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制私募投資基金面臨怎樣的稅收法律環(huán)境
私募投資,又叫私募股權投資是對非上市公司進行的股權投資,廣義的私募股權投資包括發(fā)展資本,夾層資本,基本建設,管理層收購或杠桿收購,重組和合伙制投資基金等。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你詳細介紹私募基金的相關法律知識。
公司制私募投資基金面臨怎樣的稅收法律環(huán)境
證券投資基金的分類
1、契約型基金
契約型基金又稱為單位信托基金,是指把投資者、管理人、托管人三者作為基金的當事人,通過簽訂基金契約的形式,發(fā)行受益憑證而設立的一種基金。契約型基金起源于英國,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qū)十分流行。
契約型基金是基于契約原理而組織起來的代理投資行為,沒有基金章程,也沒有董事會,而是通過基金契約來規(guī)范三方當事人的行為?;鸸芾砣素撠熁鸬墓芾聿僮??;鹜泄苋俗鳛榛鹳Y產的名義持有人,負責基金資產的保管和處置,對基金管理人的運作實行監(jiān)督。
2、公司型基金
公司型基金是按照公司法以公司形態(tài)組成的,該基金公司以發(fā)行股份的方式募集資金,一般投資者則為認購基金而購買該公司的股份,也就成為該公司的股東,憑其持有的股份依法享有投資收益。這種基金要設立董事會,重大事項由董事會討論決定。
公司型基金的特點是:基金公司的設立程序類似于一般股份公司,基金公司本身依法注冊為法人,但不同于一般股份公司的是,它是委托專業(yè)的財務顧問或管理公司來經營與管理;基金公司的組織結構也與一般股份公司類似,設有董事會和持有人大會,基金資產由公司所有,投資者則是這家公司的股東,承擔風險并通過股東大會行使權利。
3、契約型基金與公司型基金的比較
契約型基金與公司型基金的不同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資金的性質不同。契約型基金的資金是通過發(fā)行基金份額籌集起來的信托財產;公司型基金的資金是通過發(fā)行普通股票籌集的公司法人的資本。
(2)投資者的地位不同。契約型基金的投資者購買基金份額后成為基金契約的當事人之一,投資者既是基金的委托人,即基于對基金管理人的信任,將自己的資金委托給基金管理人管理和營運,又是基金的受益人,即享有基金的受益權;公司型基金的投資者購買基金的股票后成為該公司的股東。因此,契約型基金的投資者沒有管理基金資產的權力,而公司型基金的股東通過股東大會享有管理基金公司的權力。
(3)基金的營運依據(jù)不同。契約型基金依據(jù)基金契約營運基金;公司型基金依據(jù)基金公司章程營運基金。
由此可見,契約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在法律依據(jù),組織形態(tài)以及有關當事人扮演角色上是不同的。但對投資者來說,投資于公司型基金和契約型基金并無多大區(qū)別,它們的投資方式都是把投資者的資金集中起來,按照基金設立時所規(guī)定的投資目標和策略,將基金資產分散投資于眾多的金融產品上,獲取收益后再分配給投資者。
從世界基金業(yè)的發(fā)展趨勢看,公司型基金除了比契約型基金多了一層基金公司組織外,其他各方面都與契約型基金有趨同化的傾向。
公司制私募投資基金涉及的稅收:
1、營業(yè)稅
營業(yè)稅是對在中國境內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銷售不動產的單位和個人,就其所取得的營業(yè)額征收的一種稅。對私募投資基金征收營業(yè)稅主要依據(jù)《關于個人金融商品買賣等營業(yè)稅若干免稅政策的通知》、2008年修訂的《營業(yè)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相關規(guī)定,稅率為5%,連同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合計稅負為5.6%。但并不是說私募投資基金公司取得的全部收入都需征收營業(yè)稅。
2、所得稅
公司制私募投資基金所得稅的征稅依據(jù)是2008年1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稅率為25%。但公司制私募投資基金享受兩個免稅規(guī)定:一是基金投資于居民企業(yè)所分回的股息紅利免征企業(yè)所得稅;二是基金投資于中小高新技術企業(yè)的投資額可以抵扣應納稅所得額。
3、印花稅
印花稅是以合同和憑證為征稅對象的一種稅。關于公司制私募投資基金涉及征收印花稅的合同和憑證。
公司制私募投資基金投資架構的稅收:
作為公司制投資基金,不僅要考慮基金公司本身的稅收負擔,還要考慮包括投資人在內整個架構的稅收負擔。
假設D公司取得收入1300萬元,繳納了300萬元稅收,將剩余的1000萬元分配給私募投資基金C1;同時,當年私募投資基金C1將D公司部分股權轉讓給E,取得收入1000萬,扣除成本后所得600萬。假設私募投資基金C1將稅后所得扣除50萬元管理費后分配給投資人A和B,從投資人的角度看,其在投資過程中要承擔的總稅收成本。
因此,在公司型投資基金的整體架構下,法人投資人的整體稅負要低于自然人投資人。
公司制私募投資基金面臨怎樣的稅收法律環(huán)境
上一篇:海貨物運輸承運人責任制度有何改進
下一篇:企業(yè)該怎么應對“營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