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熱點資訊 > 高考語文閱讀題答題模板及套路

高考語文閱讀題答題模板及套路

時間: 夢熒0 分享

高考語文閱讀題答題模板及套路(一覽)

答題需要講究技巧和套路,懂得出題老師的出題方向才是我們審題的要點,那么高考語文閱讀題有沒有什么答題模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高考語文閱讀題答題模板及套路,歡迎閱讀參考。

高考語文閱讀題答題模板及套路

高考語文古詩文閱讀答題模板及套路

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題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答題的時候應該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的時候一定要忠于原詩,還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創(chuàng)新,語言力求優(yōu)美。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jié)詞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等,注意能準確的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這樣題目的時候千萬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夠的,也得不到多少分,應回答出因為什么而“感傷?”。

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表現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fā)自己情感的?這樣表達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準確的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述為什么用這種手法。

(3)、闡述此手法有效傳達詩人怎樣的感情?

分析語言特色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語準確點名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高考語文閱讀答題模板——開頭作用

文章開頭講求開頭精美,即常說的“鳳頭”。因此考查開頭語段的作用是現代文閱讀的重頭戲。

⑴設疑法(懸念法)

好處(思維方向):①引起讀者的思考,吸引讀者。②引出下文的情節(jié)。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說的主題。

⑵寫景法

好處(思維方向):①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②暗示社會環(huán)境,揭示社會本質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現人物性格。④渲染氣氛。⑤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為刻畫人物作鋪墊,打基礎。

(3)其它還有:開篇點題,統(tǒng)領全文;引出下文,或為下文作鋪墊;渲染氣氛,奠定基調。這些僅是術語,答題時需根據文章內容、結構、效果等方面作答。

高考語文閱讀答題模板——結尾作用

結尾語段的作用通常是:總結全文,歸結主旨;呼應開頭,首尾圓潤,使文章渾然一體;卒章顯志,點明題旨;強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華主旨;言有盡而意無窮,引發(fā)讀者思考;等等。

1.出人意料的結局

(1)從結構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節(jié)陡然生出波瀾,如石破天驚,猛烈撞擊讀者的心靈,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從表現手法上看,與前文的伏筆相照應,使人覺得又在情理之中。

2.令人傷感的悲劇結局

(1)從主題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題。

(2)從表現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3)這種結局令人感動,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悅的大團圓結局

(1)從表達效果上看,小說喜劇結局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耐人尋味。

(2)從閱讀者的情感體驗看,喜劇性的結尾與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構成和諧的一體,給人以欣慰、愉悅之感。

(3)從主題上看,這樣的結局凸顯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戰(zhàn)爭,反映出人類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結局,留下了“空白”給讀者想象,讓讀者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更好地深化主題。

1928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