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詩歌理論經典
中國現代詩歌理論經典
現代詩歌越是往后,越變成一塊難啃的骨頭。很多人都覺得現代詩要比古代詩難理解,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現代詩歌理論經典,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中國現代詩歌理論經典(一)
詩歌是高度濃縮的文體,頗有一鍋牛奶熬制一克奶酪的特點。在有限的文字中常常省略與隱去許多東西,所以它必須"一以當十",甚至"一以當百"。詩歌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特殊知識",它擁有自己一套獨特的方法論。用布羅茨基的說法,就是需要擁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裝置"。不掌握它的特殊規(guī)律,往往只能望洋興嘆,苦無舟渡。筆者曾花費幾年工夫,專門闡釋臺灣現代詩和后現代詩的60種基本"知識"(30萬字),加上原來文章著述所涉及的,應該不下百種。就是憑借這百來種基本鑰匙,筆者才可能鼓足勇氣試探那道門檻。
單單是一份詩歌術語清單:陌生化、張力、含混、語感、智性、隱喻、換喻、畸聯、反諷、戲劇性、變形、俳諧、空白、密度、戲擬、鑲嵌>>單單是這些必備的基礎話語,就夠你大大勞神,你究竟了解了多少?而如果更復雜一些的怎么辦?
有人會解釋說:我也學得幾十種現代修辭格,可是并不靈驗呀。筆者要提醒的是,熟悉幾十種修辭格,并不等于理解掌握詩歌。況且新詩近百年實踐中所積累發(fā)展起來的,又平添了多少新貨色,說夸張一些叫"日新月異"。這些"特殊知識"在一般情況下,是古典、外來、自身實踐三者的融合與變異,并非傳統文學常識與傳統修辭格所能覆蓋的。
重要的是,現代詩與生命體驗、精神、潛意識、情緒,悟性等心理圖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科書上"死"的修辭格,尚未轉化為活的、有生命的、對對象的感悟,縱使你掌握了再多,也很難得心應手,更遑論那些對基本常識處于半空白狀態(tài)的人,其尷尬就可想而知了。比如入選初三課外讀本《陽光中的向日葵》(芒克),你如果尚未分清"以物觀物"和"以我觀物"、移情與投射的區(qū)別,你就很難對此暴力型的主觀投射方式做出深入把握。如果你對現代詩語言"在不可能中的可能"缺乏訓練,你就說不清陳東東為何能夠"把燈點到石頭里去"。如果你不了解,變形的"真實"和超現實之間的關系,你就會對祁國們所制造的中國式荒誕,莫名其妙。
所以,題中之義,是對"特殊知識"中的"常識",進行補缺補漏。當一個人只會浮水和劃水,還不能算會游泳。算得上勉強"粗通"的,至少是有能力把泳姿的各種基本環(huán)節(jié)和細節(jié),貫通起來。
中國現代詩歌理論經典(二)
相對而言,古詩的教學與閱讀比較順利。原因是多年來早形成一套穩(wěn)定的規(guī)范;眾多公認的版本提供確切的注釋參考,并且經受了歷史檢驗與評價??墒?,不幸的是,由于長期審美習性的積淀,絕大多數教師都把現代詩與古詩作為一個"共同體"來看待--就是把它們都當詩的范疇來看。這似乎沒有錯,其實是個不小的誤區(qū)。只要做進一步專業(yè)性深究,就會深感兩者存在巨大差異。盡管在詩的某些本質上它們有共通性,但大量實踐證明,現代詩人對于世界的把握,其思維方式、感受方式、傳達方式、語言方式已發(fā)生很大衍變。(作者另有論文,此略)但是絕大多數人,仍死死抱住古詩與現代詩共有的"公約數",并依之形成相應的賞析解讀標準,看不到、或看不清雙方其實存在著不少區(qū)別,存在相當部分的不可"通約",因而在傳統審美慣性、惰性驅使下,就習慣把古詩那一套評價鑒賞體系、甚至散文那一套,挪用移植(好一點的略加變通)到現代詩身上,這樣,就必然產生某些齟齬與尷尬了。而且愈是固執(zhí)地執(zhí)行"古今通用"標準,阻抗愈大。殊不知,這種"古今一路"的綠道通行,方便倒是方便,在某些時候(比如遇到早期白話詩)勉強還能湊合。但如果遇到稍微"怪"一點的現代詩(比如遇到某些超現實文本),勢必要捉襟見肘。如若遇到更怪的后現代詩,簡直就不知所措了。然而,當下大眾最典型的閱讀欣賞標準,大多還徘徊在聞一多"三美"的基礎上,另加一點新潮流行的東西。百年遺留下來的詩歌審美差異,造成了審美堵塞。
所以,有必要來一次觀念疏通,清除一下誤區(qū):不是死死抓住古今詩歌的共通性,而是尋找、發(fā)現雙方的差異。從差異中重新審視現代詩的獨到與美妙。從差異性入手去解讀,你就會發(fā)現,原來現代詩有著那么大的誤讀空間,而誤讀愈大,詩歌的魅力也愈大。
中國現代詩歌理論經典(三)
只要接觸現代詩歌一段時間的人,都會對現代詩歌的不足與弊端給予較為清醒的認知,同時也會對當代社會的詩歌現狀與生存空間給予清楚的認知,也會在某些時候,給予一定的病痛的診斷,并形成憤世嫉俗的言論,但認知的再清楚,這只局限于認知方面,如果想要把此認知上升到詩歌的理論,或者說升華到指引現代詩歌發(fā)展方向的良方,就只能是望洋興嘆了,這種無奈與無助就像人類面對癌癥的時候,所表現的情緒與心理一樣。
所有醫(yī)院針對癌癥患者,都是這樣的解釋——針對患者的病情,我院已經是盡了最大力量了,要么是手術,要么是放化療,但手術與放化療后對患者的身體有很大的傷害,本來身體在免疫力和抵抗力上還是不錯的,經過手術和化療后的患者,在免疫力上近乎于零,這等于人為的縮短了生命的期限。另外,針對癌癥轉移到肝臟區(qū)域的患者,屬于非常嚴重的病癥了,醫(yī)院采取的措施是,不敢手術、不敢放化療、只能是控制,控制的辦法就是——每天只打點滴,也只排泄腹水,有了就抽,抽了又會有,就相當于源源不斷的泉水,這樣的辦法與其說是最好的辦法,不如說就是讓患者靜等死亡。這不知道是患者的最大悲哀,還是醫(yī)院的最大悲哀,面對病癥,只能是打點滴,抽腹水,其他方法皆無。
人活一生,最大的悲哀就是知道自己死亡的預期了,卻沒有任何辦法挽救,在煎熬中等待死亡。
這種對待癌癥的情況和當代人對待現代詩歌的情況大相徑庭,醫(yī)院知道癌癥的一切癥狀和診斷,但就是沒有良方可以根治,而針對現代詩歌,不管是普通老百姓,還是有頭有臉專門整詩歌的“磚家”朋友,只知道現代詩歌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就是苦于無良方,說明白點,這還是認知問題,也是從內質上對現代詩歌的理解有誤區(qū),不然的話,真正具有魅力的現代詩歌早已經是所有老百姓最佳的精神食糧了,而不是現在門庭冷清,談詩歌色變!
在此,默涵把個人針對現代詩歌的診斷與病因羅列在此,以儆天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