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亮教育這盞希望之燈
提出并推動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重大戰(zhàn)略布局。這“四個全面”,“是從我國發(fā)展現實需要中得出來的,是從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中得出來的,是為推動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立足治國理政全局,抓住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關鍵,統領中國發(fā)展總綱,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zhàn)略方向、重點領域、主攻目標。”
“四個全面”既關乎中國未來發(fā)展的走向,也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為了更形象地闡明“四個全面”的現實意義,《新華網評》策劃推出系列評論——“‘四個全面’離你有多近”,請網友結合自身的實際感受,談“四個全面”如何切實影響我們的生產與生活。
“‘四個全面’離你有多近”系列評論之二
撥亮教育這盞希望之燈
近期,筆者和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20多名學生一起,在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鄉(xiāng)開展田野調查。在和退休鄉(xiāng)村教師鄭從本座談交流的過程中,鄭老師一句“一個人只有一顆心,一顆心只能用在一個地方”,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位40多年如一日關注鄉(xiāng)村教育的師者,用心血點亮了侗家山寨的“庠序燈光”。
正是有了像鄭從本一樣的鄉(xiāng)村教師的堅守,鄉(xiāng)土文明的命脈才得以延續(xù)。豐盈農村教育的內核,增進均衡教育的希望,離不開教育從業(yè)者的精耕細作。在全面深化改革逐步推進的當下,用改革釋放教育領域的利益空間和發(fā)展空間,有助于進一步激發(fā)社會活力,促進公平正義和社會流動。
長期以來,教育作為社會流動的重要手段,承載著公眾“知識改變命運”的厚重期待。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起點,而機會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礎。不論是考評體系不夠健全、不夠合理,還是區(qū)域之間、城鄉(xiāng)之間、校際之間在教育資源上的失衡,抑或招生考試領域的暗箱操作、藏污納垢,都嚴重地損傷了教育公平,損傷了老百姓對“知識改變命運”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
作為一名農家子弟,筆者通過高考這一人才選拔機制,實現了“躍農門”,成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然而,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過渡的今天,“知識改變命運”的顯示度下降、周期性變長,利益固化、階層封閉,讓一些年輕人產生了一種“知識無力感”。只有拔亮教育這盞希望之燈,年輕人的精神世界,才會多一些光亮和溫暖。
不論是推進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還是統籌城鄉(xiāng)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解除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抑或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在一個創(chuàng)新和改革緊密相連的時代里,打破思維定勢、行為慣性和路徑依賴, 觸動利益集團的“奶酪”,是“讓人民對改革有更多獲得感”、“讓民眾分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的應有之義。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受教育權利地勢的低洼不平,不可避免會引發(fā)老百姓對公平正義的價值判斷。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帶來新的紅利,讓教育公平更好地惠及老百姓, 才能提升公眾的幸福指數。消解“入園難”、“擇校難”,規(guī)范自主招生和高考加分,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教育既關乎民生,也關乎到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唯有堅持不懈的改革,方能使教育這盞希望之燈更亮;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四個全面”戰(zhàn)略意義的本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