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口才(2)
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口才
●我家小杰倒是能管住自己——批評的話表揚著說小杰最近迷上了游戲機,媽媽一催他,他就以“還差一點就過關(guān)”為由再磨蹭半個小時,媽媽為此訓他不少,可是下一次他仍舊不改。媽媽決定改變策略。
周末,鄰居家的太太帶著兒子來訪。小杰問媽媽:“我們能不能打一會兒游戲?”
“可以。”“不要。”兩位媽媽幾乎同時作答。
“你怎么讓孩子打游戲呀?我家兒子上了癮,連學習都顧不上,氣得我把電腦都搬進我屋里了。”鄰居家的太太滿臉疑惑地說。
小杰媽媽則笑著說:“我家小杰倒是能管住自己,說一小時就一小時。”
一小時后,媽媽提醒小杰時間到了,小杰痛痛快快地退出了游戲。送走客人,媽媽立即表揚小杰:“你今天真守信用。如果你每次都是這樣打游戲,媽媽就不會埋怨你了。”
果然,以后小杰每次打游戲,都自覺地上好鬧鐘。鬧鐘一響,就及時地退出。
“人無完人。”哪個孩子身上都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對孩子身上的毛病,做父母的當然應當及時糾正,但須注意說話的方式。如果一味地批評,特別是有外人在場的情況下,就會大大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觸。但如果能給批評穿上表揚的外衣,從正面引導孩子修正自己的不足,就能收到既幫助孩子改正錯誤又保護孩子自尊心的理想效果。
上例中,在小杰提出玩游戲的請求下,媽媽沒有當著鄰居母子予以批評,而是滿口答應,并說他“能管得住自己”,表揚中蘊含尊重和信任,使小杰高興地自覺配合;“你今天真守信用……”一句,則是在表揚的同時提出希望和建議,忠言順耳,最終幫孩子改掉了迷戀游戲的壞毛病。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教育的話形象著說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是個十分貪玩的孩子,他的母親常常為此憂心忡忡,可母親的再三告誡對他來講如同耳旁風。
直到16歲那年秋天的一個下午,愛因斯坦的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并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昨天,”他父親說,“我和咱們的鄰居杰克大叔去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只有踩著里面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們抓住扶手,一階一階地終于爬上去了。下來時,你杰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面,我還是跟在他的后面。后來,鉆出煙囪,我發(fā)現(xiàn)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臉上全部被煙囪里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
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xù)微笑著說:“我看見你杰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臟得像個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見我鉆出煙囪時干干凈凈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jié)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為你杰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笑完了,父親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愛因斯坦聽了,頓時滿臉愧色。從此,愛因斯坦主動疏遠了那群頑皮的孩子,時時用自己作鏡子來審視自己,終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輝。
古語說:“養(yǎng)不教,父之過。”孩子能否健康成長與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guān)。教育當然免不了要講道理,但如何講卻大有學問。如果道理講得過于空洞、抽象,孩子就會覺得晦澀、枯燥而不愿接受;但如果能從孩子的心理和生活實際出發(fā),運用比喻、類比、故事等方式,就會使道理變得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從而使孩子易于接受、樂于聽從。
上例中愛因斯坦的父親可謂深諳此道。面對兒子又去瘋玩的情形,他沒有大加指責,也沒有空洞地說教,而是用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個有趣的故事進行類比,揭示了“自己的路要靠自己走,自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深刻道理,使愛因斯坦在大笑之余幡然醒悟,從而自覺地改掉了整天與頑劣孩子攪和在一起的缺點,逐漸步入了人生正軌。
缺少溝通的生活是枯萎的生活。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是情感的需要,也是成長的需要。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談話中不知不覺獲得的。”
因此,為人父母者不妨向上述三位家長借鑒一下,在與孩子的溝通上動點心思、講點藝術(shù),切忌總是通過“眼(瞪眼)、口(責罵)、手(開打)”三位一體來完成對孩子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