,中國對此不予承認。

  馬爾代夫是印度洋中部的一個島國,位于斯里蘭卡南方約650公里,1988年全國人口為20萬。這里的居民主要信奉伊斯蘭教,但是也有許多印度移民信仰印度教,印度教文化在此有很大的影響。

  二、印度教在東南亞

  大約在公元前后,印度教就已經(jīng)傳入東南亞的一些地區(qū)。它向東南亞的傳播一般通過兩條路線:一條是海路,即從印度的東海岸出發(fā),經(jīng)過馬六甲海峽,到達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另一條是陸路,即從印度的阿薩姆進入上緬甸,再由緬甸傳入湄公河流域。

  1、柬埔寨、老撾和越南

  東南亞歷史上第一個大的王國就是扶南國,它建立于公元1世紀左右,在湄公河畔,包括現(xiàn)在的柬埔寨和越南的南部,其勢力可能達到今日的泰國和緬甸南部。當時,印度教已傳入扶南王國,并占主導地位。公元375年,統(tǒng)治扶南的是竺旃檀王。據(jù)考證,這是一個印度化的名字。據(jù)《梁書 扶南傳》記載,竺旃檀王死后,其繼承者是一個來自印度的婆羅門,姓喬陳如,名耶跋陀。這位來自印度的國王曾經(jīng)“復(fù)改制度,用天竺法”。喬陳如死后,扶南國逐漸衰落。

  7世紀,在湄公河中游又興起一個高棉人的王國,中國史書稱之為“真臘”。真臘王國的位置,在今天柬埔寨北部和老撾南部。真臘的第一代國王叫拔婆跋摩,其意思就是“被濕婆保護的人”。真臘王國的歷代國王也都崇信印度教。

  應(yīng)當指出的是,在公元前后,小乘佛教已傳入柬埔寨等中南半島地區(qū)。3世紀左右,隨著中印兩國的貿(mào)易往來,大乘佛教也開始傳到這里。實際上,印度教和佛教在中南半島一直并存著。9世紀至13世紀,是印度教和佛教在這里同時盛行的時期。例如,12—13世紀在柬埔寨修建的吳哥寺等著名宗教建筑,就體現(xiàn)出佛教和印度教兩種宗教文化的融合。14世紀以后,在這個地區(qū)印度教漸漸衰落,佛教上升,而逐步占據(jù)主導地位。

  毫無疑問,在歷史上印度教文化對柬埔寨、老撾和越南曾有過很大的影響。

  2、緬甸

  由于緬甸與印度比鄰,至少在公元前5世紀以前,印度教就已經(jīng)傳入緬甸,后來佛教也傳到這里。據(jù)我國史籍記載:4世紀以后,在中緬甸建立了一個王國,名為“驃國”。驃國的首都是室利差旦羅,其宗教信仰就是印度教和佛教的一種混合體。11世紀,緬甸建立起一個統(tǒng)一的王朝,即蒲甘王朝,該王朝信奉大乘佛教,但是他們的大乘佛教是密教化了的佛教,包含著許多印度教的影響。據(jù)說,緬甸歷代王朝的宮廷中都聘用婆羅門祭司,讓他們用印度教的儀禮主持國家大典。

  現(xiàn)在,緬甸的主要宗教是佛教,80%以上的人是佛教徒。但是,也有少量的人信仰印度教,他們大約占人口的3%,主要是印度的移民,居住在緬甸西部。印度教徒的組織有“印度教友誼協(xié)會”、“羅摩克里希那傳教會”等。羅摩克里希那傳教會總部設(shè)在印度,但是他們在緬甸的活動非常活躍,在這里建立了許多活動中心和道院。

  3、泰國

  公元前3世紀左右,印度教已傳入泰國。公元5世紀,在扶南王朝占領(lǐng)的泰國地區(qū),印度教和佛教都很盛行。13世紀以后,印度教逐漸衰落。大城王朝時期(14—18世紀),泰國的王宮中仍然聘請印度教的婆羅門祭司擔任宮廷太師,讓他們主持各種儀式。從大城王朝一直到今天,王宮的重大活動仍保持著佛教和印度教的儀禮。據(jù)說,現(xiàn)在任泰國王宮的太師就是一個婆羅門,他還是全泰國婆羅門的最高首領(lǐng)。婆羅門的最高領(lǐng)導中心是“泰國婆羅門教會”,有12人組成。

  現(xiàn)在,佛教是泰國的國教,90%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但是,也有少量居民信奉印度教,主要是印度移民。泰國的印度教徒分屬于毗濕奴派和濕婆派,他們的最高領(lǐng)導中心是“印度教達摩大會”,總部設(shè)立在曼谷的毗濕奴神廟中。此外,還有一些組織,如“印度教徒平等協(xié)會”,“羅摩克里希那傳教會”等。印度教徒平等協(xié)會是一個改革派組織,他們反對印度教的偶像崇拜,主張消除種姓歧視等等。

  4、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早在公元之前,印度教和佛教就已經(jīng)傳入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是一個具有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國家。有30多個民族,其中最大的民族是馬來族,占全國人口的62%;其次是華族,即中國移民,占全國人口的29%;第三是印度系的各族,即從印度來的移民,如泰米爾族、齊提族等,占總?cè)丝诘?%,約有100萬,主要信仰印度教。

  馬來族是馬來西亞最大的民族,雖然它現(xiàn)在信奉伊斯蘭教,但是在古代卻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的影響。據(jù)考證,15世紀以前,馬來族還主要信仰印度教和佛教。15世紀初,他們在馬六甲建立了馬來王朝,由于馬來王朝的支持和鼓勵,馬來族才逐漸放棄印度教和佛教,改信伊斯蘭教。因此,馬來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含有印度文化的強烈色彩。另外,在家庭制度、婚禮、醫(yī)藥、戲劇舞蹈等方面也有許多印度文化的古老形式。

  馬來西亞的泰米爾族和齊提族都是印度移民。早在公元前,這些印度人就已移居馬來西亞并帶來了印度文化。公元初期,他們在這里建立了幾個印度式的封建王國,這個時期是南印度泰米爾人大量移居馬來西亞的時候。英國殖民者統(tǒng)治馬來半島以后,他們從印度南方招募了大批的泰米爾人,來這里充當勞工。這些泰米爾勞工和以前的泰米爾移民,構(gòu)成了今天的泰米爾族。齊提族,是指移居馬來西亞的印度雅利安人?!褒R提”(Cheti)一詞,出自梵文,其意是指貸款商人。據(jù)史籍記載,最早來馬來西亞的印度人主要是商人,他們原屬雅利安人種。在人數(shù)上比泰米爾人少,但是大多數(shù)都經(jīng)營貸款生意,所以當?shù)厝硕冀兴麄優(yōu)椤褒R提”。后來,人們就把信奉印度教的雅利安人稱為“齊提族”。

  泰米爾族和齊提族都信奉印度教。他們對神靈特別虔誠,凡是在他們居住的地方,都集資修建一座印度教神廟,作為日常朝拜神靈和節(jié)日集會的神圣場所。這里的印度教徒十分注重宗教節(jié)日,其主要節(jié)日有大寶森節(jié)、屠妖節(jié)和踏火節(jié)。每逢節(jié)日,他們皆熱烈慶祝,其儀式之隆重、場面之盛大,都是其他民族的節(jié)日難以比擬的。在大寶森節(jié),信徒們都紛紛走出家門,送濕婆大神出游,并舉行扶乩謝恩儀式。屠妖節(jié)是印度教徒歡慶黑天大神消滅惡魔,并迎接幸運女神的日子。在這一天,他們都涌到神廟中,向黑天大神頂禮膜拜,并設(shè)宴迎接幸運女神。踏火節(jié)時,人們舉行隆重的踏火典禮,每個人都要赤腳走過火坑,以表示對瑪里安曼女神的崇敬。

  新加坡是馬來半島南端的一個島國。該國75%以上的人口是華人,主要信奉佛教和道教;15%的人是馬來人,信奉伊斯蘭教;6.5%的人是印度移民,大多信仰印度教。印度移民主要是泰米爾人,在英國殖民統(tǒng)治時期移居這里。英國人占領(lǐng)新加坡后,為了開拓這塊殖民地,從南印度販運大批泰米爾人充當勞工,開辟種植園,從事城市建筑、城市衛(wèi)生等繁重苦役。

  現(xiàn)在,新加坡的印度教徒大約有13萬人。在這里,共有神廟31座,其中最古老的有兩座:一座是1843年建造的室利 摩里亞曼寺,一座是1859年建的檀底樓特波尼寺。主要組織是印度教咨詢會、印度教布施基金會和羅摩克里希那傳教會等。印度教咨詢會成立于1917年,是一個行政組織,主要職能是督促政府關(guān)心印度裔的宗教、生活習俗和各種涉及到印度裔公共福利的事務(wù)。印度教布施基金會是根據(jù)1968年的印度教徒布施法案而建立的,主要負責管理各大印度教寺院,以及布施財產(chǎn)的分配工作。

  5、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在歷史上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早在公元初,隨著印度與印度尼西亞之間的商貿(mào)往來,印度教就傳到這里,并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印尼歷史上三個最古老的王國,即3—6世紀的古泰王國(在今天的加里曼丹)、4—6世紀的多羅摩王國(在今天爪哇島茂物附近)和訶陵王國(在今天爪哇),都是印度人所建,皆奉印度教為國教。古泰和多羅摩王國留下來的碑文使用的都是印度梵語,文字是缽羅婆字母,石碑上刻有笈多王朝時期流行的印度教神像,如濕婆神、象頭神、神牛等,碑文上有國王賜予婆羅門黃金、土地的記載。公元414年,我國東晉高僧法顯赴印度取經(jīng)歸來,途經(jīng)耶婆提國(今爪哇)時,他看到那里的居民崇信印度教。他在《法顯傳》里寫道:當?shù)亍巴獾榔帕_門盛行,佛法不足言”。

  7世紀,在蘇門答臘建立的室利佛逝王國,主要信仰佛教,并且建造了舉世聞名的婆羅浮屠佛塔。但是,就是在這里,也流行著印度教的信仰,一些人曾把印度教經(jīng)典《摩訶婆羅多》的一部分,譯成爪哇語散文,從而成為印尼最早的散文。

  9世紀,爪哇地區(qū)信奉印度教的勢力再度興起。在爪哇中部建立的馬打蘭王國,有四位國王崇信濕婆教。其中一個國王,在巴蘭巴南建筑了一群供奉濕婆的神廟,歷時數(shù)十年,約有250座神廟,是印尼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印度教寺廟群。這些建筑物氣勢宏偉、工藝精良,其工程和藝術(shù)價值,都不下于婆羅浮屠。

  13世紀末,伊斯蘭教開始傳入印尼,到14世紀中期,已盛行于印尼各群島。從那時起,印度教和佛教的影響逐漸衰落。

  現(xiàn)在,印尼87%的人口都信仰伊斯蘭教。只有居住在巴厘島和龍目島上的巴厘人信奉印度教,另有在爪哇島上的兩個少數(shù)民族信奉印度教與佛教的混合宗教,總數(shù)約200多萬。

  三、印度教在歐美各國

  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印度人就開始與希臘人有了接觸。當時正值波斯帝國時期,幅員遼闊的波斯大帝國東起印度河,西至地中海沿岸,帝國的子民中既包括印度人,也包括希臘人。隨著印度人與希臘人的交往,印度教的信仰和文化也傳到歐洲。希臘著名哲學家、宗教領(lǐng)袖畢達哥拉斯(約公元前580—前500年)所宣揚的靈魂不死、業(yè)報輪回、人通過智慧能與神相結(jié)合以及不殺生、不食肉等等思想,都與印度教的教義與習俗極為相似。畢達哥拉斯出生于地中海東部的薩莫斯島,曾漫游過許多地方,他研究過埃及人、亞述人、印度人以及婆羅門的神秘教義。因此,一些學者斷言:“畢達哥拉斯與其說是受埃及,倒不如說是受印度的影響。畢達哥拉斯的弟子所教的幾乎全部宗教、哲學和數(shù)學理論,印度在公元前6世紀都已通曉,而且他的弟子像耆那教徒和佛教徒一樣,不殺生,不食肉,還認為吃某些植物如豆類是禁忌?!薄办`魂轉(zhuǎn)生論之在希臘,幾乎如同它在印度宗教思想中一樣起重大作用?!雹?/p>

  公元前4世紀初,在希臘的東部興起了一個馬其頓王國。馬其頓王國日漸強盛,很快控制了希臘,此后它制訂了一個向東方侵略的計劃。公元前330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大軍攻陷波斯首都,滅了波斯帝國。公元前326年春天,亞歷山大又帶兵進入興都庫什山脈隘道,攻入印度,而后,他順印度河直下,一直打到印度河河口。亞歷山大在印度停留了一年多,于公元前325年10月率軍西歸。兩年后,他在巴比倫死于熱病。亞歷山大在印度期間,其隨行人員中有一些學者和科學家對當時印度教學術(shù)中心——口旦叉始羅非常感興趣,他們收集了許多資料,帶回希臘。有人說,亞歷山大最大的貢獻在于他推倒了隔斷東西之間的壁壘,由他建立起來的東西方之間的聯(lián)系、印度與歐洲之間的聯(lián)系從此沒有間斷過。

  在孔雀王朝時期,印度國王與希臘公主聯(lián)姻,形成并鞏固了兩國的聯(lián)盟。希臘君主經(jīng)常派使節(jié)到印度,這些使節(jié)長駐在孔雀帝國的首都——華氏城。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使臣,名為梅伽斯梯尼,他多次訪問華氏城,寫下了關(guān)于孔雀王朝的詳細敘述。他還對印度教的哲學十分感興趣,認為印度教哲學與希臘哲學非常相似。他評論道:印度教的學說“在許多方面與希臘人的教導相一致,例如,世界在時間上有始終,它的形狀為球形;作世界主宰者和締造者的神貫穿一切。……關(guān)于生殖和靈魂,還有許多其他的事情,他們的教導也與希臘的學說相似。他們還像柏拉圖一樣,編造靈魂永生,在彼世受懲處判決的故事等等?!雹?/p>

  公元3世紀,在羅馬帝國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哲學流派,即新柏拉圖派。該派的創(chuàng)始人為普羅提諾(204—270年),他對印度相當了解,深受印度教哲學的影響。因此,新柏拉圖學說與印度教的吠檀多哲學和瑜伽學說極為相似。普羅提諾宣揚神秘主義,他描述個人靈魂被世界靈魂吸收的用語,具有典型的印度風味:“純潔的、失去了對肉體吸引力的靈魂,就不再依賴身體了。靈魂這樣分離之后,就會進入神與實在的境界。”③

  除了哲學,印度教的許多神話傳說、文學故事也傳入歐洲。古代印度著名故事集《鸚鵡故事七十則》,首先被翻譯成波斯文,又通過波斯文傳到歐洲。6世紀,另一部印度教寓言集《五卷書》,被整理、翻譯成巴列維文,后被譯成波斯文、拉丁文、希伯來文和西班牙文,15世紀又被譯成德文。據(jù)專家考證,在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中,關(guān)于魔鏡、七種靴、杰克與豆莖和幸運的錢包等許多歐洲神話故事,其淵源都可以追溯到印度。

  到了近現(xiàn)代,伴隨著西方人對印度的入侵和占領(lǐng),印度教的思想與文化就更廣泛地傳播到歐美,并對歐美思想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1785年,查爾斯 威爾金斯首次把印度教著名經(jīng)典《薄伽梵歌》由梵文翻譯成英文并出版。幾年以后,梵文研究的先驅(qū)、孟加拉亞洲學會的創(chuàng)立者威廉 瓊斯(1746——1794年)把印度教的《摩奴法論》譯成英文。1789年,他又把《沙恭達羅》譯成英文,此書在歐洲出版后,使西方世界大吃一驚。1875年,著名梵文學者馬克思 繆勒把古代印度教經(jīng)文翻譯并編輯成大型系列叢書《東方圣書》,首次問世。這使印度教經(jīng)文可以供一般讀者閱讀,促使印度教梵文經(jīng)典的普及化。馬克思 繆勒曾說,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有兩本書:一本是印度的《梨俱吠陀》,一本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印度教思想傳入德國后,對德國哲學家和文學家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德國哲學家、唯意志論的創(chuàng)始人叔本華對印度教經(jīng)典奧義書倍感興趣、推崇至極。他說:“奧義書的每一句話中都有深奧、新奇而高尚的思想出現(xiàn),整部書中彌漫著崇高、圣潔而認真的精神……在全世界之內(nèi),沒有一種學問能像研究奧義書那樣有益和使人提高。……它們是最高智慧的產(chǎn)物。……它遲早注定要成為人民的信仰?!边€說:“奧義書是我一生的安慰,也將是我死后的安慰?!雹俚聡娙烁璧聦τ《冉涛膶W和戲劇也十分贊賞。1791年《沙恭達羅》譯成德文后,受到歌德的熱烈歡迎,其熱烈程度不亞于叔本華之對奧義書。在歌德的詩集《神與舞女》和《賤民》三部曲中,他所使用的素材都是一些印度的故事或傳說。由此可見,印度教的思想與文化對歌德的影響是很深的。另一位德國著名詩人海涅(1795——1856)對印度文化也頗感興趣。

  印度教哲學在美國先驗主義運動中也曾起過重要的作用。美國先驗主義運動是柏拉圖、斯威登堡和德國唯心主義等思想影響的奇特的混合物。該運動的主要人物之一愛默生,盡管不是東方學家,但卻讀過許多梵文、巴利文和波斯文的文學作品譯本。他從這些作品中吸收了豐富的印度思想,而且不時地把它們用到他的詩歌和各種有關(guān)靈魂輪回的短論中。他和印度吠檀多思想家一樣認為,靈魂源出于無限,又回歸于無限。他的一首名詩《梵天》,更充分地表現(xiàn)出印度思想對他的影響。

  自19世紀后半葉以來,越來越多的歐洲人聲稱他們信仰印度的宗教。1875年,俄國貴族布拉瓦茨基夫人和美國軍官奧爾考特在美國紐約創(chuàng)立了一個新的宗教派別——神智學會。這種新型宗教實際上是把印度教和佛教教義與西方神秘主義結(jié)合起來,鼓吹通過修行、斷念、凈化等神秘活動,達到與神的交往。神智學會在歐美的知識分子中很流行。愛爾蘭詩人葉芝深受神智學會和布拉瓦茨基夫人的影響,他也信仰印度宗教,并在愛爾蘭創(chuàng)立了一個“奧妙社”。1882年,布拉瓦茨基夫人把神智學會的總部由美國紐約遷到印度馬德拉斯附近的阿迪耶爾,并以此為基地向印度和歐美各地傳播。

  在向西方傳播印度思想的過程中,印度教改革家、哲學家斯瓦米 維韋卡南達(1863——1902)曾起過重要作用。1893年,他赴美國芝加哥參加世界宗教大會。會后,他在美國和歐洲停留三年多。在此期間,他游歷美國各地,作了數(shù)十場有關(guān)印度教和吠檀多哲學的講演,促進美國人更多地了解印度思想。隨后,他又訪問英國、德國、瑞士等歐洲國家,到處宣講吠檀多思想,弘揚印度教的信仰與哲理。1896年,他在紐約首創(chuàng)了吠檀多研究會。1899年,他在印度加爾各答創(chuàng)立了羅摩克里希那傳教會。這些組織在歐美都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許多印度教傳教士來到美國,建立了一些新興教派,在美國和西方世界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例如,斯瓦米 普拉布帕達1965年到美國,1967年7月在紐約創(chuàng)建了“國際黑天意識會”。該社團崇信印度教黑天大神,奉《薄伽梵歌》為根本經(jīng)典,宣揚只要真心誠意崇拜黑天大神,服從黑天大神在人世間的代表,修行各種功法,就可獲得黑天意識,最終達到解脫。該會在美國頗受失意青年人的歡迎,很快發(fā)展起來,并逐步形成一個國際性宗教組織?,F(xiàn)在,它在美國、歐洲及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百多個分會,并用幾十種文字出版自己的書籍和雜志。此外,六七十年代,印度教大師摩訶婆羅多 瑪赫什在美國建立了“超驗禪定派”,梅赫 巴巴在美國創(chuàng)立了“梅赫 巴巴教團”,拉杰尼希在美國新澤西州建立了“拉杰尼希教派”。這些新興印度教教派在繼承印度教基本教義的同時,也大量吸收西方現(xiàn)代思想,宣揚普遍之愛,并主張修習瑜伽,調(diào)養(yǎng)身心,解除精神上的痛苦,故而,對美國青年一代曾一度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四、印度教在中國

  至少在公元前2世紀以前,中國就與印度有了商貿(mào)往來和文化交流。在我國秦時,印度古人就用“秦”來稱呼中國,并與中國進行絲綢貿(mào)易。大約在公元前后,佛教已從印度傳入中國。

  在中印文化的交往中,許多拜佛求經(jīng)的香客和學者絡(luò)繹不絕地往來于中印之間。為求宗教真理,他們跋涉戈壁沙漠、穿越叢林峻嶺、歷經(jīng)千辛萬苦、千難萬險。這是一條十分漫長、艱苦而充滿危險的旅程。不知有多少人死在途中,據(jù)說這些香客的死亡率高達90%。在中印文化交流中,有許多著名的佛教學者為此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例如,在印度學者中,以攝摩騰(1世紀)、鳩摩羅什(5世紀)、舍那掘多(5世紀)、菩提達摩(6世紀)為代表,他們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把大量的佛教梵文經(jīng)典翻譯成漢文,同時還通過佛典把許多印度教文化傳入中國。在隋唐時代,大批的印度僧人居住在中國,據(jù)說在6世紀,單在洛陽境內(nèi)就曾有三千以上的印度和尚和一萬戶印度家庭。可見,當時中印文化交流的規(guī)模之大。此外,在赴印度取經(jīng)的中國佛教學者中,最著名的是法顯(5世紀)、玄奘(7世紀)和義凈(7世紀),他們不僅從印度帶回了大批佛教經(jīng)典,而且也向國人大量地介紹了印度教的思想與文化。

  由于中印人民頻繁交往,大批的印度教經(jīng)典和文獻流傳到我國。現(xiàn)在,我國還保留著許多印度教的梵文經(jīng)典,如《薄伽梵歌》、《摩訶婆羅多》、《蓮花往世書》等,這些梵文原典大都是11世紀以后的抄本。我國南北朝時期高僧陳真諦,把印度教六派哲學之一的數(shù)論派哲學經(jīng)典《金七十論》由梵文譯成中文,一直保留至今。這是印度教數(shù)論哲學經(jīng)典中最古老的一種,學術(shù)價值極高,現(xiàn)在印度已經(jīng)失傳,印度人為了研究此經(jīng)典,不得不將這部書又從中文倒譯成梵文。此外,唐玄奘所譯的印度教勝論派哲學經(jīng)典《勝宗十句義論》,一直完好地保存在我國,但是在印度此書也已失傳。

  毫無疑問,在中印文化交流中,佛教對我國思想文化的影響最大。但是,必然指出,佛教雖然與印度教有不少對立的方面,但它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吸收了許多印度教的東西。特別是進入大乘佛教階段以后,大乘空宗和其他一些派別在理論上與印度教吠檀多逐漸接近,在實踐上也吸收了許多印度教的民間信仰、神祗和儀式等。因此,伴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教許多基本概念和禁制,如輪回、業(yè)報、化身、五戒等也在我國得到廣泛傳播。印度教的一些神祗也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出現(xiàn)在我國的佛寺中,被佛教徒所崇拜。例如,閻羅王原為印度教神話中主管陰間的神,在《梨俱吠陀》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后來,佛教繼承這種說法,稱它為管理地獄的魔王。佛教傳入我國后,閻羅王也傳入我國,被中國老百姓所接受,人們稱他為“閻王爺”,在人與世界之間,人或其某種作用是基礎(chǔ)性的,或是主導性的。

  第二,在人與世間現(xiàn)象中有無主體(或主宰體)的問題上,一些派別間有觀點的不同。婆羅門教系統(tǒng)中的各派別間看法就不同。吠檀多派中的多數(shù)分支認為,無論是人還是世間事物,都是有主體的,這主體從現(xiàn)象上看有小我和大我之分,而在實質(zhì)上則一切都以大我(梵)為主體。婆羅門教哲學系統(tǒng)中的勝論派、彌曼差派等則僅認為在人或人的生命現(xiàn)象中存在主體,即存在著主管人的思維、生理、心理等生命現(xiàn)象的阿特曼(小我)。至于在世間一般現(xiàn)象之中,則不存在吠檀多派所說的大我(梵)那樣的實體。因而,在“我”的問題上,婆羅門教各哲學派別對人與世間一般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佛教一般主張“無我”(即無主體說),但這無我說在早期佛教中主要指的是人生現(xiàn)象中無主體,至于在世間一般事物中是否有主體,早期佛教雖有“一切法無我”之說,但在一些具體論述中,這一觀念堅持得不徹底。到了大乘佛教初期和中觀派那里,才明確提出了兩種無我(人無我與法無我)。而在大乘佛教后來的發(fā)展中,又有派別(或佛典)認為在涅般木境界中是有“我”的。但總的來說,多數(shù)佛教派別在人與世界一般事物有無主體的問題上看法差別不大,即多數(shù)佛教派別主張人生現(xiàn)象和世間現(xiàn)象在本質(zhì)上同一,二者中都不存在主體。

  印度古代哲學關(guān)于人與世界關(guān)系的基本觀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在理論思維上所達到的發(fā)展水平。在這些觀念中可看出古代印度哲人對人與自然奧秘的積極探索精神。這些哲人實際上探討了人的本質(zhì)是什么、世界的本質(zhì)是什么、人與世界是如何生成和發(fā)展的等等一系列哲學基本問題。他們在探討中所提出的不少思想對我們今天正確認識世界,正確認識自身有重要的啟發(fā)作用。探討和分析這方面的問題對我們深入進行哲學研究,促進現(xiàn)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設(shè)有積極意義。
猜你感興趣:

1.印度教的基本教義

2.印度教的神

3.印度教的四大教義

4.巴厘島式印度教特點

5.印度教的婚姻制度

6.佛教與印度教的區(qū)別

印度教的對世界的影響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分。那你知道印度宗教對世界有什么影響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印度教的對世界的影響,一起來看看吧。 印度教的對世界的影響 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印度教的四大教義
    印度教的四大教義

    印度教作為印度主要的宗教信仰,分別有著四大教義。你對這些教義有什么了解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印度教的四大教義,一起來看看吧。 印度教的

  • 印度教的三大女神是誰
    印度教的三大女神是誰

    印度流傳著三大教派,也有三大女神,分別是三大派的供奉的神的妻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印度教的三大女神是誰,一起來看看吧。 印度教的三大女

  • 印度教的婚姻制度
    印度教的婚姻制度

    印度是個相對于世界來說,是個較為落后的國家,社會管理并不那么嚴謹,那么,對于印度的婚姻你是否了解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印度教的婚姻制度

  • 印度教的基本教義
    印度教的基本教義

    印度教是世界的主要宗教之一,作為大部分印度人信仰的宗教,你想了解基本教義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印度教的基本教義,一起來看看吧。 印度教

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