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詞語大全 > 詞語意思 >

百戲的名詞解釋_起源_發(fā)展_內容

時間: 莉莎1157 分享

  百戲的名詞解釋

  百戲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百戲”一詞產生于漢代?!稘h文帝篡要》載:“百戲起于秦漢曼衍之戲,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尋橦等也。”可見百戲是對漢族民間諸技的稱呼,尤以雜技為主。

  百戲的起源

  百戲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百戲”一詞產生于漢代?!稘h文帝篡要》載:“百戲起于秦漢曼衍之戲,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尋幢等也。”可見百戲是對漢族民間諸技的稱呼,包括雜技、角氐、幻術、游戲等,尤以雜技為主,最晚起于秦漢之時。

  百戲的發(fā)展

  秦漢

  秦漢時已有,漢代稱“角抵戲”。包括找鼎、尋幢、吞刀、吐火等各種雜技幻術,裝扮人物的樂舞,裝扮動物的“魚龍曼延”以及舞蹈和器樂演奏與帶有簡單故事的“東海黃公”等,是綜合性娛樂節(jié)目?!稘h書武帝紀》中記載,元封三年春,皇家在京師舉行百戲表現(xiàn),“三百里內皆(來)觀” 。

  南北朝

  至南北朝時,百戲亦稱“散樂”。“散樂”與“百戲”合稱“散樂百戲”,涵蓋面更加廣泛?!端鍟?middot;音樂志》載:梁朝天監(jiān)四年的一份宮廷宴會的節(jié)目單,第十六項是“設俳優(yōu)”,安排在雅歌與鼙舞之間,從第二十一項起設各種雜技,可見俳優(yōu)、民間舞和雜技都是當時“散樂百戲”中的主要項目。北齊時,百戲表演中有“俳優(yōu)侏儒”,西魏時有“俳優(yōu)角抵”。

  唐代

  唐代長安設有教坊,“以隸散樂,倡優(yōu),曼延之戲”,已有技藝的側重,“倡優(yōu)”重說唱技藝曼延之戲指雜技表演。教坊中有黃翻綽、唐崇等唐代著名俳優(yōu),崔令欽的《教坊記》說他們一個“善僄弄”(黃翻綽),一個“善宣贊”(唐崇),可見這兩個項曲藝技藝都屬“倡優(yōu)”。

  宋代

  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每逢節(jié)日,舉行歌舞百戲盛會。宋代習慣上沿用“百戲”指所有漢族民間技藝但已呈現(xiàn)分化的趨勢。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把以唱為主的技藝歸于“伎樂”中,包括當時流行的口栗、唱、諸宮調、唱耍令等。而對于散樂,則認為以雜劇為“正色”,“散樂”逐漸成為戲劇歌舞一類的專稱。而百戲在宋代多專指雜技及競技表演。周密《武林舊事》卷七記載太上多次“射廳看百戲、依例宣賜”,這里的“射廳”是宮廷中演習武藝射弓的專門場所,其演出的百戲極可能是角抵相撲或武術一類。

  元代

  元代以后,百戲節(jié)目有所發(fā)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元以后百戲這個詞逐漸少用。

  百戲的內容

  飛丸

  飛丸是中國古代雜技的傳統(tǒng)節(jié)目之一,戰(zhàn)國時已很流行,《列子》、《莊子》均有記載。四川出土的漢代畫像磚,有一人飛三丸、五丸、七丸的圖像。漢代由于中外文化交流,外國雜技家也到中國表演和學習。《后漢書·西域傳》云:“大秦國俗多奇幻,口中吐火,自縛自解,跳十二丸,巧妙非常。”大秦國即古羅馬帝國,今意大利。隨著民族文化交流,中國的雜技藝術也傳到了西方。

  安息五案

  案上倒立是漢代常見的雜技節(jié)目,來源于西方的柔術,在當時被稱為“安息五案”。安息即波斯,今伊朗。雜技倒立當時有在地上、鼓上、竿上、臺上,案上是其中流行的一種。它是吸收安息的柔術表演并加以民族化。倒立的案,是中國漢唐時期漢族勞動人民人民生活的用具,為長方形下方有四個短足,也有圓形和方形食案。食案都比較矮、輕便,便于搬動,放在地席或矮床上使用,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重疊食案桌上表演西域柔術,表明中國古代人民善于吸取外來的藝術表演方法,加以創(chuàng)造出新,現(xiàn)代雜技疊椅倒立以此發(fā)展而來。

  疊案倒立

  桂湖新都博物館陳列有一塊《百戲》漢代畫像磚:高28寬49厘米,新都利濟出土。畫像左邊有一位頭梳雙髻的少女,在重疊的十二重案上表演倒立。穿緊身衣褲,窈窕細腰,雙手倒立,反身如弓過肩,拆腰并足,凌空昂首,體態(tài)輕盈。案為長方形四足,層層疊起間隔分明。右邊一位椎髻,上身裸袒足登木屐的男子,雙手舞弄五丸,動作敏捷,側頭而視,神情自然。中間有一女子雙手舞袖,雙足踏在地上的盤子和小鼓,隨曲起舞,姿態(tài)優(yōu)美。這就是盤鼓舞,把雜技表演和舞蹈藝術巧妙地結合起來了。

  魚龍曼延

  “魚龍曼延”,由幾個人手里拿著鞀鼓,引逗一條化裝的魚和一條龍,龍身上有一幼童,在做各種表演。

  盤鼓舞

  盤鼓舞,或稱七盤舞,是漢代盛行的一種歌舞形式。其表演方式,或單人或數(shù)人;演員或男或女:伴奏樂隊或大或小,均無定規(guī)。

  歌舞俳優(yōu)

  百戲里還有一種由“俳倡”或“俳優(yōu)”表演的節(jié)目。李尤《平安觀賦》中有“歌舞俳優(yōu),連笑伎戲”的記載,逗笑說唱的俳優(yōu)當是“百戲”中僅有的曲藝節(jié)目。“俳”,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為“戲”,即帶有一定故事情節(jié)的表演。“倡”,釋為“樂”(音洛,快樂),即能使人發(fā)笑的滑稽性表演?!稘h書·霍光傳》說:“擊鼓歌唱作俳優(yōu)”,可見他們表演時是擊鼓和唱歌的。表演的節(jié)目,據(jù)《魏書·王粲傳》裴松之注引《吳質別傳》說:“質(吳質)黃初五年(224)朝京師,……時上將軍曹真性肥,中領軍朱鑠性瘦,質召優(yōu)使說肥瘦”。所謂“說肥瘦”可能已是說唱或戲曲的萌芽 。

猜你感興趣:

1.宋代百戲是什么來的

2.陜北民歌的簡介

389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