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通用學習方法 > 學習方法指導 >

老師如何讓學生學好初中生物的方法

時間: 鞏詩621233 分享

  今天小編想分享的是關于初中生物的學習方法,我們都知道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可以快速幫我們提高學習效率,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希望會有所幫助。

  一、直接識記法

  教師在講授新教材和演示直觀教具過程中,學生就能馬上記住一部分內容,這就是直接識記過程。教師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直接識記,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一種方法。它不僅能減輕學生課后復習的負擔,還可以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理解水平。

  為了加強講授中的直接識記,使學生在學習新教材的同時多記住一些知識,教師要采用傳授新教材的好方法,同時教師還可以專門增加一些直接識記的方法。下面談談在加強直接識記中常采用的幾種方法。

  (一)理解記憶

  直接識記的一個明顯特點是無記憶方向,沒有記憶的目的。教師講授新教材,主要任務是加強學生的理解,直接識記應當是第二位任務。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集中精力理解當前的新課題,使學生按照合理的途徑前進,先理解,接著識記,有了識記更加強了理解。如在學習“內環(huán)境”的概念時,不少學生只是記住,內環(huán)境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而不去了解內環(huán)境的真正。當我提問:“紅細胞的具體內環(huán)境是什么?”時,不理解的學生就回答:“血漿、組織液和淋巴”。而我的做法是先強調理解,“人體內細胞外的液體”,是細胞賴以生存的體內環(huán)境這句話,然后再結合剛講述的淋巴形成過程及圖形來說明細胞外的液體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這樣學生就先理解后記憶,并且還能應用。這種先理解后記憶,使學生的識記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既能使學生集中精力聽課,又能達到直接識記的目的。再如講到植物個體發(fā)育時,果實中的果皮、種子的種皮、胚和胚乳的細胞中染色體數目,只有理解果皮是由子房發(fā)育的,種皮是由珠被發(fā)育成的,胚是由受精卵發(fā)育的,胚乳是由受精的極核發(fā)育成的,才能真正弄清其中的染色體數目。

  (二)聯想記憶

  聯想記憶是把內容相近,相似,相反和有因果關系的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從一個概念聯想到另一個概念。

  如蛙受精卵的特點,我只要求學生記住向上的是動物極,向下的是植物極,然后依次聯想到其他特點:靠近動物極的是動物半球,靠近植物極的是植物半球,再想(動物半球向上和植物半球向下與比重大小有關)動物半球比重小,植物半球比重大,再聯想(比重大小與卵黃多少成正比)動物半球含卵黃少,植物半球含卵黃多,繼續(xù)聯想(動物半球向上是為了吸收光熱能,吸收熱能多少與顏色深淺有關):動物半球顏色深,植物半球顏色淺,這樣便于吸收大量陽光的熱能以保證受精卵發(fā)育所需的溫度條件。如此聯想,學生很快能記住,這里還涉及到物理概念(如比重、顏色與吸熱等),學生很有興趣。

  (三)比較記憶

  比較是將內容相近的或相反的概念進行比較,找出概念的異同,從而發(fā)現概念的本質屬性。如DNA和RNA、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的生理作用、物質通過細胞膜的三種方式、呆小癥和侏儒癥等。

  如在學習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生理作用時,通過比較發(fā)現兩者的作用相似,只是雌性激素多一點。這樣在記住雄性激素的生理作用之后,雌性激素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很快記住。再有呆小癥和侏儒癥兩者身材都矮小,但產生的原因、智力、生殖器官的發(fā)育等都不相同。通過比較不僅記住了兩者的特點及原因、還找到了兩者的區(qū)別。這樣不易遺忘。

  (四)圖形記憶

  生物課本中插圖較多,其中有形態(tài)結構圖,有生理圖解,這些圖形都能很好地幫助我們掌握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如在講到細胞器時,結合葉綠體結構圖形,同時也可自繪簡圖,就很快能記?。孩匐p層膜(內膜和外膜)。②基粒片層結構。③基質。④嵴等。再聯想與光合作用有關的色素分布在片層結構薄膜上,則光反應是在基粒上進行的。還有細胞分裂各期的染色體特征可以在理解染色體變化規(guī)律的基礎上結合圖形記憶。這種根據圖形記憶還有利于學生繪圖和解答有關圖形習題。

  以上是在教學中常用的直接記憶的方法,也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這些方法有時可以綜合使用,也可以根據不同對象選擇不同的方法。。

  二、學生課后復習方法

  學生在上完新課后,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復習。學生的課后復習是學生獨立完成的,為了保證學生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更大的復習效果,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課后復習的指導。下面談談做法。

  (一)指導學生課后復習的內容

  從原則上看,課后復習的內容主要是上一節(jié)課講的,有時為了學好下一節(jié)新課,還可以復習與下一節(jié)課有關的學過的教材。

  如在高三《生物》第五章講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后,學生當天應立即復習這節(jié)課講的內容。但為了上好下一節(jié)課“DNA的結構和復制&rdquo 初二;,還應復習第一章學過的“核酸”有關內容。因這部分內容,對學習DNA的結構很有幫助。這種指導要具體,因學過的內容已有很長時間了,要向學生講明是哪一章和哪一頁,否則學生如記不清就要花很長的時間去翻書。

  (二)指導學生課后復習的方法

  閱讀課本內容是復習的第一步,應首先對學過的課文閱讀一遍,因為教師講課不可能面面俱到,可能一些細節(jié)沒有講,這只有通過看書去了解。當然閱讀應與試圖回憶相結合,根據問題加強課本知識。

  為了啟發(fā)學生加深理解,要用出思考題的方法啟發(fā)學生閱讀全文和插圖,特別是剛上完的教材,教師不應指導學刪節(jié)。教材的重點不是靠刪節(jié)某些內容而呈現的,而是在深入理解全文的基礎上去領會的。思考題的形式,如上完“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內容后,可以出這樣問題,為什么說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是染色體?遺傳物質的特點是什么?噬菌體浸體細菌的實驗證明了什么?讓學生復習思考。

  復習的方式應多樣化,這可以避免由于單調的重復而引起的厭煩情緒或產生疲勞現象。如可以采用整理課堂筆記,列表比較、繪圖、做實驗或觀察等方式。如學過滲透作用的有關知識后,要學生用兩個蘿卜做浸透作用實驗,也可以用學過的知識解釋觀察到的社會現象,如醫(yī)生常在給幼兒服鈣片時加服魚肝油的原因是什么?這在學過維生素知識后可解釋。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不僅鞏固了課堂知識,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還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和獨立工作能力。

  (三)指導學生復習的時間

  根據遺忘理論可知,接受知識的初期遺忘速度最快,所以必須還趁沒有忘記的時候及早復習,尤其是當天晚上。相反,如經過多日才進行復習,必定要浪費很多時間,因許多內容已經忘記了,花費的時間過長,容易引起疲勞。當日復習之后,間隔幾天再復習,這樣分散復習的效果好。至于具體的復習時間和時距的安排以及復習的次數應以材料的性質、數量以及學生年齡特點而定,這既要教師指導,也要學生在實踐中摸索適合自己的復習時間。

  (四)課后復習的檢查

  課后復習如不檢查,只能流于形式,好的得不到表揚,不復習的學生得不到督促和批評,這不利于教學。課后檢查的方法多樣,如課前提問,可將上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以回答的形式隨機抽查學生。也可以進行課前小測驗,這種課前小測驗要求時間短,一般可采用選擇和填空。還可以通過批改課后作業(yè)來檢查復習的效果。

21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