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禪道的散文(2)
有關(guān)禪道的散文(三)
若提起禪這個字眼,想來人們可能并不陌生的。最早影射入腦海的一定會是郁郁蔥蔥的深山里,巍峨的古剎殿宇中,那香火裊裊的場景。其中木魚聲起,梵音縈繞,蒲團之上禪師坐禪入定形象。
然而,通過對參禪悟道的一些深入了解,和閱讀的大量關(guān)于佛學(xué),禪道等的知識,了解到,若把參禪只當(dāng)坐禪,那是多么膚淺的認(rèn)知啊。其禪即在于坐,又不在于坐。禪是一種深奧的人生哲學(xué),蘊含著深刻的哲學(xué)和智慧,只有參悟了其中真意,那么坐也是禪,立也是禪,行也是禪,時時處處都是禪啊!人們通過眾多禪所留下的禪經(jīng),禪偕,便不難參悟到許許多多的人生哲理,從而獲得心靈上的解放,精神上的愉快,生活上的指導(dǎo)。
這兩年,由于對古詩詞的偏愛,故而興趣使然,閱讀了大量的唐宋時期的著名詩人詞人的大量優(yōu)秀作品,并且收獲頗豐。不僅豐腴了自己的文化底蘊,并了解到古代的許多文人雅士都參禪。我們最熟悉的浪漫主義詩人詩仙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蘇軾東坡居士,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歐陽修號六一居士等等。"居士”原為佛教對在家信徒的尊稱,而眾多文人雅士字號居士,足見在當(dāng)時參禪影響之甚了。
李白的學(xué)習(xí)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jīng)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并“好劍術(shù)”(《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相信當(dāng)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xué)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yè)的政治抱負(fù),自稱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靖一”一方面要做超脫塵俗的隱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輔弼大臣,這就形成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但積極入世、關(guān)心國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構(gòu)成他作品進步內(nèi)容的思想基礎(chǔ)。其經(jīng)典詩句膾炙人口,篇篇讀來朗朗上口。最喜歡此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
李白的一首禪詩《廬山東林寺夜懷》我尋青蓮宇,獨往謝城闕。霜清東林鐘,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冥坐寂不動,大千入毫發(fā)。湛然冥真心,曠劫斷出沒。從本詩來看,詩人獨自上廬山,探尋清凈的東林寺。晚鐘蕩開霜氣彌漫的夜空,悠悠傳開。月色映在虎溪上,水面泛出寧靜的清光。寺院周圍極其幽寂清冷,實在是個修行的好地方。三四這二句從山水環(huán)境過渡到了佛教氛圍。天香氤氳,天樂妙曼,祥和馨寧,清凈悠然。這里也暗含了對寺僧的贊嘆。因為只有梵行精進,智德高深,才會感得天香天樂這樣的祥瑞。后四句是詩人于此佛教圣地的參悟。在環(huán)境的影響下,詩人也宴坐不動,如入禪定。在靜心觀照下,領(lǐng)悟到大千與毫發(fā)是小大無礙的,大千能容毫發(fā),毫發(fā)也可容大千。李白雖傾心于道教,但對于佛理還是深有所解的。
參禪能平復(fù)人浮躁的心情,凈化升華人的悟性。禪是智慧的結(jié)晶,它結(jié)合了儒、道、佛的精神。禪不是出家人的專利,也不是深山古剎里的僧者才需要參禪。禪是一種蘊含著人生智慧的哲學(xué)。所以我認(rèn)為人人都可參悟。
再早的前些時日,孩子暑假。于是我們一家人自駕出行來到避暑山莊。并有幸來到普寧寺,接受了一次藏傳佛教文化的親身體驗。普寧寺是由皇家寺廟群中普寧寺和普佑寺組成。取普天安寧,保佑天下眾生之意。普寧寺是一座典型的漢藏合璧式的寺廟。從外觀看來,整座寺院雄偉壯觀。目前,普寧寺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僧侶云集、香火旺盛。其內(nèi)供奉有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jì)錄。來之今日,正趕上眾僧做法事。這真正是見識了僧侶云集,香火旺盛的盛況。此地也是北方最大的佛教圣地。游覽學(xué)習(xí)之,使自己置身于內(nèi)。平靜著原本落于凡塵那刻不平靜的心,在這里沉積沉淀。靜聽梵音,卻真的是一種美妙的音樂……請香,上香,心中默念著,禱告著……
手持轉(zhuǎn)經(jīng)筒輕輕搖動,心中低吟,菩薩心經(jīng)默默頌‘嗡嘛呢唄咪吽’……
禪真乃大智慧也。
禪是一種心境。
禪者之所以為禪者,應(yīng)在于他心如大海般深邃寬廣,似秋月般皎潔柔美,像明鏡般明亮清純。所以禪者方能兩袖一甩,一路清風(fēng);步履一雙,踏破山河;仰天一笑,快慰平生;張口即佛,人人都是菩薩;與人為善,天天都是好日子。這就是禪者的境界。
心中無佛者,絕對見不到佛,成不了佛。這叫見佛不知佛。
心中有火者,絕對參不了禪,悟不了道。這叫參禪而不知禪。心境還需自己開。
禪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
一輩子做人,怎樣做個好人?
一輩子處世,怎樣才算成功處世?
人生在世,無非是讓人笑笑,偶爾也笑笑別人。
經(jīng)歷滄海桑田之后,冷眼看世界。無非是云在青天水在瓶。禪者這種無牽無掛、無憂無慮、知足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源于他淡泊的心境;這種淡泊并不是消極的不爭,而是主張‘活在當(dāng)下’‘甘于淡泊’‘勇于放下’等人生態(tài)度。這樣可以使得人們的各種不滿得以宣泄,個人情感得以調(diào)整,提高自我價值觀人生觀,也算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吧。這點我倒是一切都明白的,只是心河太淺,不能完全做到淡然淡泊……有待于修煉。
禪是一種處世之道。
禪奉行無為之道。任心自然,隨俗而處。這種近乎于中庸的處世之道使得人性和功利發(fā)生對抗。禪就會自然選為人性良知善良嘍。不鉆牛角尖,不死板,靈活處世態(tài)度。一切順其自然。超越世俗社會的是非善惡觀念,生死苦樂觀念。
緣于自己有一顆浮躁還不平靜的心,才會感覺有太多的惆悵和無奈。失落惆悵源于何?自是那爭名好強的內(nèi)心使然。通過參禪,力圖超越自我,最終平和那靜靜的心湖。禪機無限,靜我心河。心中有佛人自安。
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這句話,不是出自佛經(jīng),而是出自一個故事。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憶。萬發(fā)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隱世才女白落梅,原名胥智慧。棲居江南,文字清淡。簡單自持,心似蘭草。憑一只素筆,寫盡山水風(fēng)情,百態(tài)人生。沒有風(fēng)華絕代,只有歲月靜好。讀者盛贊其文“落梅風(fēng)骨,秋水文字”。初讀《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便被深深吸引了,禪意深深,禪意在心間……以紅塵為道場,以世味為菩提。生一爐緣份的火,煮一壺云水禪心,茶香縈繞的相遇,熏染了無數(shù)重逢。
佛說,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我們都是被前因那支箭擊中的人,批過了宿命,所以有了今生注定的果,走過紅塵道場,愿看蓮花次第開放.
那一世,你為古剎,我為青燈;那一世,你為落花,我為繡女;
那一世,你為青石,我為月牙;那一世,你為強人,我為駿馬。
佛說五蘊皆空,可這紅塵卻總被諸多緣分填滿。佛入紅塵,紅塵便是道場。
我知道,前世的回眸,一個微笑,一次凝眸,我就尋到那個和我緣定三生的人。這就是世人口中所說的幸運吧。在這紛擾的紅塵哪里才是心靈的一方凈土?參悟禪道,才會恍然大悟,禪意在心……
這些故事,又讓我會想起一個人。曾經(jīng)的轉(zhuǎn)世活佛--倉央嘉措,倉央嘉措的凄美愛情故事也會變成感人至深的思緒。尤記這一句:那一世,轉(zhuǎn)山轉(zhuǎn)水轉(zhuǎn)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六祖慧可的悟禪之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得來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源自《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當(dāng)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里有無數(shù)受苦的魂靈,不忍離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此重誓。
我的一支拙筆,淺淺的墨跡,書寫下眾多高僧禪意故事,和禪結(jié)下不解之緣的眾多名人故事,無需濃墨,只需輕描,在這一處紅塵,那里才是人心目中的一方凈土……
保持一顆平和心:無條件平和,升華自己的內(nèi)心;保持一顆喜樂心:相由心生;保持一顆慈悲心:無緣慈悲,同體慈悲;保持一顆感恩心:感受擁有,不會心理失衡;保持一顆包容心:校正自己,包容世界;保持一顆珍惜心:珍惜現(xiàn)在擁有的點點滴滴。
可能,也有一切平時被我們忽略的哲理。壓力最大的時候,效率可能最高;最忙的時候,學(xué)的東西可能最多;最愜意的時候,往往是失敗的開始;寒冷到了極致時,太陽就要光臨;少說多做,句句都會得到別人的重視;多說少做,句句都會受到別人的忽視。寬容不是軟弱而是融合,道理膚淺,卻乃禪意深深……
喧嘩盡處自有清凈,繁華深處亦有凈地。
有關(guān)禪道的散文相關(guān)文章:
4.禪意生活文章
有關(guān)禪道的散文(2)
上一篇:林清玄禪意人生感悟散文
下一篇:關(guān)于柴達木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