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圣人老子的個人簡介
相信大家都對老子十分熟悉吧!那么對這位圣人有怎樣的了解呢?如果你了解的還不夠深入就千萬別錯過了這篇文章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有關(guān)老子的個人介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人物信息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讀:dān),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20世紀80年代,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是《圣經(jīng)》,其次就是《道德經(jīng)》。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是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后世的莊子并稱老莊。
老子譽有東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數(shù)次向老子問禮、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quán)術(shù)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稱為“太上老君”。
人物生平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出生于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關(guān)于的老子出生地有多種說法,包括河南鹿邑說、安徽渦陽說。
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思想主張“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独献印窌邪ù罅繕闼剞q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并能由對立而轉(zhuǎn)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tǒng)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chǔ),“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他關(guān)于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關(guān)于他的身份,還有人認為他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
老聃長壽,一百零一歲仙逝,鄰里皆來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順民之性、隨民之情、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勝。老聃好友秦佚來吊唁,至老子靈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號三聲即止。待其欲轉(zhuǎn)身回去時,鄰人攔住問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當然。”鄰人道:“既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禮,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鄰人聞言,由怒轉(zhuǎn),大聲責問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聞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聚氣而成,順時而來,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散氣而滅,順時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為不當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為不當悲而悲也,放生時貴生,死時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強求生來、強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時而處順,則哀樂不能入也。而背自然、違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動、順于道而行者也。吾既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鄰人聞之,似有所悟,又問:“汝既不悲,何以哭號三聲?”秦佚笑道:“吾哭號三聲,非因悲也,是與老聃辭別也。一號,言其生而應時,合自然之理也。二號,言其死而應時,合自然之理也;三號,言其在世傳自然無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舉足而應時,動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眾鄰聞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為主葬之人。合土之時,秦佚頌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經(jīng)典名言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2)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3)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4)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5)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6)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7)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9)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10)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11) 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12)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
(13)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14)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15)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猜你喜歡:
6.孔子的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