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陽姓起源
陽姓,以國為姓,出自姬姓,源于東周,以國名為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99位。接下來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guī)戆偌倚贞栃掌鹪?,希望大家喜歡!
陽姓起源
陽(Yā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源于東周時期周景王之子姬樊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在周景王姬貴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544~前521年在位),將自己的小兒子姬樊封在陽邑(今河南濟(jì)源),史稱其為“陽樊”。
周景王二十五年~周敬王姬丐四年間(公元前520~前516年),周景王的庶子王子朝為篡奪王位,于周王城(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發(fā)動了叛亂。在此期間,陽樊為避王室之亂而奔居燕國。燕惠公接納了陽樊,將自己的別邑唐(游獵玩耍之園區(qū),今山西冀城)賜予他,此后燕國的別唐又改稱為陽邑。后來燕惠公在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啟動了政治改革,欲重用下層有才華的官吏以取代貴族諸大夫,卻遭到了上層貴族們的強(qiáng)烈反對,燕惠公不得不逃往齊國避難。有意思的是:當(dāng)時齊國大夫高偃率齊軍接應(yīng)燕惠公,并將其保護(hù)起來后,也將其安置于陽邑(今山東臨沂沂水)。燕國諸貴族擁立了新君,即燕悼公,并對要復(fù)立燕惠公的齊、晉聯(lián)軍采分化瓦解的策略,迫使得齊國承認(rèn)了燕國擁立新君的現(xiàn)狀。從此以后,燕國一直處于停滯的狀態(tài),就此在政治上遠(yuǎn)遠(yuǎn)落后于其他各諸侯國,一直到秦始皇滅燕國。
陽樊在此期間又不得不轉(zhuǎn)遷至冀邑(今北京西南部),然后以自己原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陽氏,子孫后代皆因之,成為陽氏一大族。陽氏族人大多尊奉陽樊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鮮卑族,出自代北鮮卑莫胡盧氏部落,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莫胡盧氏,代人,(魏)孝文改為陽氏。”代北(今河西走廊及以北一帶)鮮卑族人入主中原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順利平定地方叛亂后,把徹底的漢化政策當(dāng)成一生最重要的事業(yè),誰敢阻攔,就會遭到最無情的懲罰。他的親生兒子、十五歲的太子拓拔·恂就是因違抗父親的漢化政策而送了命。
在元宏推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莫胡盧氏改為漢姓陽氏,后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太傅陽處父,屬于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太傅叫處父,以擅長使用“虛餌之計”聞名天下,并導(dǎo)演了晉國“三易中軍”的歷史事件。因他被封于陽邑(今山西太谷東陽城),因此稱陽處父,時人尊稱其為“陽子”。晉襄公姬歡(姬環(huán))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627~前621年在位),一大批晉文公姬重耳時期(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的老臣相繼去世,大夫趙盾和狐射姑等都升遷高層,但相互之間為權(quán)利時有爭執(zhí)。
在陽處父的后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陽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子瑕,屬于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楚穆王熊商臣(公元前625~前614年在位)有個兒子名叫揚,公子揚的孫子叫公子瑕。在楚平王羋居(熊棄疾)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公子瑕出任令尹,被封于襄水之陽(今湖北襄陽),號稱陽匄。周敬王姬丐元年(楚平王十年,吳王僚即姬諸樊八年,公元前519年),吳國與楚國爭奪江南霸主地位,出兵伐楚,當(dāng)時吳軍以公子光為元帥。楚平王排令尹子瑕偕司馬蒍越迎戰(zhàn),可惜子瑕抱病出征,病逝于途中,楚軍士氣因此低落,行軍至雞父(今河南固始東南部)與吳軍遭遇,楚軍尚未列陣即自行潰退,結(jié)果楚國大敗,損兵折將,失地丟人。
在令尹子瑕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襄陽氏,后多省文簡改為單姓陽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于復(fù)姓,出自古代以陽為字的復(fù)姓,屬于復(fù)姓省文簡化為氏。在中國歷史上,有帶“陽”字的復(fù)姓四十余個,即:歐陽氏、高陽氏、靑陽氏、孫陽氏、子陽氏、周陽氏、涇陽氏、逼陽氏、梗陽氏、戲陽氏、鮭陽氏、葉陽氏、陵陽氏、鮮陽氏、櫟陽氏、濮陽氏、太陽氏、兩陽氏、老陽氏、安陽氏、成陽氏、南陽氏、咸陽氏、朱陽氏、索陽氏、螺陽氏、東陽氏、灌陽氏、襄陽氏、丹陽氏、風(fēng)陽氏、平陽氏、鳳陽氏、邵陽氏、溧陽氏、吉陽氏、陽高氏、陽信氏、昆陽氏、演陽氏等,大多是以地名形成的復(fù)姓。
到了秦、漢朝時期以后,這些復(fù)姓族人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多有稱陽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陽氏姓源繁復(fù),不可一論。
源流六
源于契丹族,出自宋朝時期西遼政權(quán)納喇氏部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納喇氏,源為契丹族,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jī)的八代孫耶律·大石之部眾,史稱黑契丹、哈剌契丹,世居西遼(今新疆額爾齊斯河、也迷里河即今新疆額敏河地區(qū),東起土兀刺河即今土拉河、西至也迷里河即今葉密里河流域廣大地區(qū)),后被蒙古別速惕氏部落首領(lǐng)、成吉思汗屬下大將別速惕·哲別擊敗吞并,逐漸成為蒙古別速惕氏部族民,漢義“太陽”。
元末明初,蒙古族納喇氏族人中有取姓氏漢義改漢姓為陽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在明、清朝時期,滿族中有引稱納喇氏者,滿語為Nara Hala,后多冠漢姓多為那氏、納氏、何氏等,亦有稱陽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宋朝時期蒙古乃蠻部太陽汗之后,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蒙古乃蠻部,是公元十二~十三世紀(jì)蒙古高原西部操突厥語的一個游牧民族部落,漢譯又稱乃馬部、乃滿部、廼蠻部、奈曼部、奈蠻部、耐滿部,相傳其最早住在吉利吉思地區(qū),其族源可能同唐朝時期南下的黠戛斯人有關(guān)。
在乃蠻部太陽汗之子別帖乞·屈出律的后裔子孫和族人中,多有以先祖汗稱“太陽汗”為漢化姓氏者,稱陽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于改姓,出自南宋時期開國男楊大巽,屬于避難改姓為氏。楊大巽,南宋末期著名將領(lǐng),以功封醴陵縣開國男(南宋王朝官爵,相當(dāng)于縣侯,五爵中的末位),逝世后葬于城北姜橋。楊大巽的次子楊霖,在元朝初期避難遠(yuǎn)遁,改姓陽氏,稱陽霖。
至元朝時期政局平穩(wěn)了,陽霖復(fù)遷回瓜畬(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瓜畬鄉(xiāng)地區(qū))。下傳十二世至陽明季,族分今湖南醴陵鯉浦、湖南攸縣東沖、江西安福瓜畬三大衍派,皆不復(fù)楊氏而沿稱陽氏,世代相傳至今,成為今天著名的瓜畬陽氏大族。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回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陽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陽氏,世代相傳至今。[2]
源流十
源于姬姓,出自源于西周時期的古陽國,屬于以國名為氏。據(jù)史籍《姓考》記載,周王朝初期,有一個附庸的小方國,稱陽國,故址位于古青州南部(今山東臨沂沂水)。由于陽國緊鄰強(qiáng)大的春秋霸主齊國,在周惠王十五年(齊桓公姜小白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齊桓公出兵擊破陽國,并將自己齊國之人遷入其都,陽國就此滅亡。
陽國亡國之后,原陽國王族子孫以及一些國民遂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陽氏,世代相傳至今,為陽氏之始。
源流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魯國大夫季孫陽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陽虎,即陽貨,姬姓季孫氏,是魯國執(zhí)政上卿季平子(季孫意如)的家臣,著名的魯國大夫。魯國季氏家族曾幾代掌握魯國朝政,而陽貨又掌握著季氏的家政,即季氏家族的大管家。在執(zhí)政上卿季平子逝世后,陽虎專權(quán),自己執(zhí)掌魯國政事,是當(dāng)時炙手可熱的政治人物,后挑起了著名的“陽貨之亂”。“陽貨之亂”的社會背景,就是齊國勢力的介入。陽虎與公山弗擾曾在周敬王姬丐十五年(魯定公姬宋五年,公元前505年)共謀囚禁了執(zhí)政上卿季桓子(季孫期),關(guān)押在蒲圃(今山東曲阜南門外泰安一帶),為此曾求見孔子征求意見,孔子拒絕與之相見。季桓子被迫與陽貨訂盟后方獲釋。
到了周敬王姬丐十八年(魯定公姬宋八年,公元前502年),陽虎勾結(jié)“三桓”的一些子弟和家臣,謀刺季桓子于蒲圃,計劃以季桓子之弟季寤取代季桓子,以叔孫武叔的庶兄叔孫輒代替叔孫武叔,自己則代替孟懿子。魯國其他三家貴族即“三桓”聯(lián)合起來攻擊陽虎,陽虎的軍隊被叔孫武叔和孟懿子聯(lián)手打敗,只好退守自己的邑地陽關(guān)(今山東寧陽)。相持到周敬王姬丐十九年(魯定公姬宋九年,齊景公姜杵臼四十七年,公元前501年),陽貨看看自己勢孤,遂奔逃齊國,不料齊景公見其無用了,根本就不收留他,無奈之下,陽虎又奔往晉國,投靠了晉國的趙簡子(趙鞅)。據(jù)史籍《春秋左氏傳·定公五年》中記載:“魯陽貨執(zhí)季桓子。陽貨欲見孔子。”在《左傳·定公八年》中又記載:“魯三家攻陽貨,陽貨奔陽關(guān)。是年,公山弗擾召孔子。”
在季孫陽虎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陽虎氏、陽貨氏,后又省文簡改為單姓陽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二
延安時期,Sid Engst來中國后不久,進(jìn)步新聞記者羊棗死于國民黨的監(jiān)獄中,共產(chǎn)黨把與羊棗同音的名字“陽早”給了Engst,希望他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忠誠的朋友和同志。
陽姓始祖
陽樊(姬樊)、季孫陽虎(陽貨)、陽處父、令尹子瑕(公子瑕、羋瑕)、耶律·大石、別帖乞·屈出律、楊大巽(陽大巽)。陽姓出自姬姓,在公元前544年后的周景王時,景王姬貴將自己的小兒子樊封在陽邑(今河南省濟(jì)源東南),世稱陽樊。周景王少子的后裔因為躲避內(nèi)亂來到燕國,并以原來封邑名中的陽字作為家族姓氏,遂成陽姓。陽氏后人多奉陽樊為陽姓的得姓始祖。
歐陽氏的分支
大量陽氏族譜顯示多數(shù)陽氏源于歐陽氏。
陽姓遷徙
陽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中國大陸名列姓氏排行榜的第一百六十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百九十五位,人口約六十萬三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037%左右,望族出沂水郡、隴西郡。陽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大約2500多年的前,周景王年間,陽國被鄰國齊國吞并故國。陽國原是周朝的一個小諸侯國,所在地在今天的山東省沂水縣的南方。陽國滅亡后,陽國的子孫,為了懷念故國,就以故國為姓而姓了陽。另外,關(guān)于陽氏的源流,《姓考》一書曾經(jīng)指出,陽是古國的名稱,周惠王時,齊國人過侵略遷入陽國,陽國亡,子孫就以國為姓。而《通志·氏族略》上則說,陽國與齊國鄰近,閔二年,齊人入侵,陽國子孫就以國為氏。此外,《廣韻》上說,周景王封小兒子陽樊于陽,他的后裔為了避周時之亂,遷到燕國,以故國命姓氏,望族出于玉田。也就是說,陽氏子孫的發(fā)祥之地就在山東省沂水縣的南部。
猜你喜歡:
3.百家姓排名大全帶拼音 百家姓排名帶拼音 新百家姓大全帶拼音2017
4.哪些姓氏五行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