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犯罪的原因有什么
當代社會有很多的暴力犯罪,根本無法杜絕,為什么會發(fā)生暴力犯罪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暴力犯罪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暴力犯罪的原因
暴力犯罪的發(fā)生實際上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的:即“壓抑——誘發(fā)”這樣一個基本的模型。具體的描述如下:種種因素造成了個體需要的壓抑,于是產生了嚴重的心理挫折與沖突就外化為攻擊性的行為亦即暴力犯罪。具體說來,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
1、 不良的生活背景
不良的生活背景是指壓抑個性、妨礙人格正常形成和發(fā)展的生活經歷和環(huán)境,如貧困、缺乏母愛的人生早期經驗,缺乏理解與友愛的人際關系等。在這種不良的生活背景下,極易形成一種反社會人格。盡管這種不良生活背景是作為人的直接環(huán)境而發(fā)生影響的,但它常常是社會矛盾的折射。不難理解,一個在非暴力環(huán)境下成長的少年,比在一個充滿暴力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少年更少暴力傾向。
2、 民事糾紛
民事糾紛常常作為一種強刺激而導致殺人、傷害等犯罪行為的發(fā)生。當糾紛中有過錯的一方未受到應有的批評與處理,而無過錯的一方也未得到適當的救濟撫慰時,后者可能會采取過激行為用以泄憤報復。糾紛一方或雙方心胸狹窄,報復心重,更易發(fā)生暴力行為。因此在處理民事糾紛過程中,官僚主義、不依法辦事或者不能秉公處理,都可能導致矛盾的激化而引起惡性案件的發(fā)生。
3、 婚戀挫折
婚戀的挫折常常導致厭世、自殺或殺人。而易于導致婚戀挫折和糾紛的情況主要有:包辦婚姻;一見鐘情,草率結婚;喜新厭舊,第三者插足;未婚同居,三角戀愛;戀愛中斷,人財兩空;以及現(xiàn)在的一夜情等等。
4、 暴力渲染
有研究表明,暴力渲染具有一種心理暗示作用,看到過別人實施攻擊性的兒童或成人,比沒有看到過的人更易采取攻擊性行為,并且具有較大的強度。如果他在某種場合下被激怒,那么暗示的影響就會被激發(fā)出來。因此報刊、影視對暴力事件的宣傳報道,哪怕它無意于教唆人去實施暴力行為,但可能實際上起著暴力犯罪的渲染作用。眾所周知,在美國9.11時間發(fā)生后一段時間,電視鏡頭曾多次播放基地組織劫持飛機撞向世貿中心的圖片,后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美國就禁止了這種實際上可能起到暴力渲染的行為在電視上的播放。
5、 被害人的積極作用
暴力犯罪常常是在被害人與犯罪人的互動中產生的。個人品行不端、生活作風不嚴肅,首先實施挑釁行為等,往往成為個人被害的誘發(fā)因素。通常人們認為被害人只是犯罪行為的被承受者,在暴力犯罪中則遠非如此。有些暴力犯罪是被害人的行為激發(fā)的:最近幾年有些黑心的老板惡意 拖欠民工工資,黨民工索要工資時甚至對民工兄弟動輒使用暴力,引起民工的反感,以致引發(fā)老板被害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比如2006年5月11日南京報業(yè)網-金陵晚報訊:南京建鄴區(qū)金馬酈城C區(qū)建筑工地民工多次討薪未果激憤之下用電焊機砸死工頭。
6、 暴力犯罪人的個性缺陷
暴力犯罪人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易沖動,缺乏以致能力;性格孤僻、心胸狹窄、自卑感強、疑心重,報復心強;虛榮好勝,以自我為中心;文化水平低、道德素質差。這些個性上的缺陷,降低了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從而加大了對不良刺激的反應強度。
暴力犯罪的特點
1、 從行為來說,暴力犯罪一般具有突發(fā)性、殘酷性、冒險性等特點。作案手段和工具一般比較簡單原始,例如殺人一般使用棍棒、磚石、刀斧、匕首等鈍器或銳器,或采用拳擊、卡喉、溺死、投毒等方式。但是,暴力犯罪的智能化趨勢日益明顯,憑借智力而不是體力來完成的暴力犯罪越來越多。
2、 從類型來看,殺人、強奸、傷害、鄧傳統(tǒng)類型有增無減,空中劫持航空器、搶劫銀行、搶劫槍支彈藥、爆炸物等新的犯罪類型也已經出現(xiàn),直接指向社會進行報復、泄憤的政治性暴力犯罪時有發(fā)生。
3、 從時空分布來看,殺人、強奸行為的發(fā)案率,農村高于城市,而流氓斗毆行為則是城市高于農村。搶劫主要發(fā)生在城市的近郊。從作案的具體場所來看,殺人和強奸案發(fā)生在犯罪人或被害人的住所占有一定的比例;而發(fā)生在小出租汽車運營過程中的搶劫案以及最近發(fā)生在一些大城市駕駛機動車飛車搶奪案占有很大的比例;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還針對飛車搶劫搶奪出臺了專門的司法解釋。從時間來看,強奸案多發(fā)生于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其中尤以夏季為最;搶劫則由以前多發(fā)生于年初歲末轉為無明顯的季節(jié)性分布。
4、 從犯罪人來看,暴力犯罪在絕對數上男性多于女性,但是據統(tǒng)計,女性暴力犯罪者在全部女性刑事犯罪者中所占比重卻高于男性暴力犯罪者在全部男性刑事犯罪者中所占的比重。女性暴力犯罪因婚戀和奸情而發(fā)生的比男性尤為突出。
另外,近年來的統(tǒng)計數字表明,暴力犯罪中以青少年為多,且具有一種低齡化并且向校園蔓延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