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三《千秋唐韻》教案
高中語文必修三《千秋唐韻》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xué)活動,根據(jù)教學(xué)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xué)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xué)內(nèi)容、教學(xué)步驟、教學(xué)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shè)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xué)文書。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必修三《千秋唐韻》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必修三《千秋唐韻》教案
教學(xué)目標:
1、了解唐詩的發(fā)展階段與過程。
2、了解唐代代表性詩人及詩作。
3、了解唐代詩歌的審美特征。
教學(xué)重點:
1、結(jié)合社會背景了解詩人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
2、體會勝唐詩歌的審美情趣。
教學(xué)方法:講讀法結(jié)合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
唐代歷史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結(jié)束了數(shù)百年的分裂和內(nèi)戰(zhàn),在從中原到塞北普遍實行均田制的基礎(chǔ)上,李唐帝國在政治、財政、軍事上都非常強盛。一說起唐代,我們立即就會想到唐詩。唐詩,是中國詩壇上的珠穆朗瑪峰,在小農(nóng)社會里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是一個無法企及的高度。唐詩,是中國詩壇的長江、廣闊的流域面積灌溉著中華民族的國土。據(jù)統(tǒng)計,全部唐詩,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詩五萬五千多首。但是,由于唐代刻版印刷術(shù)剛剛發(fā)明,印書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誰知道有多少詩歌流失了!盛唐重要詩人王之渙,就只剩下了六首詩。那么,整個唐詩流失的數(shù)字,又有誰能統(tǒng)計出來?
但是僅僅是這些被薄紙留存下來的千古詩篇,卻引起了之后一個又一個朝代的人們的頂禮膜拜。
二、背景介紹。
唐詩的興盛并不是偶然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它有著一定的歷史必然性。
首先,帶來唐代詩歌,乃至整個唐代文化集體繁榮的原因是唐代開放寬松的文化環(huán)境。李氏家庭雖屬漢族,但卻一個深度胡化的家族。有了這樣一個不帶成見不存偏見的政治核心,加上國力強大,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也達到了小家社會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對什么都敢用微笑來接納。在李氏集團統(tǒng)治的二百九十年內(nèi),沒有因文字觸犯忌諱而被判罪的,更沒有被殺頭的,即便是諷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都只算小事一樁。在封建制度下,這是唯一一個政治氣氛如此寬松大度的朝代。
其次,唐詩的繁盛還緣自詩人們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唐代士人開闊的胸懷、恢宏的氣度、積極進取的精神,影響到唐文學(xué)的風貌。他們的生活,也與唐代文學(xué)的發(fā)展有關(guān)。漫游、讀書山林、入幕與貶謫生活,從不同的層面豐富了唐文學(xué)的內(nèi)涵,構(gòu)成了唐文學(xué)多彩的情思格調(diào)。①唐代士人,在入仕之前,多有漫游的經(jīng)歷。漫游的處所,一是名山大川,一是通都大邑。名山大川的游歷,反映了唐代詩人對于自然美的向往。漫游名山大川,除了山水游賞之外,可能還與神仙道教信仰有關(guān)。“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唐代的不少重要士人,都有神仙信仰。名山訪道,成為一種時尚。凡佳山水,必有詩人足跡。漫游的又一重要去處是邊塞。邊塞詩是唐詩的一個重要題材。如高適、岑參、李益;后者如王昌齡,以及李白、王之渙等人。邊塞漫游為唐詩帶來慷慨壯大的氣勢情調(diào)和壯美的境界。漫游還有一個去處,是通都大邑,如長安、洛陽、揚州、金陵等地。這是當時最為繁華的都市。歌吹宴飲,任俠使氣,干謁投贈,結(jié)交友朋。這也極大地拓展了文學(xué)的題材,豐富了唐文學(xué)的表現(xiàn)領(lǐng)域。②唐代士人入仕的途徑很多,科舉之外,入幕是一重要途徑。中唐以后,入幕更是許多士人的主要仕途經(jīng)歷。杜牧在幕府十年,這段時間的生活,成了他一生憶念的內(nèi)容,深深地滲入到他的詩中。李商隱的仕途,主要就在幕府,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中唐以后,曾入幕的重要作家,為數(shù)當在70人以上。幕府宴飲,樂伎唱詩,唱和送別,戎幕閑談,對于詩的創(chuàng)作和詞的產(chǎn)生,對于小說的發(fā)展,都有影響。③唐人生活中另一對文學(xué)的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的,就是讀書山林的風氣。唐代的一些士人,在入仕之前,或隱居山林,或寄宿寺廟、道觀以讀書。陳子昂曾讀書于金華山的玉京觀;李白出夔門之前,隱于大匡山讀書;岑參十五隱于嵩陽;劉長卿少曾讀書嵩山;杜牧、溫庭筠、都曾讀書廬山;唐代寒門士人得以應(yīng)舉,他們讀書的一條途徑,就是寺廟、道觀。唐代寺廟經(jīng)濟發(fā)達,可為貧寒的士人提供免費的膳食與住宿。且又藏書豐富,為士人讀書提供方便。讀書山中,不僅讀經(jīng)史,也作詩賦。山林的清幽環(huán)境,對于士人情趣的陶冶,審美趣味的走向,都會有影響。④唐代特別是中唐以后文人的貶謫生活,也豐富了唐文學(xué),使唐文學(xué)從生活面到情調(diào)意境,都呈現(xiàn)出更為豐富多彩的面貌。
第三,唐代實行科舉,進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視??歼M士要考詩賦,詩做的好就有飛黃騰達的可能,讀書人誰不想到這擂臺上一試身手。流風所及,和尚、道士、妓女等有些文化修養(yǎng)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來賦詩一首,有不少人甚至還留有詩集。
第四、佛教與道教的影響。唐代近三百年間,思想取兼容的態(tài)度。以儒為主,兼取百家。李唐統(tǒng)治者們自認是古代哲學(xué)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對老莊道家十分推崇。同時,對魏晉南北朝以來勃興的佛教,他們也不存任何芥蒂。佛教對唐文學(xué)的更為直接的影響,是唐代出現(xiàn)了大量的詩僧。清人編《全唐詩》,收僧人詩作者113人,詩2783首。許多詩人受到佛教的影響,如王維、孟浩然。道家和道教對唐文學(xué)也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道家思想對于唐代文人來說,主要是使他們返歸自然,生一份對于自然的親和力。唐代作家如王勃、盧照鄰、陳子昂、宋之問、張九齡、李頎、王昌齡、岑參、白居易、李商隱等人,都有神仙信仰。唐詩里有許多神仙世界的描寫,李白筆下的泰山、天姥山、蓮花山的神仙幻境,李賀筆下五彩斑斕的神仙世界,李商隱筆下的圣女、嫦娥、龍宮貝闕的形象,都是道教影響的顯例。連以寫實著稱的白居易,也在《長恨歌》的結(jié)尾幻想了一個神仙世界。神仙思想還極大地豐富了唐傳奇的想象力,使其情節(jié)更富于浪漫色彩。
三、發(fā)展階段及主要詩人。
唐代,連政治連哲學(xué)都透著詩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詩歌時代。唐代的詩壇,不僅詩人多,而且還挺立著一隊令后人肅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韓愈、像白居易等等,“不盡長江滾滾來”。這一個接一個登場的巨匠,宋朝以后的詩從創(chuàng)作時,都極力想跳進他們的磁場卻又無從著手,或是極力想跳出他們的磁場卻又無能為力。
(一)從明代開始,研究唐詩的人習(xí)慣上把唐詩分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從唐王朝建國,即公元六一八年起,到八世紀初,即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帝寶座之前,將近一百年。
這一時期的代表詩人包括初唐四杰和陳子昂。
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文學(xué)史習(xí)慣稱之為王楊盧駱。他們主要活動于七世紀下半葉八十年代以前。這是一批少年才子,才華橫溢,精神飽滿,一出場就英氣勃勃。這是一批短命詩人,活得最短的王勃才二十七歲;這又是一批苦命詩人,王勃是淹死的,盧照鄰是因長期癱瘓抽投水自盡的,駱賓王是被殺的。初唐四杰開始沖破唐初宮廷詩風的束縛,使詩歌從應(yīng)制應(yīng)酬,歌功頌德的圈子里跳出來,擔負起歌唱人生的使命。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與朋友分手,一般總不免會有些傷感,這首詩卻一反常情認為只要是知己,即便分隔天涯,也仍然像緊鄰一樣。詩中沒有一句解釋的話,但天下升平,處處都有能給人踏踏實實的安全感,卻作為堅實的背景襯托在詩的背面。只有時代開放、清寧、透明度高,送行的和被送的都根本想不起來會遇到什麼意外的侵害,分手時才會有這麼開朗的心情。“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邦”,表達了人類這種普遍的愿望,因而流傳千古,成了隨時被引用的名句。
盧照鄰遭遇極慘,中風癱瘓十年,最后因無法忍受而投水自盡。他的《長安古意》中有兩句,“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是至今還不時有人引用的名句。
做父母的大概都給孩子教過幾首唐詩,教的詩中大概也會有這一首吧:“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詩據(jù)記載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
駱賓王是浙江義烏縣人。徐敬業(yè)起兵反武則天時,他寫了一篇《討武氏檄》,把武則天有的沒有的劣跡全兜出來數(shù)落了一番。據(jù)說武則天滿不在乎。徐敬業(yè)起兵失敗后,據(jù)傳說,他曾在靈隱寺這里潛藏,出家做了僧人。有一天,宋之問來到靈隱寺,晚上在寺內(nèi)獨自散步,想做詩,但剛想好兩句就接不下去了。一個白髯蒼蒼的老僧,也就是駱賓王來到他跟前,問明情由后,就給他補了兩面三刀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在隨后的時間里,歷史選擇了陳子昂來完成這為唐詩展開一個新天地的使命陳子昂旗幟鮮明地反對貴族文學(xué),反對那種只求詞藻華麗而內(nèi)容空洞的詩風。他不僅在理論上為唐詩的發(fā)展指明了道路,而且詩歌創(chuàng)作也實踐了自己的理論。表露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和進取精神。
七世紀末,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派人遠征契丹,以陳子昂為參謀。由于主將不力,軍事失利,他幾次進言,不僅不被采納,還受到降職處分。他登上幽州臺時,感慨萬千,唱出了他的千古絕唱《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驀地而來,戛然而止,沒有起承轉(zhuǎn)合,沒有寫景,也沒有借景抒情。它明白如話,用普通話來念,甚至連韻都不押。這是詩嗎?不像,它只像一聲長長的浩嘆,只像一聲宣泄憤懣的長嘯,像隱隱約約但卻使大地顫動的春雷在呼喚萬物蘇醒。抒情主人公有如巨人一樣屹立大幽州臺上,舉目四望,涌來的是無古無今的孤獨。沒人理會,更沒人理解,只有無法撫平的惆悵在內(nèi)心翻涌,終于化作兩行澀淚滔滔而下。他眼里噙著飽含歷史滄桑的悲哀,而不是萬念俱灰。這首詩之所以如此震憾人心,傳誦千古,原因大概就在這里吧。
(二)唐詩經(jīng)過近百年的醞釀,終于迎來了它的鼎盛期。盛唐詩挽起狂風,掀起巨浪,鼓動著磅礴于天地的雄渾登上了中國詩壇的制高點。在這段跨度最小,才只有四十多年有時間里,多少開宗派的人物,都從時代的風云中涌現(xiàn)出來。王維、王昌齡、高適、岑參,這些稱雄一世的詩人,都與詩壇上獨絕千古的巨人李白比肩而立,相視而笑。
賀知章、張旭、張若虛和包融,都是江浙一帶人。這一帶古代屬吳郡,也是叫吳中,因此人們稱他們?yōu)閰侵兴氖俊?/p>
賀知章字季真,愛飲酒,愛聊天,愛開玩笑。他是宰相級的大官,晚年卻又忽發(fā)奇想,出家當了道士。他和李白是忘年之交。李白在《對酒憶賀監(jiān)》詩中說:“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人謫仙人。”李白是個狂人,而在李折眼中,賀知章了是個狂的可愛的人物,這就可以想象他的為人了。
他是為傳誦的詩是: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回鄉(xiāng)偶書二首〉〉)
小孩子敢“笑問客從何處來”,湊到跟前來起哄,說明詩人自己也是樂呵呵的。他“少小離家”,“近來人事半消磨”,只剩下鏡湖水還是老樣子,卻沒有一點哀傷。這既展示了他性格的放達,同時也折射出盛唐時期社會的安定和時代精神的豪邁。
張旭外號張顛,以草書為名。他的草書,和李白的詩,裴蠊的舞劍。在當時并稱“三絕”。裴蠊的舞劍看不到了,無從說起。拿李白的詩和張旭的草書相比較,實在是獨具只眼,其可比之處就在于都是狂人,都在各自的領(lǐng)域達到了順乎自然而又出神入化的境界。據(jù)說張旭寫草書時,寫要喝得醉醺醺的,狂呼大叫瘋跑一氣,然后才趁著酒勁兒那起筆來一揮而就。
張若虛的生平事跡都不可考,只知道是揚州人。他只流傳下兩首詩。但《春江花月夜》卻是古今傳誦的名篇。詩從春天、長江、花林、明月和夜晚這五個方面切入,把由此引出的種種意象穿織組合在一起,反復(fù)詠嘆拂拭不去的鄉(xiāng)愁。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詩人望著一江春水向東流。月亮從寬闊的江面上升起,映著滟滟的江波,展現(xiàn)一片明澈。詩一出手就渲染出一片浩闊,朦朧又透明的夜景,似真似幻,使人面對著無限的時空,仿佛突然進入一種失重狀態(tài),進入一種尋求頓悟的深沉。由隨波一瀉千里的月色,詩人又想到江流長在,月光長在,而人生卻是那么短暫,于是繼續(xù)感慨地嘆道: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照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天上水上,浩白無塵,只有這一輪孤月,在無窮的宇宙中永無終止的漂泊。月亮,最初照見的是什么人?將要照見的又是什么人?人類生命的系列雖然是無盡的,但“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一代一代的人都消逝了,只有滾滾滔滔的長江依然在滾滾滔滔的流淌。這種世路無窮,勞生有限的感慨并沒有一發(fā)不可收拾,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因為詩人畢竟生活在唐代,畢竟有找到發(fā)展機遇的可能性,所以只點到為止。接下來詩的脈絡(luò)轉(zhuǎn)換,轉(zhuǎn)入傳統(tǒng)的游子思婦的相思。
盛唐的邊塞詩意境高遠,格調(diào)悲壯,像雄渾的軍號,一聲聲吹的歷史都熱血沸騰.
在這批邊塞詩人中,七言絕句寫的既多又好的當數(shù)五昌齡他的組詩《從軍行》七首幾乎全是精品,從各角度揭示前線將士的心理活動。比如第四首: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出手一句“青海長云暗雪山”,就把戰(zhàn)爭氣氛渲染的十分飲滿酣暢:“黃沙百戰(zhàn)金甲”既揭示了環(huán)境的艱苦,又展現(xiàn)出戰(zhàn)士們輕身許國的英雄氣概。他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也是獨出心裁的名篇: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的好朋友王之渙,年輕時以豪俠自命,愛擊劍打獵,縱灑悲歌.他詩名很大,是邊塞詩人中重要的一家,可惜他命運不濟,詩集失傳,只錙傳下來六首絕句.據(jù)記載,有一回他和王昌齡,高適等人到酒店唱酒,正好來了一批藝人,于是他們約定,等會兒這些藝人唱歌時,唱誰的詩最多,就說明誰的詩名最大,結(jié)果一個樂工唱了王昌齡的兩首絕句,一個唱了高適的一首絕句,王之煥說:樂工唱的是鄉(xiāng)下人聽的樂曲。等著瞧吧!果然,一個漂亮的歌妓起來唱道: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那個歌妓又連唱兩支歌,都是王之煥的詩.從這個文壇掌故就可以看出來,他在當時的詩名有多大,這首《涼州詞》是唐詩中的名篇。黃河從白云中滾滾流出,一座孤城被圍繞在萬仞高山之中,展示出邊塞風光的荒寒壯闊。第三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既可指羌笛吹著表現(xiàn)征人思家的《折楊柳》曲子,也可指羌笛嗚嗚咽咽,似乎在怨塞外的楊柳不肯舒青漲綠來遮綠掩荒寒.全詩既表現(xiàn)了征人的辛苦,又有一種豪邁的氣勢.
同時代的另一個詩人王翰,也有一首廣為流傳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葡萄美酒斟進夜光杯,還有隨軍樂隊在馬上彈奏琵琶助興,即將開赴前線的將士怎么能不痛飲!抒情主人公的內(nèi)心也有幾分無可奈何,但壓不倒那種豪邁的英雄氣概,情緒仍然是樂觀的.這種詩只有盛唐人寫得出來,也只有盛唐人能這么微笑著來感受走向死亡的痛苦。
邊塞詩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是高適和岑參,后世合稱高岑。
高適的性格和李白有些相近,很有相些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氣派。他才氣沒有李白大,但有實際政治才干。整個唐代,大詩人中政治才干最出色的,官司也做的最大的就數(shù)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搶金伐鼓下榆關(guān),旌旗逶迤碣石間。校尉羽出飛瀚海,單于烈火照狼山。山川蕭條極邊士,胡騎憑陵雜風雨。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guān)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yīng)啼加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邊庭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燕行歌》 寫妻子思念出征在外的丈夫,是從三車時期以后人人套用的老詩題。高適這一首雖然也還是寫了“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但沖破了這一傳統(tǒng)題材的限制,從戰(zhàn)士出征時的心態(tài)、戰(zhàn)事的緊急、戰(zhàn)爭的殘酷、到軍中甘樂不均、征人思歸與對和平的向往等等,都一壞扣一壞組織在一起。這首詩就像用打擊樂器伴奏的進行曲,節(jié)奏強勁而雙沉著,聲勢浩大,使人聽了由不得會精神振奮起來。
岑參是盛唐最典型的邊塞詩人,在八世紀五十年代,他曾經(jīng)兩次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
《白雪歌送武判關(guān)歸京》是詩人的重要作品。這首詩,一開始就使人感到新奇。“胡天八月即飛雪”,按常情說,這種氣候應(yīng)當使人感到“愁云慘淡萬里凝”才對。然而,作為盛唐時期一個好奇的年輕人,岑參卻忽發(fā)奇想,認為壓在枝頭上的不是雪,而是盛開的梨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兩句至今還經(jīng)常有人引用的詩句往這里一擱,就使陰暗的天空突然有了亮色,空氣突然變暖了,從而也奠定了全詩豪邁樂觀的基調(diào)。“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展現(xiàn)出一派異域情調(diào)。詩人眼尖,還特別注意到轅門上面那高擎的紅旗,色彩對比是那么強烈。紅旗應(yīng)當是在風中飄動的,只不過偶然風停了,才垂掛著不動。這一特殊情況使詩人又設(shè)想入奇:似乎不是風逼著旗子一動也不動地展開,而是旗子凍僵了大風也吹不動。由于用好奇的目光來取景,用入奇的筆調(diào)來繪景,就使非常平常的送別場面,被描繪的那么綺麗豪放,使人百讀不厭。
還應(yīng)當提一提也以寫古詩著名的崔顥。有人甚至說,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也就是八世紀上半葉,知名度最高的詩人就數(shù)他和王維。這至少說明他在當時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名字是和《黃鶴樓》這首不朽的七律詩聯(lián)系在一起的,還不如徑直來讀這首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山水田園詩人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因此也稱王孟詩派。
最杰出的山水田園詩人是王維。據(jù)記載,王維九歲就能寫詩。像那首膾炙人口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王維十七歲時寫的:
孟浩然的生平事跡非常簡單:四十歲以前一直住在襄陽,四十歲時到長安考過一次進士,然而卻沒有考 上,從此也就不得不斷了做官的念頭了江浙一代游歷了幾年之后,最終死在襄陽。盛唐的大詩人,沒有誰一生像他那么平淡的。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去夢澤,波撼岳陽樓。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是憎張九齡的。八世紀三十年代末,張九齡從宰相的官位上被貶到荊州。由于欣賞孟浩然的詩,就把他請到荊州,并給他小官做。還從來沒做過官的孟浩然非常高興,寫下了這首境界雄闊的詩。只是很可惜,一生只活了五十二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jīng)是四十八歲了。
(三)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亂爆發(fā)了。這次延續(xù)了八年的戰(zhàn)亂,使充滿浪漫氣質(zhì)和理想主義的盛唐精神一掃而光。叛亂雖然最后被平息下去了,但唐王朝也從此一蹶不振,公元八世紀下半時,即大歷,貞元年間的這批詩人,都是在盛唐時期度過青少年的。正當他們樂觀自信,洋溢這豪邁的氣概走向生活時,卻突然之間天崩地裂,日月無光。時代繃出一臉的嚴峻,從社會的各個縫隙里再也找不到迎接他們的微笑了。于是他們不得不背負著沉重的失落感,在冷漠的人情世態(tài)中,無可奈何地去尋找自己無從把握的歸宿。它們包括劉長卿、韋應(yīng)物、張繼以及大歷十才子。
韓愈是河南孟縣人。他曾是唐代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散文家和詩人,是一個叱深咤風云的人物。他所倡導(dǎo)的古文運動,對解放和擴大漢語的表達功能起過扭轉(zhuǎn)風氣的作用。
陜西扶風縣有一個法門寺。法門寺之所以著名,是因為這里有鎮(zhèn)寺之寶——佛骨。為了這節(jié)佛骨,韓愈曾差點兒丟了性命。當時,信佛的唐憲宗把佛骨迎入宮中,于是在京城長安引起轟動。針對這一事件,韓愈寫了《論佛骨表》,指出信佛對國家沒有好處。文中提到,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惹得怕死的唐憲宗勃然大怒,非要處死他不可。由于大臣們苦苦求情,他才算撿回一條命,被貶到廣東潮州。韓愈起程去潮州時,路過陜西藍田縣的藍田關(guān),寫了這首給他的侄孫韓湘的七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知汝遠來原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韓愈對孟郊可以說贊不絕口,一有機會就為他擴大聲譽。不查資料,就會以為這是一位長者在獎拔后進。其實,韓愈比孟郊小十七歲,兩人只能算忘年義。他們寫詩都好奇異,避熟求生,因而就稱為韓孟詩派。他最有名的詩是《游子吟》,據(jù)人統(tǒng)計,這是流傳最廣的詩中的一首: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監(jiān)行密密縫,意鞏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按常情,游子衣服破了就會想家,回來得就可能早一些,做母親的卻內(nèi)心矛盾,既盼兒子早早歸來,又怕衣服縫得不結(jié)實破了沒人補,特意“監(jiān)行密密縫”,寧可自己倚門盼望,也不愿叫兒子為難,詩最感人的地方就在這里。講究孝道了幾千年的國人,誰知道還要為這首詩流多少眼淚!
賈島也是韓愈賞識的詩人,也以苦吟出名。
閑居少鄰并,劃經(jīng)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題李凝幽居中》)
“黑云壓城城欲摧”,是經(jīng)常有人引用的一句詩,大概誰都不會感到陌生。也許連引用的人也未必知道,這是被譽為詩鬼的短命詩人李賀的作品。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監(jiān)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
詩中寫一位將軍在“黑云壓城城欲摧”的緊急關(guān)頭,帶領(lǐng)士兵出擊。詩中黑、金、胭指、紫、紅這些濃重的色塊拼鑲在一起,對比強烈,具有很強烈的刺激效果。再加上角聲的凄厲,喜聲的沉悶,益發(fā)加重了苦戰(zhàn)的悲壯。
如果不是記載,我們大概不會相信,這是李賀十八歲時的作品。意境這么蒼涼,氣勢這么悲壯,難怪大詩人韓愈讀起他的詩來不禁肅然起敬。
李賀只活了二十七歲。據(jù)說他死時,看見了一個穿紅衣服的人來叫他,說是天帝造了一座白玉樓,召他去寫一篇紀念文章。在人間一生不得志,也許只有在天堂才能施展他的才華吧!
唐憲宗元和年間,即公元九世紀最初二十年,安史之亂已過去半個世紀,唐王朝終于又從衰亂中想有所作為了。于是整頓賦稅,以增加收入,平定幾個鬧獨立的藩鎮(zhèn),使全國終于又形式上統(tǒng)一了。詩壇上于是也逐步擺脫八世紀下半葉那種內(nèi)容單薄、形式精巧的詩風,出現(xiàn)了以白居易為首的新樂府派,而且還有柳宗元、劉禹錫等獨樹一幟的名家。
中唐后期,除以韓愈為首的韓孟詩派和以白居易為首的新樂府詩派外,還有兩個風格獨特,有杰出成就的詩人。
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中堅,與韓愈齊名,世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們就算沒讀過他的散文,也肯定知道“黔驢技窮”。這個成語,就出自他們的《黔之驢》這篇寓言。這是人所熟知的。
柳宗元三十三歲時被貶到永州,就是今天湖南零陵。他在這里呆了十年,政聲很好。后人為紀念他,在這里建了柳子廟。他心胸比較狹窄,被貶到這里以后,心情非常苦悶。
去國魂已游,懷人淚空垂。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寂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南漳中題》)
“孤生易為感,失戰(zhàn)船少所宣”——孤零零被貶謫在永州容易產(chǎn)生悲感,被擠出軌道的人干什么都總是不合時宜:這是他心情凄苦的總源頭。內(nèi)傷造成的靈魂震顫,絕不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所能治愈的。靈魂中涌溢出來的暗淡,會把一切都染成灰蒙蒙的
比柳宗元大一歲的劉禹錫,雖然因為參加政治革新活動同樣遭受打擊,但心理承受能力卻大的多。
劉禹錫的詩經(jīng)過反復(fù)錘煉,語言簡練自然,意象鮮明,內(nèi)涵濃厚,乍看沒有什么新穎之處,但特別以得起咀嚼,他的詠史詩,用以過精選的意象。用實相生的手法來抒發(fā)對歷史滄桑變化的感嘆,又深沉又悲涼,歷來為人所稱道。像這道<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石頭城,這座依山修建,以長江為天險的城池,地形險固,曾以是六朝時鎮(zhèn)守南京的軍事重鎮(zhèn)。然而,陳朝滅邙以后石頭城終于失去了它的重要意義城垣逐漸頹敗,變?yōu)橐蛔招琛A廊A全都消逝了,沒留下一點痕跡,只有這四與的青山,長江的波浪和天邊的明月,還在寂寞地守候著這座空城,今天,連空城也沒有了,只剩下這片遺跡。然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依然醒目地刻在無形狀城的歷史上。
(四)從九世紀二十年代末到十世紀初唐朝滅亡這十八年,文學(xué)史上稱為晚唐時期。這時,宦官的勢力越來越大,把持朝政;官僚的黨爭也愈演愈烈,誓不兩立;而藩鎮(zhèn)對抗則逐漸向軍閥割據(jù)過渡,終于把唐王朝滅了。
晚唐詩最為突出的特點,是詩人心中都好像壓著一道王朝末世的陰影,往往流露出莫名其妙的感傷情緒。杜牧的“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泊秦淮》)。李商隱的“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游淮》),雖然這時離唐王朝滅亡還有半個世紀,但都有一種大廈將傾,狂瀾已倒的驚惶。這種情緒越往后越濃。
杜牧的詠史詩也非常出色,像著名的《過華清宮》第一首: 長安回望鄉(xiāng)成堆棧,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楊貴妃愛吃荔枝,唐玄宗就用馬隊由四川馱運到長安來給她吃。詩人尖銳地諷刺了唐玄宗這種荒.唐行為。驪山上的華清宮,在安史之亂中被嚴重毀壞。如今,遠望華清宮又那么金碧輝煌,有如一堆錦繡。第三四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詩人又彩實入虛的手法,有眼前實景躍進歷史記載中的虛景。華清宮又修建好了,用馬隊到四川去馱荔枝的荒.唐事是不是也會重演呢?詩人提醒最高統(tǒng)治者,要記住安史之亂的歷史教訓(xùn),再不能像唐玄宗那樣為所欲為。這種深沉的感慨,大大提高了他詩歌的品位。
李商隱是唐代有獨特成就并對后世有較大影響的詩人。他與杜牧齊名,并稱李杜,為了與李白、杜甫并稱的李杜區(qū)別開來,又稱小李杜。
李商隱最突出的貢獻,是進一步擴大了七言詩的表現(xiàn)力。七律自初唐定型以后,一直被用作應(yīng)酬手段,往往都內(nèi)容貧乏。到杜甫才把這種詩型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上。杜甫的七律詩句緊縮凝練,氣勢開合動蕩,音調(diào)雄渾響亮。后人學(xué)杜甫,主要就是學(xué)他的七律。李商隱的七律則用回環(huán)往復(fù)的詠嘆來渲染某種情緒,而很少講述具體的事實,叫人難于把捉。
李商隱步入仕途時,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斗爭激烈,幾乎勢不兩立。李商隱先受到李黨的賞識,二十五歲就考中了進士。第二年,他不知利害,冒冒失失又做了李黨的女婿。牛黨得勢后,認為他是忘恩負義的小人,因而看不起他,使他一輩子沉淪下僚,四十六歲就心情抑郁地死了。
當時與李商隱齊名的溫庭筠,雖然被并稱溫李,詩歌的成就其實遠不及李商隱。溫庭筠是個才思敏捷的才子,私生活浪漫,愛譏諷權(quán)貴,因此落下個文人無行的壞名聲,一輩子不得志。他極受稱許的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商山早行》),把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和霜六種意像并列,不用動詞聯(lián)系,顯得特別緊湊。意思是旅行者夜宿簡陋的茅店,月亮未落、雄雞剛叫時就起來趕路,從凝霜的板橋上走過,留下一路足跡。這么多的內(nèi)容,詩人只用了十個字就概括了:“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四、總結(jié)。
唐王朝這幢摩天大廈坍塌的前夕,詩人韋莊寫過一首《臺城》來哀悼六朝的淪亡: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今天,站在長安城的遺址上來讀這首詩,又將作何感想呢?長安城毀滅了,從這大明宮遺址殘剩的墻基,從這經(jīng)過補修的大雁塔,從這已經(jīng)改頭換面的沉香亭,已經(jīng)喚不回往昔的的繁華。一爭都是瞬息,一切都會過去,只有詩能經(jīng)得起時間風雨的侵蝕,保持著記不消褪的綠色。從這里輻射出來的唐詩,一千多年來一直震撼著中華兒女的心靈,而且必將萬古長青,永遠中中華民族的驕傲!
看過"高中語文必修三《千秋唐韻》教案 "的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