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傳文言文閱讀原文附答案
蔡襄生卒年為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是我國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家,這也是文言文閱讀中??嫉闹R點。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文言文閱讀原文,一起來看看吧。
《蔡襄傳》文言文閱讀原文
蔡襄,字君謨,興化仙游人。舉進士,為西京留守推官、館閣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國,余靖論救之,尹洙請與同貶,歐陽修移書責司諫高若訥,由是三人者皆坐譴。襄作《四賢一不肖詩》,都人士爭相傳寫,鬻書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適至,買以歸,張于幽州館。慶歷三年,仁宗更用輔相,親擢靖、修及王素為諫官,襄又以詩賀,三人列薦之,帝亦命襄知諫院。襄喜言路開,而慮正人難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諫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慶。然任諫非難,聽諫為難;聽諫非難,用諫為難。三人忠誠剛正,必能盡言。君有過失,不救之于未然,傳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謂彰君過,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諫之名而無其實。”夏竦罷樞密使,韓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罷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賀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飲酒叫號以為歡。且退一邪,進一賢,豈遂能關天下輕重哉?蓋一邪退則其類退,一賢進則其類進。眾邪并退,眾賢并進,海內(nèi)有不泰乎!雖然,臣切憂之。天下之勢,譬猶病者,陛下既得良醫(yī)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壽民。醫(yī)雖良術,不得盡用,則病且日深,雖有和【注】、扁,難責效矣。”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轉(zhuǎn)運使,開古五塘溉民田,奏減五代時丁口稅之半。進知制誥,遷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以樞密直學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萬安渡,絕海而濟,往來畏其險。襄立石為梁,其長三百六十丈,種蠣于礎以為固,至今賴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閩人刻碑紀德。治平三年,丁母憂。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賜襄謚曰忠惠。
《蔡襄傳》文言文閱讀題目
10.下列對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鬻書者市之,得厚利 鬻:賣。
B.非徒愈病,而又壽民 愈:使(病)好了。
C.絕海而濟,往來畏其險 濟:救濟。
D.閩人刻碑紀德 紀:記載。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或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名字,如蘇軾字子瞻;古代女子不取字。
B.諫官,古代官職之一,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guī)勸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諫”為“規(guī)勸、勸諫”之意。
C.丁口,即男女人口,古代戶政名,既是統(tǒng)計人口的基本計量單位,也是派征丁銀、徭役的依據(jù)單位。
D.丁憂,據(jù)儒家傳統(tǒng)孝道觀念,朝廷官員在位期間遭逢父母去世,須辭官回家守喪,叫丁憂,又叫丁艱。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蔡襄是非分明。對范仲淹、余靖、尹洙、歐陽修和高若訥的恩怨,以及后來余靖、歐陽修和王素的升官,他均作詩表明了自己鮮明的褒貶態(tài)度。
B.蔡襄忠心勸諫。他認為君王選用諫官并非難事,難的是聽諫和用諫;君王的過失應在出現(xiàn)之前就要得到補救,這樣,天下才能安定太平。
C.蔡襄體恤民情。在福州和泉州為官期間,蔡襄開塘灌田、奏減賦稅、立石為橋、植松庇路,切切實實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實事和好事。
D.蔡襄深受賞識。他做過留守推官、館閣校勘,掌管過諫院,擔任過福州和泉州的知府以及福建路轉(zhuǎn)運使等官職,死后被賜謚號為忠惠。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糯酥^彰君過,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諫之名而無其實。(5分)
?、漆t(yī)雖良術,不得盡用,則病且日深,雖有和、扁,難責效矣。(5分)
《蔡襄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10.C(濟:渡)
11.A(“古代女子不取字”表述有誤,古代女子一般及笄時取字,如唐代女詩人薛濤字洪度、魚玄機字幼微等)
12.B(根據(jù)原文信息可知,“海內(nèi)有不泰乎”的原因并非“任諫非難,聽諫為難……君有過失,不救之于未然”,而是“蓋一邪退則其類退,一賢進則其類進。眾邪并退,眾賢并進”。選項因果關系不成立)
13.⑴這就叫彰揚君主的過失,希望陛下明察,不要造成只有好諫的名聲而無實際的效果。(“此之謂”“彰”“其實”各1分,句意2分)
?、漆t(yī)生雖然有高明的醫(yī)術,如果不能盡用,那么病將會日漸加重,即使有秦和與扁鵲這樣的名醫(yī),也難以取得效果了。(“日”、第二個“雖”、“責”各1分,句意2分)
《蔡襄傳》文言文閱讀參考譯文
蔡襄,字君謨,興化仙游人??婆e考中進士,任西京留守推官、館閣???。范仲淹因言事被貶離開京城,余靖爭論要救助他,尹洙請求與范仲淹一起貶謫,歐陽修上書責斥司諫高若訥,因此三個人都受牽連被斥責。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京城人士爭相傳送抄寫,賣書的人買了這首詩,也獲得了厚利。契丹使者剛好到宋朝,買了此詩返歸,在幽州旅館張貼。慶歷三年(1043),仁宗更換宰相,親自提拔余靖、歐陽修及王素任諫官,蔡襄又寫詩祝賀,三個人一同推薦蔡襄,仁宗即任命蔡襄掌管諫院事務。蔡襄為進諫之路開放而歡喜,同時也擔心正人君子難以長久立于朝廷,于是上書說:“朝廷增加任用諫官,歐陽修、余靖、王素一天之間一同任命,朝廷內(nèi)外互相慶賀。然而擔任諫官不難,聽取進諫卻是難事;聽取進諫不難,采納諫言、按諫言辦事卻是難事。他們?nèi)硕贾艺\剛正,一定能暢所欲言。君主有過失,不在未出現(xiàn)之前去糾正,流傳于天下后代,事情愈加不能遮掩,這就叫彰揚君主的過失,希望陛下明察,不要造成只有好諫的名聲而無實際的效果。”夏竦被罷免樞密使職務,韓琦、范仲淹在位,蔡襄說:“陛下罷免夏竦而任用韓琦、范仲淹,士大夫在朝廷祝賀,百姓也在道路上唱歌慶賀,乃至用飲酒叫喊的方式來表達歡喜之情。況且貶退一邪人,進用一賢士,難道就能關系到天下的輕重嗎?這是因為一邪被貶退那么其同類也被貶退,一賢被進用那么其同類也被進用。眾邪一同被貶退,眾賢一同被進用,國家能有不安定太平的嗎?雖然這樣,但我很憂慮。天下的大勢,譬如病人,陛下已經(jīng)得到良醫(yī)了,對之信任不疑,不只使病好了,而且還使百姓長壽。醫(yī)生雖然有高明的醫(yī)術,如果不能盡用,那么病將會日漸加重,即使有秦和與扁鵲這樣的名醫(yī),也難以取得效果了。”因母親年老,蔡襄請求任福州知州,改任福建路轉(zhuǎn)運使,開拓古五塘灌溉民田,上奏請求減少省五代時丁口稅的一半。進升知制誥,升任龍圖閣直學士、任知開封知府。以樞密直學士的身份第二次任福州知州。移任泉州知州。距離泉州城二十里的萬安渡,人們隔海而渡,往來畏其險惡。蔡襄立石為橋梁,梁長三百六十丈,在基底種植牡蠣來穩(wěn)固橋梁,至今人們過海仍依賴于這種方式。又種植松樹七百里來蔭庇道路,閩人刻碑記載他的功德。治平三年(1066),其母親去世。第二年蔡襄去世,終年五十六歲。乾道年中,賜蔡襄謚號叫“忠惠”。
猜你感興趣的:
2.南州六月荔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