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傳說故事有哪些
我國有56個民族。那你知道民族傳說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民族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民族傳說故事:無字棋的傳說(仡佬族)
在貴州務川民間,尤其在仡佬族聚居地,至今還流傳著一些古老的無字棋。不管大人小孩只要有人想走棋,馬上就地而坐,找一根小棍,在土地上東劃西畫,并出現(xiàn)一些奇怪的棋盤,再隨地找上幾顆大小或顏色不同的石子,嘴中嘮叨著咒語或喊著單雙、手板手背就開戰(zhàn)了。圍觀助戰(zhàn)者聽見吆喝聲也圍成一團,場合顯得十分活躍。
這些古老無字的棋,如“和尚棋、狗卵蛋棋、豬蹄叉棋、六子棋、上天棋”等等,都在走法上各不相同,而且還有故事相傳。
和尚棋。傳說中說,有一個出家和尚,整天躲在山上念經(jīng),沒吃的就下山化緣。有一天,和尚下山化緣空手而歸。他灰溜溜回到山廟里,坐在地上,用木棍寫字渡日。他把自己的廟寫了“◇”形,在中間寫上個“十”字,又在廟下面寫個“田”字,又想到很多田,就把一個“田”字分成四個“田”字,并與廟相連。和尚肚子餓得咕咕直叫,無心再寫,就在每個“田”字上打個“×”,嘴中嘰咕著:看來今天得餓肚皮了,他丟下了木棍,又隨地摸著了幾顆石子在手中。和尚盤腳坐著,手中倒胖著小石子直發(fā)呆,有幾顆石子從手中掉在地上的圖中,和尚眼前一亮,來了精神。他要想辦法去智取化緣,不能白要,讓農(nóng)夫心甘情愿給他糧食。于是他把自己比著一個石子放在廟中的十字路中,把有糧食的農(nóng)夫比著幾個石子擺放在大“田”字四周,把所有的筆劃都看成路,可四通八達。和尚設想,自己走一下,農(nóng)夫走一步,不能在路上一見面就向別人化緣。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是只要在一條直路上,同時遇著兩個農(nóng)夫,自己站在中間才能化緣,而且農(nóng)夫都得給,這一著叫“挑”,農(nóng)夫不愿給,就要想法子改變路線,關鍵就看和尚自己怎樣走,才能把農(nóng)夫的子全部“挑”完。只有這樣才給齋飯。
和尚決定下山試試這個辦法。于是他來到一個院子,找了幾家農(nóng)夫化緣,人家都不給,他就在地上畫出自己發(fā)明的圖形,再找?guī)最w石子,自己取一小節(jié)木棍替代,給大家說明各自的走法,誰輸了,誰就給糧食。大家一看,這個方法可以,又好耍,于是并做起游戲來。后來民間把這種耍物叫“和尚棋”,也有人稱“五馬棋”。
比和尚棋更難走的要數(shù)“上天棋”,有些地方稱“三六九”。這種棋沒有幾番爭斗是上不了天的。傳說有三個草寇皇帝,各在東、西、南造反,爭霸天下,不斷向對方攻擊,擴張地域。不知何年何月,三位大王兵分三路對峙于一處大壩之中。地勢三面高山環(huán)抱,只有北面有一大片田原,誰要想北上擴張,必經(jīng)田原才通過。三王為減少傷亡,商議用走棋的方法,誰勝誰先走,大家都覺得這方法可行,于是命下人先在自己一方畫上一個“王”字,再寫上一個“十”字,連接三王中豎為前進路線,另寫“田”字,連著“十”字空的一頭,再劃一“豎”,接“田”字中豎,為上天獨路。頂上為“天”字,這就是“上天棋盤”。
棋盤畫定,三王各自用不同顏色或大小石子表示自己,將一子放在“王”字底劃。每人規(guī)定手握三個或多個石子,用估子方法走棋,每次出石子多少由自己暗定,但必須將石子緊藏手中,握成拳劃出,并大聲喊出自己的猜數(shù),亮掌確認,誰猜中所出石子的總和,誰為贏先走步,如遇二人同說一數(shù),不算重來,不得耍懶。如果誰先走到某岔路口,下一次某方贏了,也要走被先占的路口,先占著就必須認輸退回原“王”字底劃上依次重走。尤其有趣的是石子走到“田”字下邊緣中間時,必須先從右至上到左至下,再由中豎直上,一個大迂回,難免不碰對手,往往此時,勝與負情緒激動,性子急躁者會暴跳如雷,甚至耍賴。三位草寇用走“上天棋”爭天下,只是個傳說,最終還是靠戰(zhàn)爭解決了輸贏,但“上天棋”留了下來。
豬蹄叉棋。聽說是有二弟兄,爹媽死得早,自己又好吃懶做,就討口要飯過日子。一天,討得豬蹄叉一個,二弟兄爭了起來,平日都是哥哥讓弟弟,盡量讓弟弟多吃一點。可今天哥哥不能讓,他想多肥的豬蹄叉,好久沒進油暈了。但不能硬爭,得想個法子,哥哥在地上畫了個“豬蹄叉”樣子,先畫一個“冂”外框,又在里面打個“×”,找來四顆石子,每人二顆,顏色不同,放在“岡”的四角。對弟弟說:我們來走子,哪個把對方的子圍著走不動了就算贏,就歸豬蹄叉。結果哥哥輸了,但弟弟還是拿個叉叉給哥哥吃。從此以后,二弟兄只要討得好吃的,就用這個辦法分配食物。
狗卵蛋棋,是一種嘻罵棋,八九歲至十四五歲的放牛男娃最愛玩這種棋,誰輸了,誰就是狗卵蛋。棋盤也很簡單。二人各占一方,每人三個子,但雙方顏色或形狀不同,隨地可找。各將棋子擺放左右兩邊,下邊三個圈表示“狗卵蛋”,誰將對方的子趕到三個圈中,誰就贏了,輸者就被贏家嘻罵“狗卵蛋”,圍觀者也趁此機會,摸輸家的頭或脫褲子摸雞雞取樂。不服氣者又來走,直到在場的個個都是“狗卵蛋”為止才罷休。這種場合,往往是放牛娃回家后被爹媽一頓打。因走棋忘了管牛,牛吃了莊稼,別人上門找賠匠,活該挨打。但第二天上山放牛,放牛娃們又玩起“狗卵蛋棋”來。
六子棋棋格少,只有十五格,棋子各六顆,走法跟圍棋相似,誰圍困住對方,誰為勝。象豬蹄叉棋、狗卵蛋棋以及六子棋這種簡單原始的走法,是否就是圍棋的初始。
民族傳說故事:苗族踩花山的傳說
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三、四、五三天,是苗族的盛大節(jié)日——踩花山。這三天,苗家男女老少,都穿金戴銀,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桿山腳下,吹蘆笙,彈響篾,踢腳架,耍大刀,斗牛,斗畫眉……特別是倒爬桿更是引人注目:一個咪朵腰扎彩帶,頭箍布帕,背貼花桿,伸出兩只手,舉過頭頂,反扳住花桿,兩只腳輕輕向上一舉,就頭朝下,腳朝上,一縱一躍,向花桿頂端爬去,一個爬了另一個接上。頓時,叫好聲此起彼伏。這就是苗家特有的踩花山。
這節(jié)目是怎么來的?
傳說古時候,苗家居住在平原地方。那地方土地寬得連著天,平得象操場,年年風調雨順,家家有吃有穿。
那時,苗家有個王叫蒙子酉,他人很好,有九個兒子,八個姑娘。每天夜里,他就領著兒子姑娘吹蘆笙,打牛皮鼓,唱歌,跳舞。
有個晚上,牛皮鼓的聲音傳到皇宮,震搖了宮殿,驚動了滿朝文武。于是,皇帝派人四處查訪。
一天,皇帝知道苗家有一大塊好田地,家家有錢有糧,眼睛紅了,心生歹念,就派兵來打蒙子酉?;时康揭惶幘痛笏翐屨?,無惡不作,攪得苗家不得安寧。這下子,就把蒙子酉給惹火了,他帶領苗家,一同抵擋皇兵。但是,因為蒙子酉兵器不好,結果屢戰(zhàn)屢敗,一直被趕到深山老林里。
這深山老林,一峰比一峰大,一峰比一峰高,連綿不斷。苗家逃到這里,喊也喊不應,找也找不到。蒙子酉就砍了一個又高又直的杉樹,修枝剝皮,染成紅白兩色,解下他腰間的紅布帶,拴在花桿的一端,立在最高的山峰上,用來召見苗家兒女。苗家人看到了,就紛紛聚攏來。蒙子酉就在花桿下扎下營寨,叫九個兒子和八個姑娘各統(tǒng)領一部分苗民,分別駐守在各大山頂上。他們一邊打獵,一邊耕地織布,同時造房子,打兵器。沒有幾年,苗家又富裕起來。于是,苗家又打牛皮鼓,吹蘆笙,唱歌跳舞了。
牛皮鼓的聲音傳到皇宮里,皇帝又派來了兵將,順著鼓聲來攻打蒙子酉。蒙子酉聽到消息,就將兒子和姑娘召集起來,問:“皇兵又打來了,兵器造足沒有?”他們齊聲回答:“造足了。”蒙子酉又問:“所有關卡守嚴沒有?”除了兒子農(nóng)耍咪以外,其余的人都回答:“守嚴了。”蒙子酉見農(nóng)耍咪沒有吱聲,就生氣地問道:“你呢?”農(nóng)耍咪笑嘻嘻的回答:“我沒有堵住關卡。”蒙子酉聽了,大怒,吼道:“你不堵關卡,難道你要放皇兵進山,殺你的兄弟姐妹,來砍我的頭嗎?”農(nóng)耍咪仍舊笑嘻嘻地回答道:“阿爸,我想敞開大門,將皇兵引到花桿腳下,關起門來打?;时骱?,人又多,不這樣做打不贏他們。”蒙子酉聽了這番話,怒氣稍稍減退,問:“你打算怎么引法?”農(nóng)耍咪看了看八個妹妹,回答說:“前幾年,我們同皇兵打仗,他們回回勝利,這次他們一個會疏忽大意,我們可以選一些姑娘打扮一番,同時挑選一些武藝高的小伙子、姑娘在花桿下跳舞,引誘皇兵到花山上來,周圍埋伏下重兵,等皇兵到達半山腰,我們掛旗為號,四周的兵馬殺攏過來,花山上的精兵殺下去,里外合攻,就會把皇兵殺光……”蒙子酉聽了之后,轉怒為喜:“好好好,那么,誰來掛旗呢?”農(nóng)耍咪回答:“這一仗的關鍵在掛旗人,掛旗一定要適時,掛得快,既要有膽量,又要有氣力,還要靈活……”蒙子酉聽到這里,轉喜為憂,不等農(nóng)耍咪說完,又急著問道:“那,誰來掛旗呢?”八個兒子沖到跟前,爭著搶著要掛旗。蒙子酉反反復復看了幾個兒子,還是決定不了誰來掛旗。農(nóng)耍咪對八個弟弟說:“比賽爬桿,誰贏了誰掛旗。”蒙子酉聽了連聲叫好:“好好好,就這樣辦!”
比賽開始,苗家紛紛涌到花桿下,里三層外三層將蒙子酉九個兒子圍住。九個兒子又將花桿圍住。蒙子酉站在花桿下,拿著紅旗。霎時,整個山頭站滿了人。蒙子酉看了看九個兒子,問:“哪個先爬?”
話音沒落,小兒子芝梭朵走到花桿下,抱住花桿,象松鼠一樣沙沙爬上去,又沙沙地滑下來。眾人見了,紛紛叫好。叫好聲中,芝梭朵對父親說:“怎么樣?把紅旗交給我吧!”
蒙子酉還沒開口,他的二兒子農(nóng)排貢大聲說:“慢點,看我的。”他兩手抓桿,兩腿蹬桿,身子不貼桿,刷刷而上,又刷刷而下,眾人見了,掌聲如雷。農(nóng)排貢笑著對父親說:“阿爸,把紅旗給我吧!”
農(nóng)耍咪一躍上前,一把奪過紅旗,口咬紅旗,抓住桿子,僅憑兩只手,眨眼間爬到桿頂,又一下滑下來,上上下下,往返數(shù)次,一次比一次快。眾人見了目瞪口呆,過了半晌才齊聲叫好。幾個弟弟見了,齊聲說:“阿爸,阿哥的武藝比我們高,就讓阿哥掛旗吧!”就這樣,選舉結束了。
接著,按照農(nóng)耍咪的建議,挑選了一部分能歌善舞的漂亮姑娘和一部分精壯的小伙子,留在花桿下引誘皇兵,其余的人都到山腳下埋伏起來。
山頭上的人吹吹打打,非常熱鬧。山腳四周,苗家人準備好了兵器,等著皇兵到來。
不一會兒,皇兵大搖大擺進入包圍圈。農(nóng)耍咪站在花桿下,看見皇兵離自己不遠了,就叫大家停止歌舞,朝山下殺去,他立刻轉身,使出最大本領,向桿頂爬去。
皇兵知道了農(nóng)耍咪的用意,就一面抵擋沖下來的苗兵,一面向農(nóng)耍咪射箭。為了躲避弓箭,農(nóng)耍咪繞著桿子盤旋而上,一枝枝箭射空了。爬到一半的時候,幾支箭射到了農(nóng)耍咪的背上。他“唉呦”叫了一聲,口中的紅旗掉到了地上。他馬上滑下桿子,撿起旗子咬住,又向桿頂盤旋而去。剛爬到桿頂,幾支箭射到了他的頭,他大叫一聲,紅旗又落了下來。這時,皇兵吼著叫著,已經(jīng)快到花桿底下了。農(nóng)耍咪見了,拔出大刀,奮力殺皇兵,皇兵終于暫時被打退了。乘此機會,農(nóng)耍咪略微思索了一下,就撿起紅旗,別在腰間,沖到花桿下面,背貼花桿,雙手抓住桿子,雙腳向上一抬,頭朝下,腳朝上,一縱一躍,向桿頂爬去?;时娏?,又射起箭來,一枝枝箭,插在花桿上,插在農(nóng)耍咪腿上,背上,鮮血順著桿子淌下來,他呻吟著,罵著,使出全身力氣,爬到桿頂,掛起了紅旗。
四周埋伏的苗兵見了,紛紛沖出來,奮力砍殺皇兵,蒙子酉沖在最前面,殺得皇兵鬼哭狼嚎,四散奔逃。農(nóng)耍咪看了,開心得笑了,但他也因為受傷太重,閉上了眼睛。這一仗,蒙子酉贏了,但是他的九個兒子和八個女兒卻在拼殺中死了。蒙子酉和苗家把他們抬到花桿腳下,守著哭著,直到第二年的農(nóng)歷正月初三、四、五,才煮酒殺牛祭奠,安葬在花桿腳下。從此以后,苗家就在每年農(nóng)歷十六立桿,第二年的農(nóng)歷正月初三、四、五舉行祭奠儀式,同時習練九個兒子的倒爬桿、舞大刀、桿子、木棍等武藝,激勵苗家反抗壓迫。
民族傳說故事:布依族“六月六”的傳說
布依族自古以來多居位于江河、溪流沿岸的平壩上,以種植水稻為業(yè),素有“布依水鄉(xiāng)”和“水稻民族”之稱,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布依族人民的經(jīng)濟生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六月六”布依語谷稱“庚香陸”、“敬盤古”。相傳在遠古時代,布依族祖先“盤古”發(fā)明了水稻種植技術,但是,他清苦貧寒,孑然一身,后來認識了海龍王的女兒并結為夫妻,一年后生一個兒子,名字叫新橫,新橫長大后因冒犯了母親,使母親不愉快而返回龍宮。其父“盤古”續(xù)弦。一年后的六月初六“盤古”命終謝世,新橫繼承父業(yè),不斷改進生產(chǎn)技術,年年獲得豐收,盡管這樣,其后母仍然對他橫加虐待,新橫不服,便托夢給已故父親并告到天庭,要毀掉水稻,絕其工技,以斷后母生路。新橫的后母只好認錯,表示每年的六月初六率子孫殺雞、包粽粑、染五色糯米飯,敬祭盤古。得到新橫諒解,才使水稻種植技術延續(xù)至今。布依后人為紀念盤古之恩,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六盤古謝世日,以各種形式祭奠盤古,天長日久,便形成了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
“六月六”又稱“敬秧苗”、“敬青苗”、“敬谷神”。相傳谷神是由自己的老祖先演變而來,因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guī)律,老人一代接著一代的死去,而布依族供奉祖先的杯盞是一成不變的,“千人共杯,萬人共盞”,老祖先在家神中一代一代被取代,已無享受供品地位,只好讓到田邊地角給子孫守護田業(yè),成了莊稼的守護神、豐收神,即“谷神”。還有傳說殺雞祭田,用雞血淋紙馬插于稻田出入水處或田中央,意為雄雞吃盡蝗蟲,糧食豐收,馬馱不盡。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每年的農(nóng)歷六月初六這一天,布依人都要在本村集會,舉行對歌比賽,同時還舉行其他一些樣式的民俗活動,也是人們交朋結友,更是青年男女浪哨的好機會。貞豐縣于1978年在巖魚舉辦全縣性的布依族歌節(jié)之后,每年參加歌節(jié)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規(guī)模越來越大,質量越辦越高。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貞豐“六月六”布依族歌節(jié)移至省級風景名勝區(qū)三岔河,活動內容也由單一的布依山歌、古歌比賽發(fā)展為布依歌舞、器樂演奏、少數(shù)民族服飾、布依婚俗、地方土特產(chǎn)品集中展示(展銷)等的民族節(jié)日,也是“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的隆重節(jié)日。2003年以來,歌節(jié)改為布依族風情節(jié),僅2007年“六月六”布依族風情節(jié)舉行的招商引資簽字儀式上,共簽約項目29個,簽約資金達23億元。“六月六”布依族風情節(jié)促進了地方三個文明的建設和經(jīng)濟的繁榮,此風情節(jié)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猜你感興趣:
3.民族民間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