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是什么日子_為什么稱為人日
正月初七是什么日子_為什么稱為人日
正月初七,傳說這天是人類的誕辰日,即人的生日,那么你知道為什么正月初七稱為人日嗎?小編精心收集了正月初七是什么日子,為什么正月初七稱為人日,供大家欣賞學(xué)習(xí)!
為什么正月初七稱為人日
正月初七,傳說這天是人類的誕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間曾把這天叫做“人日”“人日節(jié)”或“人勝節(jié)”。民俗專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祈福納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對“人”本身的尊重。
專欄作家、天津民俗專家由國慶介紹說,傳說中,遠(yuǎn)古時期地球上并沒有生物,最初由女媧創(chuàng)世,她在七天內(nèi)每天造出一種生物,前六天誕生了雞、犬、豕(豬)、羊、牛、馬,直到第七天才出現(xiàn)了人。
據(jù)介紹,“人日”這天的民俗活動較早出現(xiàn)在古人的占卜生活中,但自漢魏以來,不再限于占卜求吉,而是不斷擴展涉及祭祀、慶祝、文化、服飾、出游、飲食等多層面多領(lǐng)域。
由國慶說,南朝的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兩漢魏晉時代江南民眾過“人日”的習(xí)俗:“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羮,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fēng),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意思是說,人們在初七要吃七種菜的菜羹,“羹”與“更”諧音,取更新之意,有求吉納祥的美好象征。那時,江南人人在這天還要戴上“人勝”裝飾品,是用五彩絲織品、彩紙剪出的花樣或人形,更高級的則用金箔鏤空成人形。除了戴在頭上,“人勝”飾品也可貼在屏風(fēng)上、窗戶上,非常漂亮,意在祛病、辟邪、消災(zāi),在新春討個好彩頭。緣此,“人日”也被稱為“人勝節(jié)”。
我國的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是講究美食的好日子,“人日節(jié)”自然不例外。在廣東江門、新會、鶴山、開平等地,每逢“人日”到來,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人日菜”,有的地方也俗稱“吃盆菜”,以祈求新春平安大吉、豐衣足食。值得一提的是潮汕人吃“七樣羹”的風(fēng)俗,七樣羹也叫“七寶羹”,一般常規(guī)是將春菜、生菜、芹菜、芥菜、蔥、蒜、白蘿卜(紅蘿卜)等一起煮食,寓意新春發(fā)財,生活和美。
民俗專家表示,雖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代人對“人日”的風(fēng)俗越來越陌生,相關(guān)的節(jié)慶活動也幾近消逝,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和一些習(xí)俗還是被保留了下來,比如,成都市民在正月初七游杜甫草堂憑吊詩圣,吟唱詩歌,賞梅祈福。
人日的歷史
作為古老節(jié)日,“人日”在我國至少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
“人日”作為古老的節(jié)日之一,早在漢代以前就已出現(xiàn)。傳說女蝸初創(chuàng)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代東方朔在《占年書》中明確記載,舊俗從正月初一到初八,各占一物,按次序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順理成章,正月初七成為人的一個大日子,即“人日節(jié)”?!侗饼R書·魏收傳》中也記載:“正旦畫雞于門,七日貼人于帳。”說的就是南北朝時期的春節(jié)習(xí)俗,正月初一要把雞的畫像貼在門上,或畫在門上;正月初七則要把人像貼在帳子上,據(jù)說可保家人平安。
魏晉以后,人日節(jié)開始被重視,逐漸從單一的占卜活動發(fā)展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在內(nèi)的多種慶?;顒雍投Y儀活動,如戴人勝、登高、逐鬼鳥等。“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fēng),也戴在頭發(fā)上?!肚G楚歲時記》對當(dāng)時江南一代的人日習(xí)俗做了詳盡的記述:“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fēng),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這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七這天,將七種菜合煮成羹湯,食之,可以祛病避邪。并用五彩絲絹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貼在屏風(fēng)上或戴在頭鬢作裝飾避邪,或剪紙花互相饋贈。
到了唐朝,人日節(jié)最為盛行。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短圃娪浭隆肪砭胖杏涊d:“景龍三年人日,清暉閣登高遇雪。”隨圣駕出行的蘇颋在《奉和人日清暉閣宴群臣遇雪應(yīng)制》一詩中對此進行了描述:“樓觀空煙里,初年瑞雪過。苑花齊玉樹,池水作銀河。七日祥圖啟,千春御賞多。輕飛傳彩勝,天上奉薰歌。”在朝廷為官的宗楚客也作有一首同題詩:“窈窕神仙閣,參差云漢間。九重中葉啟,七日早春還。太液天為水,蓬萊雪作山。今朝上林樹,無處不堪攀。”時任太子詹事兼崇文館學(xué)士的劉憲則從不同角度作同題詩,更是把當(dāng)時的景象淋漓盡致地進行了描繪:“輿輦乘人日,登臨上鳳京。風(fēng)尋歌曲飏,雪向舞行縈。千官隨興合,萬福與時并。承恩長若此,微賤幸升平。”
在當(dāng)時,人們還以人日這天的天氣陰晴占卜終年的吉災(zāi),日晴為吉,日陰為災(zāi)。對此,東方朔在《占年書》也有記載:“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陰雨,則有災(zāi)。”而眾多的文人雅士面對人們歡度人日節(jié)的景象,則不免詩興大發(fā),為后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章。詩人高適在人日時想起友人杜甫,便作得《人日寄杜二拾遺》一詩:“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fù)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fēng)塵。龍鐘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思念之情躍然紙上。詩人杜甫曾以《人日》為題分別作有一則五言詩和一則七言詩,五言詩云:“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陰時。冰雪鶯難至,春寒花較遲。云隨白水落,風(fēng)振紫山悲。蓬鬢稀疏久,無勞比素絲。”七言詩則說:“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尊前柏葉休隨酒,勝里金花巧耐寒。佩劍沖星聊暫拔,匣琴流水自須彈。早春重引江湖興,直道無憂行路難。”前者表達了韶華逝去的無奈情懷,后者則表達了人們在節(jié)日氣氛中重新振作,早春時節(jié)不再擔(dān)憂前途,充滿了樂觀精神。
唐代以后,“人日節(jié)”逐漸被人們淡忘,但一些風(fēng)俗卻留傳至今。如這天在我國很多地區(qū)要食“七寶羹”或“七菜粥”,即用七種蔬菜做羹煮粥,據(jù)說可以除去邪氣、醫(yī)治百病。只是由于各地物產(chǎn)不同,所用果菜不同,但取意是大同小異,差別不大。有些地區(qū)人日節(jié)這天要放鞭炮、吃餃子,而大多地區(qū)則是吃長面,也叫“拉魂面”,寓意過年時人都走東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過該準(zhǔn)備春耕生產(chǎn)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來,準(zhǔn)備春耕生產(chǎn)。也是提醒人們渡過了幾天休假和歡慶新年的氣氛,“人日”后不再休息,來年要好好的工作,好好的過日子。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