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啦——歷史網(wǎng)>歷史百科>百家姓>

晉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時間: 衛(wèi)文34 分享

  晉氏或是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五十八位門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晉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歡!

  晉姓姓氏源流

  晉(Jìn 晉)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后代,以國名為氏。據(jù)《元和姓纂》載,上古周武王將兒子叔虞,分封為唐地的首領(lǐng),故稱為唐叔虞。至其子燮父,因唐地有條河流叫晉水,所以叔虞的兒子就將地名改為晉,并建立了晉國。晉國就在現(xiàn)今山西省太原一帶。到了春秋時代,傳二十代,韓、趙、魏三家分晉。原晉國王公之族被廢為庶人,子孫遂以原國名為姓,是為晉姓。

  得姓始祖:唐叔虞。根據(jù)《文韻》記載,晉國本是唐叔虞的后代,后代以晉為氏,稱為晉氏。根據(jù)《元和姓纂》上記載,周武王第十三個兒子叔虞受周成王封于唐,稱為唐叔虞,他的兒子燮父繼位之后,把國都遷到太原南面的晉水之濱,改國號為晉,傳到二十代,子孫就以國為姓。古代晉國,西周時的位置在今山西省翼城西鄉(xiāng)寧聞喜東北,翼城東南。春秋時晉文公當(dāng)政之后,改革內(nèi)政,擴充軍隊,先后消滅了楚、秦等國,繼齊桓公之后成為中原霸主。后來晉國政權(quán)逐漸旁落,戰(zhàn)國初年,趙、魏、韓三家分晉,晉靜公被趕到屯留(今山西省屯留縣)居住,他的子孫就是以晉為姓。故晉氏后人奉唐叔虞為晉姓的得姓始祖。

  晉姓遷徙分布

  晉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晉姓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位于今山西省翼城的唐與朝廷對抗,被周成王派軍伐滅,成王封其弟弟叔虞于此地,負(fù)責(zé)管理遺民事務(wù),叔虞之子燮父即位后,把國都遷到太原南面的晉水之濱,改國號為晉,其子孫中就有以國名為姓的。晉國的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晉國也強盛一時。春秋末年,晉國被趙、魏、韓三家瓜分,晉國國君被趕至屯留(今山西省屯留縣),其子孫居住于此,所以后來在此地,也就出現(xiàn)了晉氏。據(jù)《姓纂》載,周叔虞封于唐,傳至子燮父,徙居晉,稱晉侯,其子孫以國名為姓,稱晉氏。山西省晉姓按姓氏人口統(tǒng)計,晉姓居全省第118位。據(jù)《姓氏考略》載,晉姓望族出于平陽(三國魏置郡,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虢郡(漢置弘農(nóng)郡。隋廢郡為弘農(nóng)縣,屬陜州。隋末復(fù)置郡。義寧元年,改為鳳林郡,仍于盧氏置虢郡。武德元年,改為虢州,改鳳林為鼎州。貞觀八年,廢鼎州,移虢州于今治,屬河南道。開元初,以巡按所便,屬河?xùn)|道。天寶元年,改為弘農(nóng)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虢州,以弘農(nóng)為緊縣,盧氏、朱陽、玉城為望縣。天寶領(lǐng)縣六,戶二萬八千二百四十九,口八萬八千四十五。西至京師四百三十里,東至東都五百五十三里)。

  晉姓歷史名人

  晉 騭:宋朝的州官,他到房州做州官時,遇上兵亂,百姓鬧饑荒,他令軍隊墾荒種田,至秋大熟豐收后,倉廩富足,遂將糧食分給百姓,免其徭役。他還修建學(xué)校,讓平民百姓的小孩也有書讀。而且還召集鐵、木匠,為百姓改良和修理農(nóng)具。

  晉 爵:明朝文官,又能帶兵,文武雙全,性格剛正,后來討厭官場,就回鄉(xiāng)去了。

  晉文公:名重耳(公元前697-公元前628),春秋時晉國國君,名重耳。獻(xiàn)公次子。驪姬之亂,重耳出奔,在外十九年,歷經(jīng)狄、衛(wèi)、齊、曹、宋、鄭、楚、秦諸國?;莨?,懷公繼立,不得人心。遂借秦穆公力歸晉,得即君位。任用狐偃、趙衰等人,整頓內(nèi)政,增強軍力,使國力復(fù)強。平周王室王子帶亂,迎周襄王復(fù)位,以尊王為號召,樹立威信。城濮之戰(zhàn)大敗楚、陳、蔡三國軍,會諸侯于踐土,遂成霸主。在位九年。

  晉姓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xùn)|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并,設(shè)置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qū),境內(nèi)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nèi)屬之。東晉時先后屬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nèi)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圣地”,為中國儒學(xué)發(fā)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shè)置“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shè)市,稱鄒城市。晉氏望出山西臨汾之平陽郡。

  虢 郡:亦稱虢國、虢州。原為周姬姓國,春秋時期有三:東虢國在今河南省滎陽東北,后為鄭國所滅;西虢或在今陜西寶雞一帶,為秦國所滅;北虢國在今三門峽和山西平陸等地一帶,為晉國所并,然后置弘農(nóng)郡。隋朝時期廢郡為弘農(nóng)縣,屬陜州;隋朝末期義寧元年丁丑(丁丑,公元617年)又并入鳳林郡,仍于盧氏,后置虢郡;隋大業(yè)十四年(戊寅,公元618年)復(fù)置為弘農(nóng)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戊寅,公元618年),再改為虢州,改鳳林為鼎州;唐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鼎州,移虢州于河南道;唐開元初年(癸丑,公元713年),以巡按所便,屬河?xùn)|道;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再改為弘農(nóng)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又復(fù)為虢州,以弘農(nóng)為緊縣,盧氏、朱陽、玉城為望縣。唐朝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虢州領(lǐng)六縣。唐朝末期移到今河南省靈寶縣一帶。元朝時期并入陜州,虢郡不再。

  堂號

  平陽堂:以望立堂。

  虢國堂:以望立堂,亦稱虢州堂、虢郡堂、弘農(nóng)堂、靈寶堂。

  廉潔堂:資料有待補充。

  貞孝堂:資料有待補充。


晉姓相關(guān)文章:

1.初一歷史上冊期末模擬試題1

2.七年級歷史期末考試試卷

3.姓氏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閱讀題答案

4.肖姓男孩取名的原則有哪些

5.晉朝皇帝司馬睿的身世之謎

晉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晉氏或是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五十八位門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晉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歡! 晉姓姓氏源流 晉(Jn 晉)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為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公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公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公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人口約十八萬四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11%左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公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希

  • 桓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桓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桓姓位列宋版《百家姓》第407席,目前在大陸和臺灣沒有進(jìn)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其郡望在譙國郡,堂號為龍亢堂、匡晉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桓姓姓

  • 益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益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益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零六位門閥。下面是

  • 蓋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蓋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蓋姓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六位,人口約二十四萬六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15%左右。蓋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

5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