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形成的原因是如何形成的
天氣是指某一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tài),形成天氣的因素也有很多,天氣的變化也會影響我們的心情。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天氣形成的原因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天氣形成的原因
緯度位置、大氣環(huán)流、海陸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帶性因素,后三者是非地帶性因素。
緯度位置是影響氣候的基本因素。因地球是個很大的球體,緯度不同的地方,太陽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樣,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有的地方整天或幾個月受不到陽光的照射。因此,各地方的太陽高度角不同,接受太陽光熱的多少就不一樣,氣溫的高低也相差懸殊。一般是緯度越低,氣溫越高;緯度越高,氣溫越低。各地區(qū)所處的緯度位置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氣溫不同的主要原因。
大氣環(huán)流是形成各種氣候類型和天氣變化的主要因素。大氣圈內空氣作不同規(guī)模的運行,統(tǒng)稱為大氣環(huán)流。它是大氣中熱量、水汽等輸送和交換的重要方式。大氣環(huán)流的表現(xiàn)形式有行星風系、季風環(huán)流、海陸風、山谷風等,人們平常講的大氣環(huán)流,主要是指行星風系。大氣環(huán)流對氣候的影響十分顯著,赤道低氣壓帶上升氣流強烈,水汽易于凝結,降水豐富;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汽盛行,水汽不易凝結,雨水稀少;在信風帶氣流從緯度較高的地區(qū)流向低緯度地區(qū),水汽不易凝結,一般少雨。但在大陸東岸,信風從海上吹來,降水機會較多;在大陸西岸,信風從內陸吹來,降水就少。在西風帶控制的地區(qū),大陸西岸風從海上吹來,水汽充沛,降水豐富,越向內陸水汽越少,降水減少;大陸東岸,西風從內陸吹來,降水較少。一般說來,上升氣流和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氣流,氣溫由高變低,水汽容易凝結,降水機會較多;下沉氣流和從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氣流,氣溫由低變高,水汽不易凝結,降水機會就少。因此,在不同氣壓帶和風帶控制下,氣候特征,尤其是降水的變化有顯著的差異。加之風帶和氣壓帶隨季節(jié)的移動,從而形成各種不同的氣候類型。
天氣的符號
晴:指天空無云或雖有零星的云,但云量占天空不到1/10稱為晴,有時天空中出現(xiàn)很高很薄的云,但對透過陽光很少有影響的也稱為晴。
多云:當空中的中、低云的云量占天空面積的4/10~7/10或高空云量占天空面積的6/10或以上時稱為能夠為多云。
陰天:凡中、低云的云量占天空面積的8/10及以上是稱為陰。陰天是天色陰暗,陽光很少或不能透過云層。
霧:指近地層空氣中懸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集合體。當這種集合體使水平能見距離降到1000米以下時稱為霧;當能見距離降到1000~10000米之間時稱為輕霧。
小雨:4小時降雨量小于10.0毫米或1小時降雨量小于2.5毫米的稱為小雨。
中雨:24小時內的降雨量為10.0~24.9毫米或1小時的降雨量在2.5~8.0毫米之間時成為中雨。
大雨:24小時降雨量小于25.0~49.9毫米或1小時降雨量達到8.1~15.9毫米時稱為大雨。
暴雨:24小時內的降雨量達到或超過50.0毫米和1小時內的降雨量達到或超過16.0毫米時稱為暴雨。降雨量達到100.0~199.9毫米的稱為大暴雨;降雨量達到200.0毫米的稱為特大暴雨;
雷陣雨:指伴有雷電現(xiàn)象的陣性降雨,起特點是降雨時間短促,開始和終止都很突然,降水的強度變化大。忽下忽停并伴有電閃雷鳴的陣性降水。
冰雹:是一種固體降水物。指云層中將下的直徑大雨5.0毫米的圓球形或圓錐形冰塊,起形狀也有不規(guī)則的,單體稱為雹塊,由透明和不透明層相間組成,大的雹塊直徑可達十九厘米。
凍雨:雨滴凍結在低于0℃的物體表面的地面上,又稱雨淞(由霧滴凍結的,稱霧凇),常墜斷電線,使路面結冰,影響通信、供電、交通等。
雨夾雪:指雨滴和濕雪同時降落到地面的降水現(xiàn)象。發(fā)生時,近地面的氣溫略高于0℃,當雪降落到這層空氣中,部分雪融化成水滴。
小雪:指下雪時水平能見度超過1000米的或24小時內的降雪量小于2.5毫米的降雪。
中雪:指下雪時水平能見度超過500~1000米的或24小時內的降雪量小于2.5~5.0毫米的降雪。
大-暴雪:指下雪時水平能見度小于500米的或24小時內的降雪量大于5.0毫米的降雪。
霜凍:在春秋轉換季節(jié),白天氣溫高于0℃,夜晚氣溫短時間降至0℃以下的低溫危害現(xiàn)象。出現(xiàn)時,百葉箱內的氣溫可不低于0℃;地面或物體表面常出現(xiàn)白霜。
低壓槽和高壓脊:呈波動狀的高空西風氣流上,波谷對應著低壓槽,槽前暖空氣活躍,多雨雪天氣,槽后冷空氣控制,多大風降溫天氣;波峰與高壓脊對應,天空晴朗。
冷鋒和暖鋒:冷鋒即冷空氣的前鋒,在冷、暖氣團交界處、冷空氣向暖空氣推進。冷鋒上多風雨激烈的天氣,鋒后多大風降溫天氣;反之為暖鋒,鋒上多陰雨天氣、鋒后轉多云和晴天,氣溫回升。
大風:用風矢表示,有風向桿和風羽組成。風向桿指風的來向,有8個方位。風羽由3,4個短劃和三角表示大風的風力,垂直在風向桿末端的右側(北半球)。
六級風:指距地面10米高度處的風速為10.8~13.8米/秒的風。
七級風:指距地面10米高度處的風速為13.9~17.1米/秒的風。
八~十二級風:指距地面10米高度處的風速分別達到17.2~20.7米/秒、20.8~24.4米/秒、24.5~28.4米/秒、28.5~32.6米/秒、32.7~35.9米/秒時,分別稱為八級風、九級風、十級風、十一級風和十二級風。
臺風:指發(fā)生在熱帶海洋上強烈的暖心氣旋性渦旋。當中心附近的平均再大風力達到十二級及以上時稱為臺風。
天氣氣象的術語
1、時間的劃分:天氣預報中所說的白天,指當?shù)貥藴蕰r間8點至20點,其中17點至20點叫做傍晚;20點以后到第二天的8點叫做夜間。
2、天氣狀況(陰晴的劃分):晴是指全天內天空中云量低于3成(即30%);多云是天空中有4-7成的中、低云或6-10成的高云時的天空狀況;少云是天空中有1-3成的中、低云或4-5成的高云時的天空狀況;陰是天空陰暗,密布云層,或天空雖有云隙而仍感到陰暗(總云量8成以上),偶爾從云縫中可見到微弱陽光的天氣現(xiàn)象。
霧:懸浮在貼近地面的大氣中的大量微細水滴(或冰晶)的可見集合體。霧和云的區(qū)別僅僅在于是否接觸地面。霧使地面的水平能見度顯著降低。按國際氣象組織規(guī)定,使能見度降低到1公里以下的稱為霧。
云量和云高: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視野的成數(shù);云高是指云底距離測站地面的垂直距離。
3、氣溫:天氣預報中所說的氣溫,指在野外空氣流通、不受太陽直射下測得的空氣溫度(一般在百葉箱內測定)。最高氣溫是一日內氣溫的最高值,一般出現(xiàn)在14-15時,最低氣溫一般出現(xiàn)在早晨5-6時。
4、降水:降水分降雨、降雪、雨夾雪、冰雹。
降雨情況:氣象部門一般指的是24小時內降雨的多少。對雨量的多少,一般分為零星小雨、小雨、陣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8個級別。根據(jù)24小時降水量(毫米)的降雨等級為:小雨0.1~9.9,中雨10.0~24.9,大雨25.0~49.9,暴雨50.0~99.9。
冰雹:堅硬的球狀、錐狀或形狀不規(guī)則的固態(tài)降水。
降雪按照降雪量分為小雪、中雪、大雪、暴雪、暴風雪等。其中暴雪是降雪強度較大的雪(下雪時水平能見度距離小于500m或24小時內降雪量大于15mm);暴風雪,又稱雪暴,是大量的雪被強風卷著隨風運行,并且不能判定當時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見度小于1km的天氣現(xiàn)象。
5、風:風是指空氣的水平流動現(xiàn)象。用風向和風速表示:風向分十六個方位,是指風吹來的方向;風速用風級或多少米/秒表示,分用2分鐘的平均情況表示的平均風速和瞬間情況代表的瞬時風速。
風的強度用風速表示,一般采用蒲風級或多少米/秒來衡量,分十三級:
靜風:即0級風。
和風:即4級風。風速在5.5-7.9m/s之間的風。
微風:即3級風。
大風:即8級風。平均風速為17.2-20.7m/s的風。
狂風:即10級風。
暴風:即11級風。風速在28.5-32.6m/s之間的風。
颶風:即12級以上風。
猜你感興趣:
2.潮汐形成的原因
4.烏云是怎么形成的
5.天氣形成的原因
6.雨形成的過程
天氣形成的原因是如何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