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小雅·白駒》原文及賞析
《白駒》,《詩經(jīng)·小雅·鴻雁之什》的一篇。為先秦時代的漢族詩歌。全詩四章,每章六句。是一首別友思賢詩,文筆優(yōu)美,隱意深刻,而”白駒“作為一種意象也廣泛存在于歷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下面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詩經(jīng)·小雅·白駒》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詩經(jīng)·小雅·白駒》原文及賞析
原文
皎皎白駒,食我場苗??{之維之,以永今朝。所謂伊人,于焉逍遙?
皎皎白駒,食我場藿。縶之維之,以永今夕。所謂伊人,于焉嘉客?
皎皎白駒,賁然來思。爾公爾侯,逸豫無期?慎爾優(yōu)游,勉爾遁思。
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
注釋
?、硼ǎ好珴嵃酌?。
⑵場:菜園。
?、强{(zhí):用繩子絆住馬足。維:拴馬的韁繩,此處意為維系,用作動詞。
⑷永:長。此處用如動詞。
?、梢寥耍耗侨耍赴遵x的主人。
?、视谘桑涸诖?。
⑺藿(huò):豆葉。
?、藤S(bēn)然:馬放蹄急馳貌。賁,通“奔”。思:語助詞。
?、蜖枺耗?,即“伊人”。公、侯:古爵位名,此處皆作動詞,為公為侯之意。
?、我菰ィ喊矘?。無期:沒有終期。
⑾慎:慎重。優(yōu)游:義同“逍遙”。
?、忻悖?ldquo;免”之假借字,打消之意。遁:避世。
?、芽展龋荷罟?。空,“穹”之假借。
?、疑c(chú):青草。
?、悠淙耍阂嗉?ldquo;伊人”。如玉:品德美好如玉。
?、越鹩瘢捍颂幗杂米饕鈩釉~,珍惜之意。
?、斟谛模菏柽h(yuǎn)之心。
鑒賞
《白駒》一,《毛詩序》以為是大夫刺宣王不能留用賢者于朝廷。從詩本身看不出有這一層意思。朱熹《詩集傳》說:“為此詩者,以賢者之去而不可留。”出語較有回旋之余地。明清以后,有人認(rèn)為殷人尚白,大夫乘白駒,為武王餞送箕子之詩;有人認(rèn)為是王者欲留賢者不得,因而放歸山林所賜之詩。然而漢魏時期,蔡邕《琴操》就說:“《白駒》者,失朋友之所作也。”曹植《釋思賦》也有:“彼朋友之離別,猶求思乎白駒”之句。蔡、曹二人都認(rèn)為這是一首有關(guān)朋友離別的詩。今人余冠英《詩經(jīng)選》以為是留客惜別的詩,其說上承蔡、曹,較合詩意。
全詩四章分為兩個層次。前三章為第一層,寫客人未去主人挽留。古代留客的方式多種多樣?!稘h書·陳遵傳》載有“投轄于井”的方式,當(dāng)客人要走的時候,主人將客人車上的轄投于井中,使車不能行走,借此把客人留住。此詩描寫的主人則是想方設(shè)法地把客人騎的馬拴住,留馬是為了留人,希望客人能在他家多逍遙一段時間,以延長歡樂時光,字里行間流露了主人殷勤好客的熱情和真誠。主人不僅苦心挽留客人,而且還勸他謹(jǐn)慎考慮出游,放棄隱遁山林、獨善其身、享樂避世的念頭。在第三章里詩人采用間接描寫的方法,對客人的形象作了刻畫??腿说牟拍芸梢詾楣珵楹?,但生逢亂世,既不能匡輔朝廷又不肯依違,只好隱居山林。末章為第二層,寫客人已去而相憶。主人再三挽留客人,得不到允諾,給主人留下了深深的遺憾,于是就希望客人能再回來,并和他保持音訊聯(lián)系,不可因隱居就疏遠(yuǎn)了朋友。惜別和眷眷思念都溢于言表。
由上文所述可知,此詩形象鮮明,栩栩如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坍嬋宋锸址`活多變,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交相使用,值得玩味。孫鑛評曰:“寫依依不忍舍之意,溫然可念,風(fēng)致最有余。”(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引)誠然。
《詩經(jīng)·小雅·白駒》試解
生命的進化延續(xù)著一種原始的沖動。最初,它就像植物的葉綠素所做的那樣在貯水池中積蓄。我們可以想象這個貯水池里終于蓄滿了冒著蒸汽的沸水,沸騰的蒸汽必定不斷地噴發(fā)出去,又冷凝下來,落回去又是一個世界。
從整體上來看,生命表現(xiàn)為一個巨波,由一個中心起始向外傳播,并且?guī)缀踉谒闹車徽系K所阻擋,轉(zhuǎn)化成振蕩:在一點上障礙被克服了,沖動的波自由地通過了。 ———柏格森
孔子問于老聃曰:“今日閑暇無事,敢問何為至道?”
老聃撫髯而笑曰:“想知道至道嗎?那么你齋戒,不吃肉,然后記錄下你的心,用雪洗澡,你就會精神抖擻,并且打破你原有的知識體系。關(guān)于道,要想完完全全講清楚是相當(dāng)困難的,我將給你描述一下它的大略。”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此言有形是從無形構(gòu)造而來。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此言世界是二元的?!甲?〗而萬物以一定的形式相續(xù)衍生,所以九竅者胎生,比如哺乳動物,八竅者卵生,比如鳥類,前后代衍生的形式是類似的。生命的到來沒有留下痕跡,它將去往的地方也沒有邊際。不從哪個大門進出,也不在哪個房子里停留,通向廣闊無垠的四面八方。求索到這兒,四肢都快要凍僵了。從此你將思慮通達,耳目聰明,運用心思不會疲勞,順應(yīng)外物不拘固定的方法。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這就是那個道啊!”
“通曉它不需要多大的智力,分辨它也不需要多大的聰慧,圣人以這樣的辦法來判斷它。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是圣人之所用來保存自己的東西———此言能量場中的能量守恒,不增也不減。淵淵乎它象大海一樣的廣闊深遠(yuǎn),魏魏乎它沒有終結(jié)也沒有開始,它運量萬物而從不會匱乏。那么君子之道,能夠與此相外嗎?萬物都會去資助他而不會匱乏,這就是那個道啊!”
“中國有一種叫做人的動物———此言人類的起源,非陰非陽———此言人的第二性征還沒有分化,處于天地之間,向東西南北國擴散,站起來暫且變成現(xiàn)在人的樣子,衰老以后將返回它的本宗?!甲?〗從本原來觀察人這種動物,活著的時候,不過是能發(fā)出聲音表達意思的生物而已。雖然有壽夭之區(qū)別,又能相差多少年歲呢?不過須臾之瞬間罷了。這些怎么能夠用來區(qū)分堯桀之孰是孰非!果和瓜都各有各的道理,人類的倫理即使很難處理,也主要是因為人們互相責(zé)備。圣人如果遇到別人說張家長李家短的閑話,他不會當(dāng)面違抗,路過以后也不會在把這些閑話當(dāng)回事。如果發(fā)生了爭端,圣人用調(diào)和的辦法去應(yīng)付事態(tài),這便是德。以彼是得其偶合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去了解現(xiàn)實的情況,這便是道。這也正是帝王興起的原因。”
“人生于天地之間,就象洪水〖注3〗流過了一段狹窄的空隙,一眨眼的功夫而已。激起的浪花,注然勃然,但是沒有不從空隙中涌出去的,殘留了些許水漬,油然漻然,再也不會回到空隙中。已經(jīng)變化而生,又變化而死,生物因之而哀鳴,人類因之而悲傷。解開天制的皮囊,紛紛渺渺,魂魄將往,而后身體也跟從而去,象飛濺的雨滴散入春泥,若飄蕩的雪花落入冰河,這是人生的大歸啊!無法形容的情形,這個情形是不能夠形容的,這些所謂的靈魂出竅是人臨死時都有的心理現(xiàn)象,卻不是人死后將要從事的事務(wù)。這是活著的眾人互相討論的話題,等到了人死亡之時那么他就不討論了,如果還在討論死亡以后的事,說明他還沒死。明確地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死亡的討論沒有什么價值。所以辯論不若保持沉默。死亡之道不可聞,聞不若把耳朵塞上,這個叫做‘大得’。”〖注4〗
我比莊生多一竅,
名曰肚臍眼,
氣血所以輸,
形之所以成,
靈臺所以筑,
神之所以迎。
〖注1〗
莊子的哲學(xué)按照西方哲學(xué)的劃分方法應(yīng)屬于二元論。控制精小物質(zhì)的神是從道里產(chǎn)生出來的,物體的形狀是由精小物質(zhì)形成的。宇宙精神生于天道,萬物之形包含在小小的種子里。人的精神生于人道,知覺之形起源于視網(wǎng)膜上精小的神經(jīng)元。
〖注2〗
關(guān)于人類的起源以及人類第二性征的分化,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達爾文的《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
〖注3〗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
白駒,以一群飛奔的白色駿馬比喻奔騰的洪水。注然、油然、漻然都是描寫洪水的形容詞,所以都帶三點水。
《詩經(jīng)·白駒》
皎皎白駒,食我場苗。縶之維之,以永今朝。所謂伊人,于焉逍遙?
皎皎白駒,食我場藿。縶之維之,以永今夕。所謂伊人,于焉嘉客?
皎皎白駒,賁然來思。爾公爾侯,逸豫無期?慎爾優(yōu)游,勉爾遁思。
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
象白色的駿馬一樣的洪水,席卷了我的田地。把它圈起來,把它圍起來,以使我的麥苗永遠(yuǎn)不受其侵害,可是那個我們用麥苗供養(yǎng)出來的伊人公侯卻在那里逍遙,卻在那里大宴賓客。那洪水已過,流到了空曠的山谷里,我的田地也全毀了。我用麥苗把你養(yǎng)得白白胖胖,你卻只會說好聽的,洪水來了,你卻有那份閑心悠游遁思。
《李白·古風(fēng)四十五》
八荒馳驚飚。
萬物盡凋落。
浮云蔽頹陽。
洪波振大壑。
龍鳳脫罔罟。
飄搖將安托。
去去乘白駒。
空山詠場藿。
這是描寫洪水的詩,大概是李白讀《詩經(jīng)·白駒》有感。
《李白·送楊少府赴選》
空谷無白駒,
賢人豈悲吟。
空谷里面沒有洪水,賢人難道還要悲吟嗎?
〖注4〗
如果一定想知道死后的情形,想一想靈魂飄啊,飄啊,飄至天堂,以后的情形我不說大家也知道,讓鬼見上帝去吧!
『孔子問于老聃曰:“今日晏閑,敢問至道。”
老聃曰:“汝齊戒,疏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夫道,窅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其來無跡,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彊。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yīng)物無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圣人以斷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圣人之所保也。淵淵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終則復(fù)始也,運量萬物而不匱。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其道與!
“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處于天地之間,直且為人,將反于宗。自本觀之,生者,喑醷物也。雖有壽夭,相去幾何?須臾之說也。奚足以為堯桀之是非!果蓏有理,人倫雖難,所以相齒。圣人遭之而不違,過之而不守。調(diào)而應(yīng)之,德也;偶而應(yīng)之,道也;帝之所興,王之所起也。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之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解其天弢,墮其天製,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將至之所務(wù)也,此眾人之所同論也。彼至則不論,論則不至。明見無值,辯不若默。道不可聞,聞不若塞,此之謂大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