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啦——歷史網(wǎng)>歷史百科>百家姓>

連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時間: 衛(wèi)文34 分享

  連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93位。根據(jù)臺灣在2007年的統(tǒng)計,連姓排名為第73位,是少數(shù)沒有出現(xiàn)在中國百家姓中的臺灣首一百個姓氏。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連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歡!

  連姓姓氏源流

  起源一

  出自高辛氏,遠古顓頊之后,以祖字為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于是形成連姓。

  起源二

  出自羋姓,以官名為氏。春秋時期,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后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起源三

  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后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后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據(jù)宋朝江蘇巡撫宋章定所撰《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記載:“連氏,<左傳>曰:齊大夫連稱之后。”

  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連帥,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連帥,是西周初期周公旦在鎮(zhèn)壓了紂子武庚祿父叛亂之后,為了控制遠在各地的諸侯國,便將每十個邊遠諸侯國編為一個連,由周王室派遣或指定某諸侯國之君為首領(lǐng),稱連帥。

  起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連長,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連長,是西周時期設(shè)置的小行政區(qū)域軍事行政長官。

  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連率,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連率,是漢朝時期對“太守”的別稱。

  起源七

  源于南匈奴,出自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勃勃稱大夏天王,自稱云赫連天,他建立了夏國,王族以赫連為氏。史稱“胡夏“。

  起源八

  源于鮮卑族,出自東晉十六國時期北匈奴吐谷渾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后漢書}中記載,連休:鮮卑族,后代居于山西上黨南豐溝一帶。

  起源九

  源于赫哲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吉林通志》記載:

  赫哲族穆里雅連氏,出自古老的費雅喀奇勒爾族,世居黑龍江下游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uliyalian Hala。

  清朝晚期以后,赫哲族、滿族穆里雅連氏多冠漢姓為連氏、穆氏、李氏等。

  總結(jié):

  以上連氏源流皆是傳說,概不足信,也無有力證據(jù),有歷史記載的只有{左傳}記載的春秋時期的連稱,此乃正史記載,因此中華連氏宗親會連氏源流研究會一致決定:齊國大夫連稱公為連氏唯一始祖,其他概不研究承認。

  連姓遷徙分布

  連姓在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臺灣位列百家姓第七十三位。連姓的歷史十分古老,先秦時期名登《左傳》的連稱,即為最顯著的例子。連稱,是當時齊國的大夫,曾經(jīng)風(fēng)云一時。他的事跡,《左傳》是這樣記述的:“襄公使稱與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王,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請代弗許,遂作亂,弒襄公。”這位連稱,據(jù)說便是后世連姓的始祖。唐代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便采認這個說法:“左傳齊大夫連稱之后。”根據(jù)這派考證,則連姓家族是發(fā)祥于如今的山東省境內(nèi),推算起來已經(jīng)有了2700多年的歷史。

  連姓郡望堂號

  郡望

  上黨郡:上黨郡:“上黨”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與天為黨也”,故名。上黨地名最早見于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后趙魏韓三家分晉,都占據(jù)了上黨地區(qū)的一部分,戰(zhàn)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的郡置如今已經(jīng)難以考證。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分地為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這個郡級行政區(qū)劃轄治范圍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長治市為中心的山西省東南部地區(qū)。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guān)(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guān)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除后周政權(quán)短暫改名為潞州外,上黨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guān)。隋朝建立后,廢并原壺關(guān)縣,建上黨縣,并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市區(qū)),轄縣十個。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為潞州,從此上黨郡之名不復(fù)存在,但之后歷朝歷代仍保留上黨縣,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黨縣為長治縣,從此上黨作為地名不再存在。

  東??ぃ阂喾Q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后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nèi)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fā)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于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lǐng)于此,稱炎國,后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于此,戰(zhàn)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后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qū)。②東晉時期置于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qū);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fù)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fù)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后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qū)。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后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ぃ嗡陔陨?今江蘇連云港海州鎮(zhèn)),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h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qū)。

  齊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后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隋、唐兩朝改為青州北???。

  堂號

  清凍堂:宋朝的時候,連庶、連癢兄弟兩人齊名。連庶很聰明,也很清廉,人們稱他為“連底清”。而連癢對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徹,象冰一樣透明,處理事物很嚴肅,象冰一樣叫人感到?jīng)鲲`颼的,人們稱他為“連底凍”。清凍堂也有稱為雙賢堂。

  此外,連姓的主要堂號還有:“瞻依堂”、“上黨堂”、“武功堂”等。


猜你喜歡:

1.姓付男孩取名的技巧

2.駱駝祥子700字隨筆初中

3.2017年王姓取名的方法有哪些

4.雞年寶寶姓孫怎么取名字

5.2017年女孩取名好聽大氣

連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連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93位。根據(jù)臺灣在2007年的統(tǒng)計,連姓排名為第73位,是少數(shù)沒有出現(xiàn)在中國百家姓中的臺灣首一百個姓氏。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連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歡! 連姓姓氏源流 起源一 出自高辛氏,遠古顓頊之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慕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慕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慕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二十九位門閥。下

  • 充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充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充姓起源于春秋,齊國貴族充閭的后代以祖名為氏。充閭的先人是姜太公,所以充姓也是大名鼎鼎的周朝開國功臣姜尚的后代,故充氏后人奉充閭為充姓的

  • 閻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閻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當代閻姓的人口已達490多萬,為全國第五十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5%。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閻姓人口由12萬激增到近490多萬,增長了25倍之多。下面是學(xué)

  • 瞿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瞿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瞿姓歷史至少有三千多年以上。現(xiàn)今瞿姓人口約40萬,占全國總?cè)丝诘?.003%,在中國姓氏人口數(shù)量上排名第205位。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瞿姓姓氏

5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