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教育類論文 > 高等教育 >

淺析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

時間: 陳似海1 分享
  論文關鍵詞:愛國主義;高校;全球化;理性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全球化進程的推進,闡述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提出應積極面對全球化給予現(xiàn)階段愛國主義教育的沖擊。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面前,高校必須重新審視自我,充分認識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具有系統(tǒng)性、實踐性、務實性、理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勢不可擋的時代潮流。它深刻的影響著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走向。與此同時,“愛國主義教育必須突出時代特征。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是一致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1]”。作為高校思政教育重要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認清形勢,理解內涵,成為了全球化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的根本。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愛國主義教育
  (一)愛國主義的內涵
  “愛國主義”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對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內容。”[2]
  本文認為愛國主義區(qū)別于狹隘的民族主義,民族主義主要表現(xiàn)為:以維護“民族利益”為由,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之上,對其他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實行歧視、限制、掠奪的政策,維護本民族的特權,認為自己的一切都好,拒絕接受其他民族先進的東西,盲目排外。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fā)展,愛國主義不但講愛自己的國家,也積極倡導愛世界[3]。
  (二)全球化背景對愛國主義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
  1、經濟的全球化給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全球化帶來了經濟的飛速發(fā)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的主權、民族尊嚴,有利于促進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有利于預防資本主義的和平演變。
  2、全球化帶來了文明開放的意識,為愛國主義提供了新的思想素材。首先,全球化要求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合理配置,新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也必然要求在立足中國的實際情況,開拓思維,把握世界思想、政治、文明的方向。其次,中國改革開放有30周年,中國的發(fā)展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的發(fā)展,開放性成為愛國主義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再者,世界先進文明、思想的在全球化的思維模式下,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礎。
  3、全球化縮短了地域范圍,弱化了國家意識。經濟的全球化縮短時空的距離,使世界連為一體,成為了“地球村”。在國際交往中,國家的界限在某種程度上被打破,傳統(tǒng)國家主權觀念被打破,甚至在青年學生中出現(xiàn)了“在全球化時代談愛國是一種狹隘的民族意識”的觀念[4]。
  4、全球化對國家民族文化造成了沖擊。在全球化公平競爭旗號的掩護下,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往往憑借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利用各種前沿技術“潛移默化”地將其文化擴散到發(fā)展中國家的每一個角落,逐漸滲透到其他民族深層的文化心理結構中,淡化青年學生對國家的熱情,弱化國家民族意識,沖擊著各民族的文化認同,沖擊著以堅定的民族國家意識和民族文化為基礎的愛國主義教育[5]。
  5、全球化使得愛國主義情感和信念遭到了沖擊。全球化下,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逐步進行了對話、交流及合作,淡化了二者之間的對抗。資本主義的強盛,尤其是在蘇東劇變之后,使得部分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的信心開始動搖,甚至成為了資本主義的追隨者。其次,全球化帶來的重商主義、享樂主義、個人英雄主義的思想,也逐步的侵蝕著部分青年學生。他們無視祖國的歷史,妄自菲薄,希望全盤西化,完全喪失了民族尊嚴和愛國主義信念。
  (三)全球化對高校傳統(tǒng)愛國主義教育的沖擊
  1、教育的內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全球化形勢下,教育呈現(xiàn)出“開放性、理性和創(chuàng)新性[6]”的特點,使得現(xiàn)行灌輸式教育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同時,西方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卻通過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諸如電影、電視),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不斷影響。這一對立,不斷升級導致了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往往“無功而還”。
  2、教育的途徑單一,傳播渠道有限。接觸多元化思想的大學生了解社會的渠道較多,具有寬闊的視野,而現(xiàn)行愛國主義教育僅僅是依托于學校及部分的公益廣告宣傳,宣傳教育力度明顯不夠,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性和持久性不足。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麥當勞”、“肯德基”、“阿迪達斯”、“耐克”、“可口可樂”遍布全國,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
  3、教育的研究水平有提高,但與實際教育中脫節(jié)。全球化的進程,促進了教育學科理論研究水平的提高,但高校普遍存在重視專業(yè)課輕思政課的傾向?,F(xiàn)行的思政教育還沿用以前的一套,沒有轉變到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社會責任感上來,缺乏一套完整的道德理論和實踐形式,最終導致了大學生難以將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論上升為信仰。
26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