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各生長階段的管理方法
香菇各生長階段的管理方法
香菇的種植和管理的好壞決定著最后香菇的質量。今天學習啦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香菇各生長階段的管理方法。
香菇各生長階段的管理方法
香菇生長階段管理
1.培養(yǎng)室消毒和栽培袋堆放:可在大棚發(fā)菌,秋季發(fā)菌堆放3~4層,或堆成“井”字形,重疊6~8層為一堆;春季發(fā)菌可堆層多些。保證通氣良好。
2.溫度 :培養(yǎng)室溫度控制在20~23℃,這樣料溫可達22~25℃,根據溫度變化,揭蓋草簾或通風換氣,以控制溫度。
3.濕度:培養(yǎng)室要保持適宜的濕度,一般要求空氣相對濕度60%。若濕度過大,易在接種口周圍發(fā)生雜菌污染。
4.空氣 :培養(yǎng)室要不斷通風換氣,一般每天通風1~2次,每次30~40分鐘。注意放底風,減少CO2的含量。在大棚里,通風與溫度、濕度的調節(jié)結合起來。
培養(yǎng)20天后,接種穴的菌絲長到4~5厘米時,可將貼封的膠布揭開一角,使之翹起,讓氧氣進入袋內,以利菌絲向培養(yǎng)料深層發(fā)展。接種穴膠布翹起后,室內溫度不宜過高防止料內水分大量蒸發(fā)。如果氣溫較高,也可不揭膠布。
5.光線: 菌絲體生長階段應保持室內較弱的光線,光線過強不利于絲生長,而且易過早形成原基,使菌絲老化。
6.定期翻堆與檢查雜菌: 一般每7~10天翻堆一次,保證發(fā)菌一致,發(fā)現雜菌及時處理。
香菇的菌棒轉色管理
轉色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轉色好壞關系到栽培的成敗,因此,轉色時要嚴格控溫,精心管理,才能使菌棒正常轉色。脫袋后的菌棒,本身非常嫩弱,無法抵抗不良環(huán)境,為使菌棒有一個適應過程,必須在排袋后嚴蓋塑料薄膜3~5天,薄膜內溫度控制在23℃左右,相對濕度控制在85%為宜。若溫度偏高(超過25℃),應將菇床兩頭打開,大棚覆蓋草苫,以降低棚內溫度,保持空氣新鮮。一般脫袋5天后,開始形成濃白的氣生菌絲,說明菌棒能適應新的環(huán)境,開始恢復生長。
從脫袋后第八天菌棒開始轉色。8天后每日早晚通風一次,拉大干濕差。轉色期間,膜棚內溫度維持在20~22℃,并適當增加散射光。氣溫高于25℃,增大通風次數和時間,防止菌絲徒長氣溫低于1812時,可不通風或減少通風次數,并把草苫揭開進光增溫,促使轉色。當菌樟局部出現黃水時,可用噴霧器噴水將黃水沖掉,以防止菌皮加厚和出現雜菌污染而發(fā)生腐爛。噴水也是一種刺激轉色的方法,噴水后加強通風干濕交替,有利于轉色,而且防止因通風過量導致表面失水形成硬膜。噴水后,讓菌棒表面水分晾干,手抓不粘時將薄膜蓋上,使菌棒加快轉色。一般脫袋后15~20天,菌棒表面即可形成具有韌性和彈性的褐色菌皮,轉色成功。
香菇的棚內脫袋管理
從接種之日算起,發(fā)菌50~60天時,菌絲積累了大量的營養(yǎng)當培養(yǎng)料被分解,菌棒稍萎縮,菌棒和塑料袋交界處形成一定的空隙,表面菌絲呈波浪狀,顏色由濃白轉為淡黃色并有瘤狀物出現,同時在接種口和料面出現褐色斑點時,菌絲已達生理成熟,這時可以進行脫袋。
脫袋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刀片劃破薄膜,將菌袋薄膜全扒去;另一種方法為二次脫袋法,即將出現原基的部位用刀片割去袋膜,使原基長出菇蕾,過一段時間再將膜全部脫去。
菌筒脫袋后,即成菌棒,把菌棒放在菇床的橫條上立棒斜排呈鱗狀,或兩邊斜排呈“人”字形,菌棒與畦面擺成70~800夾角。菌棒靠桿處應在棒上部1/3處,菌棒之間相隔5厘米。在排捧的同時,應用塑料薄膜以卷簾的方式排一點覆蓋一點,防止菌筒干燥。脫袋的時候,除留照明部分外,應將大棚上面的草苫放下遮光,以防止陽光直射菌棒,造成表面脫水影響轉色。
香菇出菇管理
經過15~20天的轉色管理,進入出菇階段管理。香菇屬低溫變溫結實的菇類,要創(chuàng)造較低的溫度和加大晝夜溫差,刺激菇蕾的形成。白天使溫度達到15~20℃,同時保持較高的濕度;夜間降低溫度至10℃左右,并降低濕度,同時白天還要給予一定的光線這樣持續(xù)3~5天,菌棒表面會出現不規(guī)則的白色裂紋,不久裂紋中長出菇蕾。
1.溫度:在子實體生長階段,溫度一般控制在10~20℃。低于10℃可形成質量最高的“花菇”,但產量低,子實體生長緩慢。20℃以上時,子實體生長迅速,易開傘、質量差、產量低。當溫度低于10℃應揭開草苫透光升溫或生火加溫;當溫度達到20℃時,加強通風或覆蓋草苫,防止溫度繼續(xù)升高。
2.濕度:子實體生長階段,菌棒含水量以60%~65%為宜,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左右。覆蓋菌棒的塑料薄膜內呈一層霧狀并有水珠,說明濕度合適。若無水珠,說明濕度偏低,應噴水。若水珠不斷滴下,說明濕度偏高,應揭開薄膜排濕。如果菌棒上不覆蓋薄膜,應增加室內濕度,每天向空中、四壁噴水1~3次。
3.光線:子實體生長需要一定光線,但不能有直射光線照射在子實體上,否則子實體生長受抑制。
4.空氣 :實體生長期間注意通風換氣,為避免通風導致降溫,通風應在中午或下午進行。溫度較高季節(jié),早、中、晚各通風一次,以供應充足的氧氣和排除二氧化碳。
香菇種植管理方法
室內發(fā)菌。香菇從接種到生理成熟需60多天。接種后,應及時移入發(fā)菌室進行培養(yǎng)。菌袋呈"井"字形排放,高8~9層,室溫控制在25℃左右,相對濕度要求70%以下。
接種后1~6天,菌絲處于恢復和萌發(fā)階段,室溫要控制在28℃~30℃之間,此期菌袋不能翻動,不要通風,遮陽造成暗光。7~10天菌絲生長開始吃料,室溫降到26℃~28℃,每天通風2~3次,7天進行第1次翻堆,即將堆好的菌袋上下、內外調換位置,使每個菌袋都能接受同樣條件的管理。翻堆時要輕拿輕放,嚴防封口損壞和感染雜菌,同時結合翻堆認真檢查雜菌污染情況,若發(fā)現有星點雜菌出現,用75%酒精50毫升加25%甲醛30毫升的混合液注射,封閉患處。
菌袋轉色。轉色早晚及好壞,關系到出菇早晚和產量高低。菌絲生理成熟后,由白色變成紅棕色,并出現黃水珠,繼之呈現香菇原基。轉色期要增加室內散光,加強通風,薄膜要時開時蓋,形成干干濕濕的環(huán)境,促進轉色。
室外催菇。香菇為低溫變溫結實菇類。當菌袋轉色成紅棕色菌膜后,菌袋搬到室外陰處,上下用麥草墊蓋好,并灑水保濕,晚上蓋膜,白天揭膜,反復4~5天,蓋薄膜進行悶菌催菇。
出菇管理。秋季氣溫逐漸下降,有利于菌絲健壯生長。催菇3天后將出菇的菌袋每天揀1次,放進菇棚床架上,袋距7~10厘米,直到催菇全部結束。菌袋放進床架后,用尖刀在菇蕾四周劃開薄膜,進行蹲菇。一般蹲菇期7~10天內不蓋膜,當幼菇有花生籽大小時,可進行催花。
香菇日常管理的注意事項
(1)脫袋排放有時注意將大棚上面的草苫放下,以防陽光直射菌棒,造成表面脫水而影響轉色。
(2)脫袋轉色時,若菌絲生長旺盛,不倒伏,可能是因為菌齡小。針對上述情況應加大通風次數和通風時間,使菌棒干濕交替,如還不倒伏,可用3%石灰水噴霧,強制倒伏,晾干表面水分蓋上薄膜,幾天后可轉色。
(3)轉色過程中,若天氣干燥,則應蓋嚴薄膜,縮短通風時間,加大噴水量,保持環(huán)境濕度。菇床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以免引起菌棒脫水。
(4)在香菇轉色之前,如天氣突然變冷,容易在薄膜和料之間產生畸形子實體,應注意加溫。第三節(jié)采收及加工一、采收標準及方法 香菇采摘最適期是菌蓋尚未完全張開,菌膜已破,邊緣內卷呈“鋼鑼邊”狀,菌褶已全部伸直,并由白色轉為淡黃色。采摘香菇時,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菇柄基部,左右旋轉,輕輕擰下。注意采大留小,不要碰傷周圍小菇和菌膜。殘留的菇柄用小刀及時挖出,以免腐爛后感染蟲、病,影響出菇。采摘后的香菇,要輕拿輕放,小心裝筐,防止擠壓破損,影響質量。注意采收前不宜噴水,以免造成存放和加工困難。
猜你感興趣:
2.香菇生長習性
6.如何在家種植香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