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2020高考要進行改革
1993年,鄧小平曾題詞:“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小編整理了為什么2020高考要進行改革,僅供參考借鑒。
為什么2020高考要進行改革
它著重要解決三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要使我國的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
目前社會在變、時代在變、科技在變。我們要去關注孩子的個性化變化,也要更新孩子的知識結構。因此,今天我們基礎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可能考出很高的分數(shù),但是他們本身是缺乏社會競爭能力的,同時也是無法適應社會對創(chuàng)新的要求的。
我們國家要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就一定要有創(chuàng)新型人才。近些年來,國家一直在推進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但實際上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的比例非常慘淡。因此,我們必須反思,中國的教育究竟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中國的教育是不是為學歷服務。不管從個性發(fā)展,還是從國家和社會發(fā)展來說,我們必須推進高考改革。
第二個問題,我們要推進科學選才,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這個問題要從大學的建設說起。雖然現(xiàn)在建設“雙一流”大學取得非常好的成就。比如說,我國的大學在世界一流大學的排行榜提名逐漸提高。其實這是靠論文獲得的排名提高。而實際上在一流人才培養(yǎng)方面,大學的質量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這背后跟大學的選才是有關系的。中國的大學現(xiàn)在有2600多所,都是用一張試卷,通過分數(shù)從高到低排序。因此,我們只有一個評價指標體系,無法關注學生的個性興趣。因此我們必須建立科學選才體系,實行多元評價。
第三個問題,推動高考改革還要解決高考公平。
有人可能會說,中國當前的高考制度是適用中國國情的制度,因為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但實際上,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是脆弱的平等,是表面的公平,而不是真正的公平。
高考改革背后的基本邏輯是建立以學生為本的人本、專業(yè)、透明、公正的高考招生制度。新高考改革,最終應指向人才培養(yǎng)模式變革。
不再單純以考分錄取學生去多元錄取成升學主要途徑
本次《意見》的核心思想就是持續(xù)推進高中教育發(fā)展,深化高中階段育人方式的改革,而其中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在2022年之前,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
在新高考、新課標、新教材的多重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正處于普及攻堅、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三大改革同步推進的關鍵時期,而目前高考的指揮棒作用依然很強,所以要協(xié)調(diào)好三大改革的步調(diào),首先就要從完善高校招生考試制度著手。
《意見》指出,在高校招生改革方面,要進一步健全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校招生機制,逐步改變單純以考試成績評價錄取學生的傾向,引導高中學校轉變育人方式、發(fā)展素質教育。
要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充分考慮城鄉(xiāng)差異和不同群體學生特點,研究制訂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使用辦法。
結合今年高考命題趨勢的變化來看,高考、學考選考等傳統(tǒng)選拔性考試在區(qū)分度上已顯得有些難以滿足高校需求,單純的題目套路和依靠大量記憶、計算來提高難度的題目在被逐漸舍棄,而為了加大人才選拔區(qū)分度,一些目前只出現(xiàn)在學科競賽中的知識點和解題技巧在被逐漸引入高考試題當中。
所以無論是在命題趨勢還是考查難度上,與全國統(tǒng)一的高考相比,以高校綜合評價為代表的高校自主選拔似乎更加符合《意見》的要求。
當然,在一個時期內(nèi),高考依然是絕大多數(shù)學生進入高校深造的唯一途徑,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新高考改革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自主選拔勢必將成為更主流的人才選拔方式。
而本次《意見》的發(fā)布,不僅回應了此前對于高考改革的質疑,更為重要的是,為建立與高考改革相適應的高中育人方式,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具體的行動指南,這有利于高考改革的全面深入推進,從長遠來看,更有利于提升我國普通高中的整體辦學質量。
相關文章:
為什么2020高考要進行改革
上一篇:為什么高考定在6月7號8號
下一篇:為什么高考不能全國一張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