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背課文的意義與指導
語文背課文的意義與指導
學習語文最重要的就是積累,而積累又不能脫離背書,到底怎么做呢?小編在這里整理了相關知識,快來學習學習吧!
語文背課文的意義與指導
1
學語文,就是要“背”
學語文最重要的基礎是“積累”,第一個難關就是“識字”, 字要熟練會寫的話,還是需要抄幾遍的。該背的就得背,小時候你不背,難道等長大了記憶力衰退了再背嗎?
學語文本身是要下點功夫的,尤其年紀小的時候,要下點功夫、記點東西,背點東西,學點東西。特別是詩歌、好的文章等等,更應該從小就背起來,因為節(jié)奏感在里面呀。
寫文章好的人,懂得什么樣的語言讀起來舒服,怎樣寫可以把其中的音樂感、節(jié)奏感把控好,同時,道理也能夠講清楚。
平時大量的閱讀、大量的記憶非常重要,許多讀到的內(nèi)容,借過來借過去,就活了呀,東西越多越活,當你寫文章用詞的時候,這些東西自己就會跳出來了,蘇東坡講“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你腹中沒有東西,臨時去想詞怎么能想得出來呢?
2
記憶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不矛盾
創(chuàng)造性是怎么來的呢?因為看得多了、做得多了,以后才會有創(chuàng)造。
寫文章也是“創(chuàng)造”,本來沒有這篇文章,現(xiàn)在創(chuàng)造出來,你怎么創(chuàng)造出來?因為看得多,記得多,詞語掌握多了才寫得出來,誰創(chuàng)造得好就是因為他積累得多。所以文學就是這么回事情——
首先,是積累、吸收;然后,在自己腦子里編程;最后,才是吐出來表達。
就像生孩子一樣,你沒有懷孕怎么生孩子?一定要先接受東西,才有可能生出來東西。
你學一篇文章先記住它就是了,干嘛要去分析“這篇文章哪句詞語好不好”呢?干嘛要成天考慮“我記得多了到底對不對”呢?
猶太人有句話,和我們中國的學習方法很像,他說小時候應該學會一種“生吞之功”,就是你要會生吞活剝,首先你要把它吃下去,東西吃多了以后他自己學會消化。
胡適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一段話:我9歲的時候特別喜歡一句話:人心曲曲彎彎水,世事重重疊疊山。我就是覺得好玩,并不是很懂。到了60歲,我還是喜歡這句話,這時候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
9歲的胡適真的不理解嗎?他不理解不會感到喜歡的。其實9歲也算理解,60歲也叫理解,理解程度不同罷了。這樣簡單的一句話都這樣,更復雜的話你怎么理解?很多東西小時候解釋再多也理解不了,長大了,閱歷到了,自然就懂了。
所以“生吞活剝”沒關系的,吞下去了,葡萄糖夠了,脂肪有了,維生素也有了??墒侨绻闾焯旆治鲞@里面有沒有葡萄糖,有沒有維生素,卻沒有吃東西。你說十年下來,你會瘦成什么樣?
3
寫好作文,也需要“背”!
其實孩子“吞下去”這么多,也是為了“吐出來”,也就是寫出好作文。
很多家長發(fā)愁,孩子寫作沒創(chuàng)意,其實關鍵在于,我們總是讓孩子按照套路寫作文,現(xiàn)在就算寫好了,長大后就肯定也不會寫。因為他的思維被放進了框里,被鎖鏈鎖住了。
記憶是一個基礎,但又不能所有的事情都只依靠記憶力,我們要吸收記憶的是經(jīng)典和值得記憶的東西,而不是記憶一些條條框框套路性的東西。
創(chuàng)造力是不容易培養(yǎng)出來的,關鍵是我們不可以阻礙、壓抑孩子的思考。你積累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的語言越豐富,你的表達就越好。
老師和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多讀書,看多了才能提升出鑒別能力。孩子沒讀幾篇文章我們就給他一個題目,要他創(chuàng)造,即便是創(chuàng)造出來,也是很浮在表面的東西。
“的、地、得”三個字的用法詳解
一、“的、地、得”用法小析
① “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稱的詞或詞語:
如:敬愛的總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貴的教科書、鳥的天堂、偉大的祖國、有趣的情節(jié)、優(yōu)雅的環(huán)境、可疑的情況、團結(jié)友愛的集體、他的媽媽、可愛的花兒、誰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動作的詞或詞語:
如:高聲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瘋狂地咒罵、嚴密地注視、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圍、沙沙地直響、斬釘截鐵地說、從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細地看、開心地笑笑......”
?、?“得”前面跟的多數(shù)是表示動作的詞或詞語,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狀態(tài)的詞或詞語,表示怎么怎么樣的:
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爛、疼得直叫喚、瘦得皮包骨頭、紅得發(fā)紫、氣得雙腳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樂得合不攏嘴、驚訝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掃得真干凈、笑得多甜啊......
注: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這些詞,一般用“得”。
2、有一種情況,如“他高興得一蹦三尺高”這句話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雖然是表示動作的,但是它是來形容“高興”的程度的,所以也應該用“得”。
二、例句分析,明確用法
這里有一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
1. 蔚藍色的海洋,波濤洶涌,無邊無際。
2. 向日葵在微風中向我們輕輕地點頭微笑。
3. 小明在海安兒童公園玩得很開心。
總結(jié)如下:
1、“的”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修飾、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說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樣。結(jié)構形式一般為:修飾、限制的詞語+的+名詞。
2、“地”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形容“地”后面的動作,說明“地”后面的動作怎么樣。結(jié)構方式一般為:修飾、限制的詞語+地+動詞。
3、“得”后面的詞語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得”前面的動作怎么樣,結(jié)構形式一般為:動詞(形容詞)+得+補充、說明的詞語。
三、“的、地、得”的讀音
“的、地、得”是現(xiàn)代漢語中高頻度使用的三個結(jié)構助詞,都起著連接作用;它們在普通話中都各自有著各自的不同的讀音,但當他們附著在詞,短語,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結(jié)構關系或某些附加意義的時候都讀輕聲“de”,沒有語音上的區(qū)別。
但在書面語中有必要寫成三個不同的字,這樣可以區(qū)分他們在書面語用法上的不同。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使書面語言精確化。
四、用法不同,意思有別
“的”、“地”、“得”用得對,意思表達就明確,用得不對,有時也會產(chǎn)生意思的變化。
比如:
1、看了這場電影,她激動得哭了。
2、看了這場電影,她激動地哭了。
這兩句話從表面看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完全相同。前一句強調(diào)“激動”,“哭了”是對激動程度的補充說明。后一句主要是陳述“哭了”,“激動”是對哭的樣子的修飾。因此兩句用了不同的“de”。
語文背課文的意義與指導相關文章:
4.背課文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