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牛虻》讀后感5篇
十三年來,牛虻受了很大的苦難,這是顯而易見的,有幾次他差點送了命,身體已經(jīng)大不如前了(后來就是因為這個他越獄失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牛虻》讀后感5篇,歡迎借鑒參考。
《牛虻》讀后感一
在宗教信仰盛行、奧地利統(tǒng)治下的意大利,有志之士開始為自由尋找出路,但他們錯誤地把希望寄托于耶穌會以及良善的新教皇、主教等。牛虻出場,作為一個諷刺作家,行筆辛辣中肯,見地一針見血,諷刺的比喻也讓人印象深刻。
亞瑟和蒙德里尼,無神論與宗教信仰的矛盾,讓這對父子彼此折磨。最終亞瑟為革命而死,得到所有人的懷念與尊敬,蒙德里尼活著卻后悔、最終歇斯底里地批判這個吃掉他兒子的宗教,含郁而終。 讀完此書,讓我不經(jīng)想問 宗教信仰是不是另一種奴役,一種推脫責任的冷漠和懶惰?自由雖然艱苦,但是在斗爭中,一個人便能強大起來,讓那些不敢強大也不允許他人強大的階級害怕。正如牛虻在死前的笑不就讓那些人害怕。
《牛虻》讀后感二
堅定的信念,頑強的精神,忠貞的愛情!牛虻是多么不幸,但是一切都沒能使他倒下!即使面對死亡也是笑著!他渴望自由,渴望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渴望得到愛,父親的愛,詹瑪?shù)膼?,而他自己卻一直無私的沒有追求回報的深愛著這些人!但是結局終究是太殘酷了!!
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也仍是受盡了折磨,這點讓我真的難以接受!但是牛虻自己卻一直是那么的勇敢,堅強!他最后對教父的那番肺腑的話,體現(xiàn)出他多么的渴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有點不能理解,為什么這樣的他,還是沒能打動教父!!
有人說或許也不該惋惜,死了他就再也不用受苦了!可是,為什么要死,要是能活下來就會還有希望!真想他最后的結局不是這樣的!好傷心!
《牛虻》讀后感三
亞瑟,在經(jīng)歷傳教士的欺騙和背叛之后,信仰崩塌,心如死灰。并期望以假死、遠走異鄉(xiāng)來擺脫眼前這一切,不言而喻,他心有不甘:付以耶穌其全部的赤誠的心,卻得不到應有的坦誠相待;對蒙泰里尼充滿了虔誠的愛戴與尊敬,也是其信仰的來源,可后者對其的欺騙卻直接摧毀其信念;與瓊瑪?shù)那檎x最為真摯,在最需要她真心的理解時,得到的卻是一耳光……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欣喜的看到,自稱“牛虻”的亞瑟的卷土重來,如涅槃重生般,其外表雖已丑陋,但其內心已被鍛鑄得無比強大,新的信仰也被夯實得堅不可摧……他嘲諷教會,反對當局,以其犀利睿智的文字為刀劍,向他們的心臟狠狠刺去,一往無前,視死如歸……
最終,牛氓還是死了!沒有看見革命的勝利!可他的無畏,他的勇猛,他的犧牲,他的精神,必將薪火相傳,惠及后來者。在文中,作者并沒提及革命最終是否勝利,但,不言自明的是,冬天已經(jīng)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蒙泰里尼,是一個具有爭議的人物,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內心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雖沒有亞瑟那般的革命冒險精神,但其舉止行為仍不失為高尚的――為人民祈福,庇護弱者。換言之,他也在戰(zhàn)斗――傳播真善美,是眾多傳教士之中的一股纖細的清流,因而,過于溫和的戰(zhàn)斗方式是無可厚非的!他最終的一番話,凸顯了內心的決絕――他對教會的失望,對愚昧的民眾的失望!但這樣的教訓卻是以兒子的犧牲為代價得來的,對于其而言,又是何等的悲痛欲絕!
而于瓊瑪而言,兩次失去亞瑟,兩次都有對亞瑟的不理解,而這些的救贖之道在于秉承亞瑟遺志,高舉革命之火,勇猛向前,照亮每一片黑暗……
《牛虻》讀后感四
當初不知道在哪本書看見了《牛虻》這本書所以有一天在圖書館看到它就毫不猶豫的拿來一讀,沒想到里面內容的震撼和詞藻的犀利著實讓讀者很驚恐。 他說著,“略一躬身,施了一禮,臉上的那副表情足以使最貪得無厭的人見了也沒勇氣提出過奢的要求?!?“對任何一個有知覺的生物而言,最要緊的是解脫眼前難以忍受的苦痛,至于這種解脫是來自境遇的改變,抑或是來自感覺的消失,那是個無足輕重的問題?!?/p>
“至少,我要自己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承擔起自己的行動所帶來的一切后果,我不會像卑怯的基督徒那樣,匍匐爬行到別人的面前祈求別人給我解決我的問題”牛虻的牙齒很犀利,從他嘴里出來的每一句都咄咄逼人,把蒙泰尼說的走投無路無力還擊,一個從十九歲就開始落入深淵經(jīng)歷難以想象的磨難之后,如今還是選擇原諒當年因為他的欺騙指使他遭受這些的人??上攵r祵γ商┠?-他父親的愛是有多深。然而蒙泰尼卻還是一心忠誠于他的上帝忠誠于他的主,一個用血與肉構成的手就可以砸碎的雕像。一個無形的卻又掌控著一切有著不可侵犯的尊嚴的。當牛虻忍著身體的傷痛與昔日的悲傷只靠對于神甫的愛希望在他與上帝之間做出選擇時,蒙泰尼所做出的應答讓他心灰意冷。牛虻向神甫講述著他曾在齷齪的妓院里洗過碗碟,給比他們的牲口更惡毒的農(nóng)場主當過馬夫,曾在走江湖的雜耍班子里,戴著尖頂帽子,掛著鈴鐺,當過小丑,在斗牛場給斗牛士干過苦活,雜活。曾給每個肯把腳踏在我的脖子上的畜生做過奴隸。曾餓過肚皮,讓人家往我的臉上唾過痰,把我踩在腳底下。曾乞討過發(fā)餿的殘羹剩飯而遭到拒絕,因為人家的狗比我有優(yōu)先權。這些非同人類才能經(jīng)歷過的經(jīng)歷??梢钥闯雠r颠@個人的堅強非常人能比。至于神甫就如牛虻所說:就是一個遇到承受不了的困難時就會哭哭啼啼去找他的上帝或先賢,或者如果他們不肯幫助他就去找他的敵人,總能找到一個轉嫁他的負擔的肩膀。對于這種人不能說他可惡只能給予同情??傊谶@本書里感受到的非自己文筆能夠描述出來的。悲哀!自己的火候不夠。
《牛虻》讀后感五
昨天看《牛虻》正到關鍵時刻……可是沒有接著看下去。因為這個時刻,對于看一個故事來說是最美的,所以我希望它能更長久些。
第一卷,年少的亞瑟是虔誠而完美的基督徒。相信同志,相信意大利的民主,更相信上帝,以及它忠實的奴仆蒙太里尼神父。
第二卷,發(fā)生了一個變故,這個變故改變的,不僅僅是亞瑟的人生,還有他那顆原本潔凈無塵的靈魂。他有了臉上的疤痕和身體的殘疾,有了神經(jīng)質的口吃和尖酸刻薄的言辭,有了一個形象的新名字 —— 牛虻。他企圖忘記過去又絕難擺脫過去,他愛的人也是他憎恨的人。他就是如此矛盾而痛苦的活著,讓人不解。
第三卷。
開始寫“第三卷”的時候已經(jīng)距離那個“昨天”半個月了,因這個故事而開始的幽暗心情已經(jīng)漸漸明朗,看到雨夾雪之后的燦爛陽光,心境清明。
已經(jīng)有些忘記第三卷講的是什么了,或者說,整個故事都已經(jīng)被我漸漸淡忘了。但是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第三卷,就是牛虻死了。
這個結局讓人悲痛,我為此足足消沉了一個星期??墒莾蓚€星期以后,我已經(jīng)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就像從來不知道這個故事一樣。我不能再說什么,關于信仰,關于死亡。也許就像海明威說的,有些故事進行到后來,你會發(fā)現(xiàn),死是唯一的結局。
我的這個“讀后感”寫得很沒樣子,沒有中心,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有點對不住小學時代的語文老師。不過真是……兩個星期,就已經(jīng)時過境遷了。新近看完的一本書是毛姆的《刀鋒》,四天以后的今天,已然也是時過境遷。
唉,不知道看書為了什么。
相關文章:
4.《牛虻》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