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哲學及其對中國哲學的意義論文
猶太哲學產生于希臘化時期前后專門論證猶太教教義的宗教神學化的哲學體系。最最的猶太哲學家是亞歷山大的斐洛;他用柏拉圖主義、新斯多亞主義解釋猶太教經典,認為上帝是純存在,是超驗的,故我們只能說上帝不是什么,而不能說他是什么。認為上帝和世界是通過神秘的邏各斯為中介而聯(lián)系起來的。以下是學習啦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猶太哲學及其對中國哲學的意義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猶太哲學及其對中國哲學的意義全文如下:
東方與西方之間:猶太哲學及其對中國哲學的意義
哲學是一種思維方式。因此,一種哲學就是一條思想之路。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xiàn)過 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存在過許多不同的思想之路。西方哲學和古代中國哲學 就是兩條重要的思想之路。
西方哲學之路發(fā)端于古代的小亞細亞和雅典,隨著歷史的變遷,它在走完了古希臘的 歷程后又延伸到古代和近現(xiàn)代的歐洲諸國及至北美。這是一條理性主義的思想之路,因 為他們的思維方式是理性的、邏輯論證型的。古代中國哲學始于先秦,在以后各個朝代 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儒、釋、道為主流的思想派別。眾所周知,這是一條直覺 主義之路,因為這些思想家的思維方式是直覺或體悟。
然而,除了上述兩條思想之路外,在古老的希伯來文明中又生發(fā)出另一條道路,這就 是猶太哲學。這是一條奇特的思想之路。它起始于耶路撒冷,在地理位置上屬于東方但 又靠近西方,處在東方和西方的中間地帶——中東地區(qū)。但是,后來的歷史卻神奇般地 使之從中東而挺進歐洲,在西班牙、法國、意大利、荷蘭、德國等歐洲腹地獨辟蹊徑, 開出一條新路來。斐洛、薩阿底、哈列維、邁蒙尼德、格森尼德、克來斯卡、門德爾松 、科恩、羅森茨維格、布伯、海舍爾、開普蘭、列維那斯是這條思想之路上功名卓著的 哲學家。它之所以成為一條新路,乃由于它是一種新的哲學,是一種既不同于理性主義 的西方哲學,也不同于直覺主義或神秘主義的中國哲學,而是一種融合了理性與信仰的 新哲學。無疑,這樣一種哲學對于中國哲學乃至世界哲學的發(fā)展都應該有積極的意義?!∑?,猶太哲學在中國卻尚未得到廣泛的了解和認同,其價值和意義還沒有顯示出來?!∷?,本文擬闡述猶太哲學是如何形成的,其基本性質和特征,并在與現(xiàn)代中國哲學的 比較中,探討它對于當代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有何借鑒意義。
一、亞伯拉罕主義與雅典主義的交會:猶太哲學的心路歷程
著名猶太哲學史家古德曼(Julius Guttmann)說:“猶太哲學可以描述為用一般哲學的 概念和規(guī)范對猶太信仰和習俗所做的描述?!盵1](P4)他這里所謂“一般哲學”指的就 是希臘哲學和由之發(fā)展而來的西方哲學。這個頗為流行的定義表明,猶太哲學的構成需 要兩個因素,一是西方哲學,二是傳統(tǒng)的猶太教。它還包含這樣的意思,在原初的以色 列人那里是只有宗教而沒有哲學的,只是隨著希臘文化及其哲學的傳播,猶太人開始用 希臘哲學的概念和范疇對自己的傳統(tǒng)做出解釋時,猶太人才擁有了自己的哲學。
眾所周知,以色列人為人類貢獻的《圣經》,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確立了一神教。但 是,按照古德曼等猶太哲學家的解釋,盡管《圣經》作為宗教的經典也包含了一些宇宙 論和人生論的哲學思想,但它不是哲學著作,其中沒有系統(tǒng)的哲學。猶太哲學的產生是 與猶太教與希臘哲學的相遇分不開的。
公元前323年,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攻占了巴勒斯坦,把希臘文化帶到了這個一神教的 誕生地,使原本兩個獨立的民族、獨立的文化系統(tǒng)正式相遇了。這是一個戰(zhàn)敗了的民族 和一個強勢民族的相遇,一個弱勢文明和一個強勢文明的相遇。對于猶太人來說,這樣 的相遇具有“不得不”的性質。這樣的相遇不似朋友間平等的會面,其間有沖突、對抗 ,包括猶太人“以身殉教”這樣的血的代價,當然也有溫和平靜的對話,天長日久的熏 陶和逐漸的相互融合。兩種傳統(tǒng)相遇300年以后,在地處北非的亞歷山大里亞孕育出第 一個猶太哲學家——斐洛。他在血統(tǒng)上是地道的猶太人,篤信猶太教,而且以詮釋猶太 教的《圣經》為畢生的事業(yè),他同時也是在希臘文化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精通希臘語 言、哲學、歷史和詩歌的希臘化了的猶太人。希伯來的信仰和宗教精神與古希臘的哲學 理念和理性主義精神交織在這位希臘化的猶太人心中,經過艱苦的綜合與調和而形成了 一種既不同于猶太教,也不同于希臘哲學,同時又包含猶太教信仰和希臘理性內容的新 的思想體系,這就是猶太哲學。盡管由于歷史的原因,斐洛哲學在很長的時間內不為猶 太人所知,因而沒有直接影響后來的猶太哲學,但是,他作為猶太哲學的始祖的地位卻 是公認的。
公元70年,羅馬帝國的軍隊焚毀了耶路撒冷的猶太教圣殿,猶太人從此失去了自己的 國家,流散在世界各地,巴比倫、西班牙和德國、波蘭先后成為猶太人最為集中的地區(qū) 。公元7世紀后,伊斯蘭教和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興起。在穆斯林學者的努 力下,重要的希臘哲學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學著作都被譯成了阿拉伯語, 帝國境內的猶太人再次與希臘哲學相遇,并逐漸塑造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哲學家,使中世 紀成為猶太哲學的第一個繁榮、輝煌的時代。這個時期著名的猶太哲學家有薩阿底·高 恩、猶大·哈列維、伊本·道德、摩西·邁蒙尼德、列維·本格森、克來斯卡。盡管這 些猶太哲學家身處阿拉伯帝國(后來歐洲南部成為____的轄區(qū)),但他們面對的依然是 希臘哲學,他們都是用希臘哲學的概念和理性的方法來審視猶太教傳統(tǒng)的。因此,這個 時期的猶太哲學依然是猶太傳統(tǒng)和希臘哲學相遇、對話和融合的結果。
在中世紀,猶太人被迫居住在和_分離的“隔都”里面,宗教上受迫害,政治上 無權利,人格上受歧視。法國大革命以后,歐洲各國的猶太人逐漸被賦予了公民權,取 得了與宗主國人民平等的地位,史稱猶太人的“解放”?!敖夥拧笔躬q太人沖破了“隔 都”的圍墻,更加直接地面臨西方文化的挑戰(zhàn)。猶太啟蒙運動的領袖門德爾松認為,猶 太人應該同時兼顧兩個方面,即一方面堅持猶太教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又要融入到西方文 化和社會中去。對于多數(shù)猶太人來說,這是一個痛苦的思想文化上的交鋒和對話的過程 。之后,猶太人內部又產生出一批后啟蒙時代的卓越哲學家,如科恩、羅森茨維格、布 伯、海舍爾等等。科恩本是新康德主義的一代宗師,屬于理性主義的哲學家,但是,他 在退休后卻回到了自己民族的宗教,發(fā)展出猶太教哲學的體系,影響了羅森茨維格、布 伯等哲學家。
這就是猶太教發(fā)生發(fā)展的大致歷程。這個歷程表明,猶太哲學是古代猶太教傳統(tǒng)和與 希臘哲學以及后來的西方哲學相遇、碰撞、對話和融合的產物。用一位猶太哲學家的術 語來說,這是“亞伯拉罕主義”和“雅典主義”相會合的結果。
二、東方與西方之間:猶太哲學的特征
作為東西方文化相遇的產物,猶太哲學有亦東亦西的特點。這里的亦東亦西性就是猶 太教中固有的信仰和神秘主義的因素和西方哲學中理性和邏輯的成分的整合與統(tǒng)一。
西方哲學的主流是理性主義的。理性主義哲學的前提是承認對象的可理解性,其核心 是對人的理性能力的確信,即認為人的理性有能力認識研究的對象——這種對象也許是 自然界,也許是人類社會秩序或人的本性,也許是科學知識和語言,諸如此類,并能夠 把自己的認識和思想邏輯地表達出來。盡管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曲折多變——古希臘的繁榮 時期,中世紀的“奴婢”階段,近現(xiàn)代的鼎盛春秋,后現(xiàn)代時期傳統(tǒng)的衰微,然而其主 導的方面是理性主義則是毋庸置疑的。當然,西方理性主義哲學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有唯 心主義哲學,如柏拉圖的理念論和黑格爾的絕對唯心主義,有唯物主義哲學,如古希臘 原子唯物主義和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體系,有經驗主義的認識論,如洛克、巴克萊、 休謨的古典經驗主義以及維也納學派的現(xiàn)代邏輯實證主義,也有唯理論的認識論,如笛 卡爾、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以及康德的批判哲學。還有以非理性主義甚至反理性主義著 稱的學派,例如叔本華的唯意志主義和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
反理性主義哲學表面上 看與理性主義無緣,但其本質仍然是理性主義的。這是因為,這些體系所研究或重視的 對象是非理性的成分,如意志、情感、性欲等,而其方法仍然是理性主義的,即運用理 性對非理性的因素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并理性或邏輯地訴諸文字表達。后現(xiàn)代哲學以反傳統(tǒng) 著稱,傳統(tǒng)的理性主義當然也在其反對之列。但是,后現(xiàn)代哲學的基本精神也是理性主 義的,因為它是對古代和現(xiàn)代傳統(tǒng)所做的理性的批判,其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仍然是理 性主義的。
如前所述,猶太哲學的源頭是猶太教。猶太教是東方(中東)的產物,體現(xiàn)著東方的精 神特征,這就是信仰至上和神秘主義。猶太教的前提是對造物主和神性立法者上帝的信 仰。有這樣的信仰,才有所謂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和人類,上帝和以色列人立約,給予“十誡 ”和諸多律令典章,使以色列人在生活中有所依從。如果沒有這樣的信仰前提,就不會 有猶太教的存在。猶太教的主要經典是希伯來《圣經》,它以“起初,上帝創(chuàng)造天地” 開始,隱含著對上帝的信仰,它沒有也無須任何關于上帝存在的理性證明?!妒ソ洝穼Α∮谏系鄣拿枋龆嗍巧衩啬獪y的,其中尤以《創(chuàng)世紀》中的創(chuàng)造論和《以西結書》、《以 賽亞書》中對于神車的描述最為突出。在歷史上,這些篇章的內容是只可意會,不可言 傳的。
猶太哲學的根本特點是理性與信仰的結合。這個特點有兩層涵義:其一是說猶太哲學 用理性的思維方式研究猶太教這個對象,試圖借理性之助解決上帝的存在、人生的信仰 、目的和意義等問題。這是一種理性的方法和信仰對象的結合。其二是說猶太哲學在內 容上既有理性主義的因素,又不排斥或排除信仰的成分。對于大多數(shù)猶太哲學家而言, 理性主義和信仰是并駕齊驅的。對他們來說,否認理性的作用,只承認信仰,就只有猶 太教而沒有哲學;反過來,如果只強調理性和知識,忽視了信仰的作用和價值,猶太傳 統(tǒng)就失去了意義,就只能導致古希臘的唯智主義而不是猶太哲學。
理性與信仰的統(tǒng)一,在中世紀著名猶太哲學家邁蒙尼德哲學里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他 說:如果僅僅在口頭上談論真理或貌似真理的理論,而不真正理解它們,就不能真正信 仰它們。“因為只有理解了才能信仰。”[2](P107)在他看來,信仰而無理解是盲目的 ,因此,必須對傳統(tǒng)的信仰作一番理性的考察,使之成為不違反理性的信仰。通過他的 理性的考察,《圣經》中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人被解釋成按上帝的“理智”造人; “看見”、“看”、“望”在被用于上帝時,“都是指理智的把握,決不是指眼睛的看 到”。[2](P29)這樣一來,猶太傳統(tǒng)中的人格神就被抽掉了神人同性論的特征而被理性 化了。同時,邁蒙尼德又始終把信仰放在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上。
當亞里士多德派的宇 宙永恒論和猶太教關于上帝從虛無中創(chuàng)造世界的學說發(fā)生沖突時,邁蒙尼德就毫不猶豫 地站到了猶太教信仰一邊,認為猶太教的創(chuàng)世論遠比宇宙永恒論更為可取。還有,在論 述先知何以作出預言的時候,邁蒙尼德把上帝和從他而釋放出的“流”放在了突出重要 的地位,認為神不但是預言的最終源泉,而且在預言的產生過程中發(fā)揮著直接的重要作 用。與此同時,他又強調理性和信仰是同時共存,互相補充的,只有具備高度發(fā)展了的 理性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將潛在的預言現(xiàn)實化。邁蒙尼德的目的就是調和理性和信仰, 使《圣經》中的“上帝創(chuàng)世論”、“神車論”、猶太教傳統(tǒng)中的“先知論”等等,都成 為理性或哲學研究的對象,使哲學的內容既是有關宗教的,又是理性主義的。在他那里 ,猶太教的主要信仰和習俗與希臘哲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理性主義的分析和論證下 結合起來,不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體現(xiàn)了一種整體的統(tǒng)一性。[3]
理性主義講求概念的清晰、分析和論證的合邏輯性,它與東方的神秘主義那種晦暗不 明、語焉不詳?shù)娘L格迥然不同,因而很難與之兼容并存。但是,在猶太哲學家那里,它 們卻被有機地融匯在一個體系之中。第一個猶太哲學家斐洛借用新柏拉圖主義和斯多亞 派的哲學闡述猶太教的創(chuàng)造論,試圖通過理性主義的闡釋將《圣經》中的上帝創(chuàng)世論理 論化、系統(tǒng)化。他認為,上帝不是從虛無中創(chuàng)造世界,而是借助于理念漸次產生出世界 的。理念是上帝的思想,是他用以規(guī)范質料的工具,也是為被造物的形式或本質?!八冑x予萬物以形式,給無序以有序,給無限以界限,給無形狀以形狀,總之,變壞事為 好事?!盵4](P210)但是,他對于“邏各斯”的解釋則充滿神秘主義?!斑壐魉埂?Logo s)是最高的理念,是“理念的理念”,“神的言辭”或“智慧”,它還被說成是“上帝 的長子”、“上帝的形象”、最高的天使,以及宇宙的力量源泉等等。它內在于物質世 界,即為自然界的規(guī)律,內在于人,即為靈魂中最優(yōu)秀的部分,體現(xiàn)在猶太教的《托拉 》中,則成為神圣的律法。在他那里,邏各斯在概念和功能上都是不清楚的。
我們無法 形成它的明確認識,只能靠體悟來把握它在不同場合下的意義和功用。類似“邏各斯” 這樣的神秘性概念也體現(xiàn)在各個時期的其他猶太哲學家那里,即便在20世紀的馬丁·布 伯那里也是顯而易見的。布伯哲學中的核心概念是“我-你”關系,指人與人之間應有 的存在狀態(tài)。在這樣的關系中,我不把別人作為外在的它物(It),也不作為和自己不相 干的他者(He),而是作為和自己處在直接的關聯(lián)中的你(Thou)。我和你的這種關系是我 中有你,你中有我,彼此相互包容,共同結成一個整體。從理性主義的觀點看,我就是 我,你就是你,彼此界限分明,而我-你關系強調的是二者的交互性(co-relation)和“ 伴侶”(partnership)關系,突出的恰好是二者之間的不明晰性。不僅如此,他承認上 帝的存在,認為《圣經》就是上帝的聲音,上帝是永恒的你,人與上帝的關系也是我- 你關系。無疑,這樣的關系也是神秘莫測的,只有在宗教經驗中才能體會其意蘊所在。
理性與信仰這兩種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的結合,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在猶太 哲學家那里,二者結合、統(tǒng)一的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在猶太哲學中實際上存在著相 互區(qū)別的兩派,一派推重理性,代表性的哲學家有斐洛、薩阿底、邁蒙尼德、格森尼德 、科恩;另一派推重傳統(tǒng)的猶太教信仰,其主要代表是哈列維、盧扎托、克萊斯卡、羅 森茨維格、布伯和海舍爾。盧扎托認為,西方文化是由兩種力量構成的,這就是雅典主 義或希臘文化與作為猶太宗教思想的亞伯拉罕主義。前者給世界帶來了哲學、科學、藝 術以及對和諧和壯麗的熱愛,后者帶給人類的是公正、平等和仁愛之類,使人類講道德 和慈善。希臘文化中的唯智主義對生活沒有意義,它只適用于哲學家,而不能滿足大眾 的要求,因為大眾需要的是“道德維生素”。[5](P281—282)馬丁·布伯也嚴肅地指出 了西方文化的不足:它擁有最全面的和高度發(fā)達的知識,然而自己卻無法找到意義;它 擁有最嚴格的和最純正的規(guī)訓,但自己卻無法找到道路。這樣的道路就是對于超越存在 的信念,它關乎人類的本真的生活,是生活的真正意義所在。這樣的道路存在于東方文 化之中,即猶太教和中國古代老莊的道家哲學之中。因此,東方文化可以彌補現(xiàn)代西方 文化的缺陷。[6](P555—556)
猶太哲學的以上特點表明,猶太哲學不是純粹東方的,也不是純粹西方的,它在吸收 西方哲學的概念和理性主義思維方式的同時保留了猶太教的信仰和神秘主義因素,采取 的是一種綜合的亦此亦彼的做法。因此,它既是東方的,又是西方的,可以說是介于東 方和西方之間的第三條思想之路。它還表明,猶太哲學家沒有故步自封,沒有被狹隘的 民族主義所蒙蔽,他們對西方文化和哲學采取開放、學習和汲取精華的態(tài)度;他們也沒 有妄自菲薄,猶太教的基本信仰和精神在他們的新哲學中得到了創(chuàng)造性地保持和弘揚。 猶太哲學這樣一些特點及其態(tài)度和精神,對于當今中國乃至世界哲學的發(fā)展應有其不容 忽視的意義和價值。
三、猶太哲學對于中國哲學的意義
中國文明與希伯來文明都是最古老的人類文明形式,都有豐富厚重的文化傳統(tǒng)——在 猶太人那里為猶太教,在中國人這里為儒釋道宗教和哲學。世界上其他古老的文明,有 的由于歷史的原因而中斷了,如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的文明,有的雖然沒有中斷,但是迄 今尚未開發(fā)出完整的具有世界意義的哲學系統(tǒng),如印度哲學——她和西方的相遇幾乎與 中國同時,目前也和中國一樣正處在探索和形成新哲學的時期,還沒有成熟到成為范例 的程度。而猶太人最早以完整形態(tài)的宗教傳統(tǒng)和西方哲學相遇,并在相互的沖突和對話 中發(fā)展出自己的哲學形態(tài),從而成為后來東西方哲學會通的范例。尤其值得指出的是: 與猶太哲學發(fā)展的背景相似,現(xiàn)代的中國也是在和西方哲學相遇、碰撞和對話的大背景 下發(fā)展自己的哲學的,而且這樣的相遇都曾經有過被迫的性質。猶太人與希臘文明的相 遇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中國人與西方哲學相遇的時間還不足200年,因此,猶太哲 學是相對成熟的第三條道路。這樣,對于正在建設的中國哲學應該有積極意義。
首先,猶太哲學的“發(fā)現(xiàn)”,確認了中國現(xiàn)代哲學發(fā)展的走向。
國哲學源遠流長。先秦的儒家、道家、墨家和名家都是很有哲學意味的思想體系。兩漢經學、魏晉玄學、 魏晉、隋唐以來的佛教以及宋明之際的理學和心學都富有博大精深的內容。但是,現(xiàn)代 意義的哲學則是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尤其是“五四”運動后,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西方哲學相 遇的過程中逐漸興起的。換言之,假如沒有伴隨鴉片戰(zhàn)爭而來的大規(guī)模的“西學東漸” ,假如沒有由此而引起的中西哲學的相遇、碰撞和整合,中國哲學很有可能仍然停留在 儒釋道的傳統(tǒng)中,而不存在現(xiàn)代意義的中國哲學。關于現(xiàn)代中國哲學的含義,馮友蘭先 生說得很清楚。他說:“現(xiàn)代化的中國哲學,并不是憑空捏造一個新的中國哲學,那是 不可能的。
新的現(xiàn)代化的中國哲學,只能是用近代邏輯學的成就,分析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 的概念,使那些似乎是含混不清的概念明確起來?!盵7](P200)他所謂現(xiàn)代邏輯學的成 就指的是共項和殊相(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也就是古希臘哲學中“一”與“多”的關系 的學說。這也就是說,和猶太哲學相似,現(xiàn)代中國哲學的旨趣也是用西方哲學的概念和 方法來闡釋古代的哲學傳統(tǒng)。因此,中國現(xiàn)代哲學和從公元前業(yè)已開始的猶太哲學走的 是同一條路。不同之處主要是猶太哲學在先,中國現(xiàn)代哲學于后; 前者歷史悠久,后者 歷史短暫罷了。中國現(xiàn)代哲學之始,哲學家們對猶太哲學一無所知 ,即使是最近的中國 哲學家如牟宗三、劉述先、杜維明等,對猶太哲學也不甚了了,沒 有受其影響。今天我 們“發(fā)現(xiàn)”了猶太哲學,始知猶太哲學和中國現(xiàn)代哲學所走的竟是 同一條道路,這本身 就是對現(xiàn)代中國哲學走向的認同。同時,先行的猶太哲學向世人表 明:東方傳統(tǒng)與西方 理性主義結合是可行的,同時也向21世紀的中國學人昭示:“中西 合璧”的現(xiàn)代中國哲 學之路是可以走通的。
其次,猶太哲學提供了一個融合東西方文化的范例。
如果說猶太哲學已經被證明是一 條成功的思想之路,那么,其成功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形式上,它成功地 運用了希臘哲學和后來西方哲學的概念和方法分析和闡述傳統(tǒng)的猶太教信仰,使傳統(tǒng)猶 太教中觀念和問題學理化、系統(tǒng)化。二是在內容上較好地做到了信仰與理性、神秘主義 與邏輯風格,即猶太精神與西方理性主義精神的融合,而且越是靠近現(xiàn)代,這種融合的 工作就越完善。在中世紀,邁蒙尼德這種綜合與融合的工作做得最好;在現(xiàn)當代,科恩 、羅森茨維格、布伯、海舍爾則是整合和融合猶太傳統(tǒng)與西方哲學的典范。相比之下, 現(xiàn)代中國哲學在后一方面還有明顯的欠缺。馮友蘭著有《貞元六書》,創(chuàng)建了名曰“新 理學”的哲學體系。他的新理學,就是用共項和殊相以及其他希臘哲學的概念去分析宋 明理學中的范疇,如“真際與實際”、“理”與“氣”、“性”與“心”、“太極與無 極”、“道體”、“大全”、“精神境界”等,以期使它們明晰并充實起來。他所謂“ 真際”就是事物的形而上學根據(jù),屬于一般或本體界;“實際”則是可以見到的這個或 那個事物,屬于個別或現(xiàn)象界。
由于“理”是一般,是個別事物之所以為個別事物的形 而上的根據(jù),類似于柏拉圖的理念或形式,所以理是屬于“真際”的;“氣”被解釋成 “料”,或“質料”,是使事物能夠存在的東西。世界上的事物包括無機物、有機物和 人都是由“理”和“氣”即形式和質料兩者構成的,都以“理”和“氣”為形而上的根 據(jù)。他還認為,與人的認識或得到的概念的層次相聯(lián)系,人生有四種境界,這就是自然 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最高的,指的是人在直覺中達到的 “渾然與物同體”或“自同于大全”的精神狀態(tài)。[7](P200—216、240—243)他的《新 理學》“是‘接著’宋明以來的理學講的,而不是‘照著’宋明以來的理學講的”。而 “接著講”之區(qū)別于“照著講”就在于前者能夠用西方近代邏輯學的成就,“使那些含 混不清的概念明確起來”。[7](P200)在這個意義上,新理學沒有在內容上對“舊理學 ”做實質性的發(fā)展,他的工夫和主要貢獻是,使宋明理學在形式上學理化和系統(tǒng)化。借 用馮友蘭自己的說法,這仍然屬于“新瓶裝舊酒”。牟宗三對西方哲學有比較全面的了 解,尤其對康德哲學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他并沒有吸收多少西方哲學的內容。如鄭家棟 先生所說,康德對他影響也只是在形式上為他提供了詮釋中國哲學的框架罷了。[8](P5 10)
馮友蘭和牟宗三都有很好的西方哲學素養(yǎng)。但是,似乎可以這樣說,西方哲學的內容 對于他們多半還是異己的,他們對于中西哲學的認識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中體西用” 的模式,他們的“問題意識”主要是中國的,其精神也仍然是中國的,西方哲學只不過 是可以用來闡述中國哲學的工具而已。如前所述,在猶太哲學家那里,尤其是在當代猶 太哲學家那里,西方哲學與猶太傳統(tǒng)是糅合在一起的理性主義的闡述,西方哲學的內容 與猶太宗教的精神得到了有機的結合??梢哉f,他們做到了“即體即用”、“體用無間 ”。這是現(xiàn)代中國哲學家所欠缺的,同時也是當代中國哲學家在創(chuàng)建新哲學時應該向猶 太哲學家學習的地方。
第三,猶太哲學提醒中國哲學家關注宗教信仰因素。
如前所述,猶太哲學乃是西方理 性主義哲學和猶太教信仰的統(tǒng)一體,實質上是一種宗教性的哲學。它在揭示了西方哲學 與猶太教會通的可能性的同時,表明了宗教對于哲學發(fā)展的價值和意義。宗教和哲學不 應該是純粹的、孤立的文化現(xiàn)象,哲學家在從事哲學研究時應該關注宗教和信仰因素?!≡S多中國學者在看待西方文化時,往往只注意到了西方的科學、民主和哲學,而忽視了 宗教。馮友蘭于1934年在布拉格世界哲學大會上說:“我們把它們(中西文化)看作是人 類進步同一趨勢的不同實例,人類本性同一原理的不同表現(xiàn)。這樣,東方西方就不只是 聯(lián)結起來了,它們合一了。……希望不久以后我們可以看到,歐洲哲學觀念得到中國直 覺和體驗的補充,中國哲學觀念得到歐洲邏輯和清晰思想的澄清。”[9](P271)在他看 來,所謂東西方的聯(lián)合就是用中國的直覺和體驗補充西方哲學。他沒有宗教意識,其目 標是“以哲學代宗教”。
牟宗三雖然認識到____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對于早期儒學 的宗教性也有深刻的認識,但他強調的是“理智的直覺”對于“智性存在體”的把握, 在他自己的哲學體系中也沒有融入宗教信仰的因素。在我們看來,如果此岸的現(xiàn)象世界 之后或之外存在著一個彼岸世界,那么,如康德所解釋的,這樣彼岸世界就不僅是作為 自然界的本體——物自體,而且包括自我的本體——靈魂和整個宇宙的本體——上帝, 而后二者正是宗教所由以產生和存在的根據(jù)。如果理智的直覺可以把握自然界的本體( 牟宗三稱之為“物如”),那么,似乎信仰就應該被承認為把握靈魂和上帝的方式。牟 宗三、馮友蘭等現(xiàn)代中國哲學家認同直覺的哲學意義,而且在理性和直覺的綜合統(tǒng)一上 做了出色的工作,這對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是一大貢獻。但是,當我們知道猶太哲學是一種 融理性與信仰為一體的哲學后,是否應該在今后的哲學研究中充分考慮宗教信仰的因素 呢?回答應該是肯定的。
猶太哲學對于中國哲學的意義恐怕不止以上這三條,但我們不打算在這里列舉更多?!∽詈?,我想引用一位西方學者的這樣一段話:“假如沒有猶太人,我們用來看世界的眼 睛,聽世界的耳朵,感受世界的感覺就會不同。不僅我們借之接受世界的感覺中樞不同 ,就連我們思想世界的心靈也不相同,我們將對自己的經驗給出另外的解釋,從在我們 身上發(fā)生的事情中得出另外的結論。我們將為生活設計不同的軌跡?!盵10](P3)我想, 這段話是值得認真對待的。
【參考文獻】
[1]Julius Guttmann.Philosophy of Judaism:The History of Jewish Philosophyfrom Biblical
Times to Franz Rosenzweig[M].New York,1964.
[2]邁蒙尼德.迷途指津[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8.
[3]傅有德.試論猶太哲學及其根本特征[J].哲學研究,1999.
[4]塞爾茨(RobertM.Seltzer).猶太民族,猶太思想:猶太人的歷史經驗(JewishPeople,Jewish Thought:TheJewish experience in History)[M].倫敦與紐約:1980.
[5]大衛(wèi)·魯達夫斯基.近現(xiàn)代猶太宗教運動:解放與調整的歷史[M].濟南:山東大學 出版社,1996.
[6]傅有德.猶太名人傳:(思想家卷)[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2.
[7]馮友蘭.中國現(xiàn)代哲學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8]鄭家棟.斷裂中的傳統(tǒng):信念與理性之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9]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11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10]Thomas Cahill.The Gift of the Jews:How a Tribe of Desert Nomads Changed the Way Everyone Thinks and Feels[M].New York,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