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學隨筆
琵琶行教學隨筆
《琵琶行》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去引起學生的興趣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琵琶行教學隨筆,希望您喜歡!
琵琶行教學隨筆篇一
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兩節(jié)半課時。開始半節(jié)課(前半節(jié)課主要講解上一篇課文沒有完成的內容)主要介紹白居易,講解《琵琶行》序言,通讀全文,糾正字音等工作。第二節(jié)課開始串講課文,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串講完第二段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然后讓學生根據(jù)“前奏——輕重音交織——滑澀抑揚——高潮——尾聲”的提示,對第二段進行分層次。在串講第二段時,同樣提到了在“銀瓶乍破水漿迸”之前出現(xiàn)“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句子在文學手法上的需要。同時引導學生體會“別時茫茫江浸月”和“唯見江心秋月白”等景物描寫的句子在表達感情上的作用。第三節(jié)課,前半節(jié)課重點在于講解《李憑箜篌引》并讓學生思考、討論《李憑箜篌引》與《琵琶行》在音樂描寫上的不同點。后半節(jié)課則在于簡單地串講《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這樣的文章重點不在翻譯(教師不能糾結于一些字詞的講解),而在于理解和體會。所以,這樣的文章對教師的語言感染力要求很高,沒有好的語言感染力,不能用暗示性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是無法使學生體會到文章內在的魅力的,對琵琶女的遭遇,對白居易的現(xiàn)實,學生也就不會產生一絲的同情。教師的講解要富有感情,教師自己首先要有同情心,學生需要在教師的語言中讀出同情,學生才能體會同情。這一點上,我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不是做得非常好,雖然我盡量用語言去感染學生,但很明顯,感染力不夠,我能體會到學生已經知道要同情了,但我覺得程度不夠,這個責任在老師。
在進行兩篇文章音樂描寫不同點的討論時,我事先準備了大概六個要點,我教授的兩個班級是兩個層次的班級,1班屬于第一層次,10班屬于第二層次(全校共三個層次)。討論并不熱烈,這可能和問題有一定的難度有關(需要腦子真正去思考,不是閉著眼睛就能瞎說),當然這并不出乎意料,我課前曾預計是有人回答,但回答不到點子上,然后我慢慢引導寫出答案。但上課后的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10班有三個人回答了問題,答出了兩個要點;1班有四個人回答了問題,答出了五個要點。
看來我對學生的了解還是不夠,個別學生的思想已經開始向深入發(fā)展,這是我在以后上課時需要去注意的,特別是1班,以后的教學中可以適當引導他們思考一些深一點的內容。問題的回答人數(shù)單一,總是那么幾個人,其他同學大多沉默,這個問題早已有了,我要引起重視,今天我在1班就表揚了那幾個發(fā)言的同學,批評了大多數(shù)不發(fā)言的學生。
琵琶行教學隨筆篇二
《琵琶行》用兩個課時授完,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涵與實質,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lián)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化為運用,將領悟轉化為能力。
從兩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及對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首先,教學設計,選準突破口。和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一樣,過去本課多是以教師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我在教授此課時是引導學生感受獨特情感,為此,我以音樂描寫的鑒賞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寫方法及它的不同樂章,以此來帶動學生對本文的理解;
其次,解讀文本,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并且探討此句為何能成為千古名句。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環(huán)境描寫,并且探究這環(huán)境描寫和作者要表達的主旨之間的關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這首長篇敘事詩。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積極互動。在課題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計中,我以感悟——鑒賞——創(chuàng)作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下,師生互動,并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當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學習對文學作品感悟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的目標支配下,分析音樂描寫的手法及技巧,雖理性解讀了詩歌,但畢竟破壞了詩意。現(xiàn)代教學理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片面強調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實上也會使學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強調感悟,但不能廢棄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結合運用。
琵琶行教學隨筆篇三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職業(yè)高中二年級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而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 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鑒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在課前我先給學生放一段民樂,讓學生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后在音樂的背景中讓學生描述音樂感受,在民樂曲當中開始我的教學過程。
一、 為了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品味本詩的意境,我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詩歌音樂的美好意境。其次,讓學生自己主動鑒賞,學生都喜歡哪些句子,描出在哪里。當然,如果 學生對本段誦讀沒有完成好,此環(huán)節(jié)就顯得很矯揉造作,為了趕時間,學生發(fā)言大多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分析而無升華部分,我的點評也只是蜻蜓點水,一筆點過。我 在此環(huán)節(jié)處理很粗糙,
二、為了完成感受作者通過文字表現(xiàn)音樂形象的藝術技巧的教學重點,我決定讓學生重點分析詩人寫作是應用的手法,從理論上進行概括總結。《琵琶行》一課的教學重點我完成的很牽強,這是我以后應該注意的地方,所謂公開課也是檢驗自己教學能力的一次機會,且不可急于求成
三、另外,在學法指導上,我引導學生思考音樂描寫背后的情感,學生很容易的找出詩人情感在詩中的體現(xiàn)。這樣,我和學生從音樂描寫的意境、手法、情感對課文進行了三重解讀之后,進行延伸拓展,師生共同品味,在比較閱讀中鞏固藝術手法。
四、最后,我拿出10分左右的時間來指導學生實戰(zhàn)演練,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將自己的感受流入筆端。在一段優(yōu)美的《草原之夜》樂曲中結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