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十三棵泡桐觀后感3篇
觀十三棵泡桐觀后感1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殘酷青春,大概是為了長大以后能有點什么留作回憶叭,它總是會時不時的跑出來敲打你一下,或是隱隱作痛,或是溫暖如陽光。就像歌詞里面寫的一樣,“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青春這道明媚的憂傷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最最柔軟的一抔土,埋藏的卻是最最最純真的寶藏。
獨立片總是與真實有關,這是我一直摯愛獨立片的原因之一。<十三棵泡桐>非常真實,所有的場景都能讓我回憶起自己高中生活的點點滴滴,比如嚴厲的班主任,博愛有佳的班長,喇叭里總是不經意傳來校長的通知,校門外的小吃攤,高考前圍桌式家長會總動員,班里最高最帥氣的男生..多么美妙的學生時代。尤其是做廣播體操那場戲,俯拍的感覺太有張力了,除了老包以外,所有人都整齊的穿著校服懶散的做著廣播體操,那是每天必須應付的一項課外活動,對于高三那時的我而言,廣播體操時間是每天在學校里過的最開心的時光,可以瞟到隔壁班的男孩,可以跟好朋友們嬉鬧一陣,可以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可以去小賣部買AD鈣奶..即使是要應付姿勢愚笨的廣播體操我也愿意。
整個片子都是用的四川話對白,很生動很有感染力,現在越來越多的片子都改用方言做對白了,比如<江城夏日>,<立春>,<孔雀>,或者把某一主要人物用以方言來突出其形象,比如<天下無賊>里的傻根兒,<天水圍的夜與霧>里的曉玲。藝術總是源于生活的嘛,有時候用方言敘事往往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觀十三棵泡桐觀后感2
哪個花季少年會天天晚上做復習題到深更半夜,第二天卻對同學說自己晚上一直在看電視?這事只有我那市重點初中的人做的出來。虛偽勢力的女老師們怎可能色誘學生?滿嘴香煙的男教師怎可能教完屈原然后自殺?天天揪著學生補小課比升職,明爭暗斗還來不及,"蔣校長"都忙著100元/小時的補課費吶.
后來我降到了普通高中,雖然學習氣氛不濃,一幫子人放學后去打80分,偶然會看到幾個壞男生的課桌里有鋼管,但卻從沒看他們拿出來揮舞過(天知道我是多么期待比武大會)。長的很man的女生都沒人理,粗狂或文弱的男生們心中的班花是一眼大聲嗲的一看就是女生的女生,而不是乍一看以為是春哥的姊妹,脫了寬大校服只剩T都性別難辨的風子。
就算有朦朧的對異性愛慕,也絕不會對一個交通工具是三輪車的藏族胖子、明明說請大家燒烤還不帶錢、欺負弱小對同學“坳分”、成績那么差最后還退學的包爺產生好感,那淘淘雖少了敢做敢當的勇氣,但怎么看著都比那誰強吧!誰喜歡包爺還真是腦抽了喂。另外在沙發(fā)上翻滾那段我怎么覺著這么搞笑吶。
風子的爹出場沒幾次,除了最后一場裙子戲每次都對女主拳打腳踢然后摔門走人。這是爹的行為嘛??我爹連我手指頭都沒弄疼過一次。深深不理解,已經把老婆弄走了,還揍閨女,這是男人嘛?
也不知道這片有啥好追捧的,很多人評價都說看到了青春的殘酷和慘烈。慘你妹個烈!廢舊工場+親吻+逃課xx+師生戀+退學+破碎的家庭+兩把刀子就等于慘烈了?就是一曲迷茫的挽歌了?那叫我們那些為共產主義奮斗犧牲的同樣年齡的黃x光董x瑞邱x云情何以堪啊!!!
其實電影本身有點小意思,可以打2星,但成龍的傻歌從頭至尾貫穿整部電影,我不得不減1星。2-1=1。就是這樣。
觀十三棵泡桐觀后感3
被學校開除而走投無路的老包找到何風,半是威脅半是哀求地讓她去向蔣校長求情,好讓自己重返校園,何風說:“我都留校察看了,哪還有面子?”但她又確實不能眼睜睜看著老包就此沉淪,只好一咬牙跑進教師辦公樓。此時,學校廣播里正放著那首蕩氣回腸的《笑傲江湖》,呂樂在這里如此的刻意安排,實在耐人尋味。何風試探性地走進陰森恐怖的“教師樓道”,只遠遠聽見蔣校長打了一個響亮的噴嚏,就連滾帶爬地逃跑了,這是她唯一一次“失信于人”,卻直接導致老包劫持阿利。那個總是在學校廣播里下達“最高指示”的蔣校長終歸沒有出現,這是中國電影擅長的技法,他不出現,他就因形象模糊而無限強大,而他的象征意味也就更為明顯。
《13棵泡桐》表面上是在講中學生的故事,但骨頭里卻根本就是這些孩子折射出來的“大人的世界”。你會注意到,故事里幾乎每個學生都有一個不怎么健全的家庭,母親這一角色是全體缺席的,而父親的角色則五花八門:他們是離異的可憐的父親,身后總跟著四個保鏢的大款父親,受賄而被公安逮捕的父親,遠在西藏鞭長莫及的父親,還有那個為女兒籌學費去廠里偷電纜的父親……這簡直就是一個母愛缺失,而父權面目全非的世界,但對這些涉世未深、叛逆、躁動、隨時可能陷入迷惘的孩子來說,情竇初開的17歲卻完全不是什么“陽光燦爛的日子”。
故事里唯一的女性年長者,是高二·一班新來的班主任劉小豆,可她是個什么樣的老師?在教室里,她總是扳起面孔,拿腔拿調地說些現實功利的大道理,而私底下呢?據說,在那個不可能公開的完整版里,呂樂明確地記錄了她“強奸”陶陶的那個迷離下午,即便如此(淫蕩女教師的部分被強行剪掉),我們仍然能強烈感受到這個喜歡裝腔作勢的小豆老師,才是真正“扭曲”了陶陶的那個女人,伊娃不過是個替罪羊。
這部呂樂先生的最新電影,從任何一個角度解讀都是耐人尋味的,都說“無愧于我們的青春”,但現實中多數人回首青春往事,又有多少是真正能不留下任何遺憾的?電影里的陶陶老包風子阿利珠珠金貴各有他們的隨波逐流,而銀幕之外,我們的境遇卻也不見得個個都能水到渠成。桀驁不馴的陶陶,在高考前被現實的打擊(父親被抓)和性的利誘(與小豆老師的不倫戀情)下“招安”于高考;被所有人遺棄的老包,最終因為一次荒.唐的劫持人質事件淪為階下囚;阿利注定追隨父親而去,過早地介入商海;作為貧困學生的金貴得到一個大款之子小跟班的名額,也許竟是其自甘墮落的開始……女孩子們也沒有更好的歸宿,考不上大學的那些,注定要帶著不成熟的人格踏入社會,而最有主見的何風,也只能漫無目的地選擇“在路上”這一條貌似自由實則迷惘的,后青春之路?
根據何大草小說《刀子和刀子》改編的《13棵泡桐》,我個人認為它是呂樂繼《趙先生》以來最好的一部導演作品,好就好在,他沒有刻意拍一部什么“青春殘酷物語”,他講得最多的,還是兩代人殊途同歸的尷尬現實。在電影里以“父親”姿態(tài)出現的那一代人,他們的境遇其實要比他們的孩子們更逼近“殘酷物語”,下海、下崗、失業(yè)、失足……他們的殘酷青春還有沒熬出個頭緒,眼下又要輪到他們的下一代人,這是整部電影暗渡陳倉的批判所指。少年們處在被忽視的危險青春期,他們參照成人世界的游戲規(guī)則選擇自己的人生出路,而成人世界呢?其實并沒有什么有理可循的游戲規(guī)則,90年代以來整個社會價值觀的坍塌,不僅僅傷害了上一代人,這種無休止的傷害,正在滾雪球般地接棒到更年輕的一代人手里。
影片最令人心酸的一段,恰恰發(fā)生在一處溫馨場景當中:何風的父親因為阻止別人盜拿工廠電纜被打,卻意外得到工廠的獎勵,他破天荒地為女兒準備了滿滿一桌酒菜,并為女兒買了新裙子作為禮物,當何風接過禮物走進房間,觀眾對她接下來的出場充滿期待——何風向來都是假小子打扮,就像那個著名的李宇春。當何風穿著那件新禮物走出房間的時候,父親臉上洋溢著罕見而難以抑制的滿足與傻笑,但鏡頭一轉,觀眾卻啞然失笑,隨后是難以言傳的苦澀,那是一件造型夸張的潔白婚紗,這個卑微父親一生的可憐與可悲,在那一刻,實在深深刺痛了觀眾。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整體正彌漫著一股令人哭笑不得的浮躁氣息,當所有人都選擇按兵不動靜觀其變的時候,也許,只有青春不會無動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