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學期期末文言文閱讀復習資料
文言文閱讀題:
《馬 說》
唐朝 韓愈
原文: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但是)伯樂不常有。故(即使)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馬夫)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拿)千里稱也。
譯文: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jīng)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馬,也只能在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把它稱作千里馬。
原文:馬之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時)盡粟一石。食(喂養(yǎng))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譯文: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當作普通馬來喂養(yǎng)。
原文:是(這樣的)馬也,雖有千里之(的)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顯現(xiàn)),且(尚且)欲與常(普通,平常)馬等(等同,一樣)不可得,安(怎么,哪里)求其能千里也。
譯文: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特長也就顯現(xiàn)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原文:策(驅(qū)使)之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馬鞭)而臨之(代千里馬),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難道)真無馬邪?其(恐怕)真不知馬也!
譯文:驅(qū)使它,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又不能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鳴,卻不懂得它的意愿。拿著鞭子,走到千里馬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不認識千里馬吧!
1、《馬說》的體裁是我國文言文中的一種議論文體“說”,它一般用來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
2、本文主要寫作方法是托物寓意。
3、《馬說》圍繞著“不知馬”這一中心逐層展開論述。開頭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中間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最后總結(jié)全文。
4、千里馬的才能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作者認為對“千里馬”的摧殘、埋沒體現(xiàn)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一句對食馬者進行強烈諷刺。
7、伯樂指:能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千里馬指:封建社會那些被埋沒、遭摧殘的懷才不遇的賢能志士。食馬者是指:愚妄無知的統(tǒng)治者。
8、食馬者的愚蠢無知表現(xiàn)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9、根據(jù)文意,正確對待千里馬的方法是知人善任。
10、《馬說》一文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為喻,抨擊了當時的“食馬者” “不知馬”的錯誤行為。但韓愈并沒有從正面闡明應(yīng)該怎么做。參照選文的第三段,我覺得作者主張對于像“千里馬”那樣的人才,要合理使用,正確對待,充分理解。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盡其材,鳴之能通其意。”
11、《馬說》一文的標點是現(xiàn)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馬也。”應(yīng)該用“?”結(jié)束。我的意見是用問號是表示引起大家的思考;用句號是表示這種現(xiàn)象是事實普遍存在的。
12、本文借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作者渴望自己能得到當政者的賞識、任用;希望統(tǒng)治者不要埋沒、摧殘人才(或要識別、任用人才)
1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一句意在強調(diào)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14、揭示千里馬悲慘命運的一句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15、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16、馬在生活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所以它備受青睞。請寫出四條帶有馬字的成語。萬馬奔騰 馬到成功 一馬平川 老馬識途 車水馬龍 馬不停蹄等。
17、第一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統(tǒng)領(lǐng)全篇,在全文論述中起中心論點的作用。
18、因為沒有伯樂,千里馬往往遭受到“辱于奴隸人……不以千里稱”的命運。
19、“策之以其道”“食之盡其材”“鳴之通其意”,才能使千里馬充分發(fā)揮其日行千里的才能。
20、選段中“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實際上是諷刺了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統(tǒng)治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