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矛盾樁功練習與應用
在武術百花園中,有一枝奇葩被列入內家拳法中,它就是形意拳。在形意拳的傳人中,有一武功絕倫者,姓王名薌齋,他去“形”字,創(chuàng)“意拳”,后又定名為“大成拳”。一代宗師王薌齋先生所創(chuàng)大成拳雖然源于形意拳,但其功法體系與形意拳完全不同,大成拳沒有套路,包含有站樁、試力、走步、發(fā)力、試聲、推手和實作七步功法,簡稱為大成拳的“奇妙法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大成拳矛盾樁功練習與應用。
大成拳矛盾樁功練習與應用
“奇妙法門”中的站樁是重要的基礎功法。大成拳法認為,力由站樁而得,由試而知。王薌齋先生一再強調: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樁起。站樁分養(yǎng)生樁和技擊樁。其中“渾元樁”為養(yǎng)生樁的首要樁法,技擊樁的第一重要樁法是“矛盾樁”。所謂技擊樁乃為技擊設立。技擊則包含功力與擊打技法兩個方面。技擊樁中的矛盾樁不但以培養(yǎng)鍛煉“內勁”見長,而且還具有獨到的技擊作用。
矛盾樁包含了對立與統(tǒng)一兩個方面,樁勢中的后手為矛,前手為盾。矛有進攻之意,盾為防守之狀。該樁的站法是:左腳在前、右腳在后成丁八步,兩腳橫向距離要適當,如果太小,重心不穩(wěn)固,假如太大,則不利于重心的調配;上身似正非正,似斜非斜,后胯內裹,身體重心前三后七;兩臂抬起,左臂在前,左手食指與眼同高,掌心向內,與自身約距40厘米,左肘與肩基本同高,右手略低略下于左手(圖1)。
以上是左勢的練法,右勢的矛盾樁與左勢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左右兩勢均要練習。此樁的要點為:1.兩臂在身前要形成稍向右偏斜的橫橢圓狀,以此自然符合大成拳“肩撐肘橫”或“外撐內抱”的總體要領。2.正確地做到裹胯。所謂裹胯就是使后胯盡量有內擰、后拉、下坐之意。裹胯的功用是既可使軀干得以有效的放松,又可使胯部肌肉得到很好的鍛煉。按照生物運動力學原理可知,人體很多運動都符合“鞭打原理”。此理論的要點為:人體的胯部為鞭根,軀干是鞭體,上肢為鞭體的延伸,腕、手為鞭梢??璨考∪庳S厚,可產(chǎn)生很大的動力,然后通過鞭體將其動力傳送至手部,這樣可使掌或拳的速度加快,以產(chǎn)生極強的打擊力。
通過站矛盾樁,可使“內勁”不斷得以強化。所謂“內勁”即不用“勁”之勁。說白了就是看起來沒有力而實際卻有力的勁。大成拳法認為,這種不用“勁”的勁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特殊勁力。由于這種勁看起來沒用勁,使用時能很好地麻痹對方;又由于“用勁”的前奏與后續(xù)時身體是處于放松狀態(tài)的,所以變招的靈活性大。大成拳的“內勁”具有極強的掤撐性,這種掤撐性在內家拳法上被稱為“掤勁”。太極拳的“掤勁”是通過盤架子而得,大成拳的勁力則是靠站樁來獲取。在站矛盾樁時,前臂屈肘約120~135度,后臂屈肘約95度,下膚的髖屈與膝屈角度大約為150~170度,這種以鈍角為主的間架要求正好屬合肌肉的收縮原理,即“等張收縮”的原則。此原則的要點是:上、下肢的力量與關節(jié)角度有密切關系。當肘關節(jié)屈曲為120度時,相關肌群收縮產(chǎn)生的張力最大;對下肢而言,則髖與膝伸的力量隨角度的增大而增加。
大成拳的站樁講究意念調配,通過“意”的作用對肢體產(chǎn)生相關的影響。站矛盾樁適應后,即可進行相應的意念活動。在身體放松的前提下,意感有人推我胳膊,我不讓其推動,或有人拉我胳膊,我不讓其拉開;也可體認有很大的力量砸我胳膊,我不讓其砸下,若有力量向上挑我胳膊,我不讓其挑起。在應用這些意念活動時,要注意兩點:第一是意念不要太強。所選用的意念活動要“似有似無,若即若離”,這樣的意念誘導即弱信號的強度影響。按照心理學的原理,只有給大腦輸入的是弱信號,才能使肢體產(chǎn)生強的應答反應。第二是每次意念誘導的時間不能過長,通常體認2~3分鐘即可。之后使身體處于單純樁功下的休整狀態(tài)。如果體認時間過長,勢必使大腦和肢體造成疲勞而不利于勁力的培養(yǎng)。
就功法體系而言,矛盾樁雖然只是一個求力求勁之法,但在技擊方面卻有獨到之處。其關鍵所在是,站樁到一定程度后,要使定勢的樁法“活”起來,使靜態(tài)的間架變成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矛”和“盾”。前手的“盾”起到阻擋的作用,具有防守的特征;后手則化“矛”為拳或掌,作為擊打的武器,具有進攻的效能。
化定樁為實用的方法如下(以左勢為例):
下肢為左丁八步,兩手空握拳,左拳置于身前,右拳置于身側,然后,在上身左轉的同時,左臂以“盾”之勢向左上方掤出,左拳至頭部左前方約25厘米距離;右拳拳心向下,以“矛”之勢向前上方擊出,拳高略低于頭(圖2~4)。此動完成后,兩拳向右下方回歸原位,依次再做第二個動作。此過程中的“矛”是以炮拳形勢出現(xiàn)的。如果右拳出擊時右臂邊外旋邊使拳心向上,此時的“矛”則以鉆拳形式出現(xiàn)(圖5)。假若右拳拳心向左,擊打的路線是由體側直線而出,這種“矛”即是崩拳的打法(圖6)。
單勢的“矛、盾”出擊熟練后,也可進行左右交替的練習。其方法為:上身繼續(xù)稍向左轉,與此同時,兩拳下落至上身左側稍前方,然后,上身右轉,右臂以“盾”之勢向右上方掤出,右拳至頭部右前方約25厘米距離;左拳拳心向下,以炮拳之“矛”向前上方擊出,拳高略低于頭(圖7、8)。
此后,兩拳下落至上身右側稍前方,再做左“盾”右“矛”的出擊練習(圖9、10)。如此左右反復交替練習。
按照類似的方法,也可做“盾”與鉆拳“矛” 或“盾”與崩拳“矛”的交替練習。如果操練者的步法達到了熟練的程度,則可將上述動作融合在各種步法中進行更為活化的練習。至此,習練者還可找一拳友進行模擬對練。比如讓一方用拳做擊打動作,另一方做“矛”與“盾”的攻防練習。開始時,動作要慢一些,要在慢中求力度,在慢中找感覺,在慢中獲效果。然后再使攻防練習的速度逐漸加快,乃至接近真實的搏擊狀態(tài)。
下面略舉幾例說明矛盾樁在技擊中的應用:
1.對方以右直拳向我頭面部擊來,我稍向后閃身,與此同時,左臂迅速抬起,并以盾牌之勢向左阻擋,右拳如矛,以炮拳之勢向前擊打對方面部(圖11~13),也可以鉆拳之勢擊打對方咽喉部位(圖14)。如果在擊打的過程中遇到對方左臂的防守,我右崩拳則如利矛之勢猛扎對方腹部或左肋部位(圖15)。
2.對方右拳擊來,我稍向左閃身,在躲開對方拳鋒之時,右臂抬起似盾,先向右格擋對方右臂,然后,上身右轉,以腰為軸帶動右臂右腕繼續(xù)向右下方牽掛對方右臂,左拳如矛以炮拳之勢擊打對方后腦部位(圖16~18)。如果我右腕的牽掛使對方上身前俯,我則以左崩拳擊打對方肋部(圖19)。
3.在我與對方對峙過程中,我左拳左臂如盾在前,右拳似矛在后,對方若以右拳向我擊來,在我稍向后閃身的同時,左臂以堅盾之勢由上向下猛砸對方右臂,然后,左臂向左繼續(xù)纏掛對方右臂,右拳以炮拳之勢向前擊打對方面部(圖20~22)。
矛盾勢的技擊除了用于防守外,在主動出擊方面也非常實用。比如在與敵對搏過程中,我突然搶步上前,先用前臂以盾牌之勢砸擊對手面部,后用后拳如矛向前擊打對手胸部或面部,使敵受到連環(huán)攻擊。
大成拳矛盾樁功練習與應用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上一篇:八仙養(yǎng)生手
下一篇:金剛鐵臂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