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生活課堂>節(jié)日知識>24節(jié)氣>立冬>

立冬時節(jié)人們吃什么傳統食物的

時間: 芷若1077 分享

  立冬節(jié)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節(jié)氣的第19個節(jié)氣。你知道立冬時節(jié)人們吃的傳統食物嗎?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你立冬時節(jié)人們吃的傳統食物,一起看看吧!

  立冬時節(jié)人們吃的傳統食物

  一、蘿卜老鴨煲

  蘿卜老鴨煲是非常正統的冬季滋補湯,一般說來,蘿卜在冬季的養(yǎng)生功效不亞于人參,老鴨和蘿卜的搭配能將二者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此外,這款湯味道醇厚,香濃,適合一家人食用,就連挑食的孩子也會愛上它。這款湯也可以做成酸蘿卜老鴨煲,會更加開胃。

  二、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么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F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三、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建議不要吃狗肉~狗狗是人類最好的伙伴)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F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立冬吃餃子的故事

  據說,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后,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yī)圣張仲景首先發(fā)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

  相傳東漢末年,“醫(yī)圣”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后辭官回鄉(xiāng)。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只耳朵紛紛被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在當地搭了一個醫(y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后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xiāng)里人與后人就模仿制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面餃”。

  由此,這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一來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名醫(yī),再來,咱不是還有句老話,叫做“吃啥補啥”嗎,立冬意味著冬天的到來,冬天到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里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

  立冬吃的水果

  石榴

  石榴富含銅,對于血液、中樞神經和免疫系統,頭發(fā)、皮膚和骨骼組織以及腦子和肝、心等內臟的發(fā)育和功能有重要影響。富含碳水化合物,儲存提供熱能,維持大腦功能必須的能源,調節(jié)脂肪代謝,提供膳食纖維,節(jié)約蛋白質,解毒,增強腸道功能。適宜出現頭暈、乏力、易倦、耳鳴、眼花,皮膚黏膜及指甲等顏色蒼白,體力活動后感覺氣促、骨質疏松、心悸癥狀的人群。

  體虛陰虛燥熱者慎食;瀉痢初起、有濕熱者也不宜吃鮮果,即使常人也不宜多食,多食傷齒,且使人厭食。石榴不可與西紅柿、螃蟹、西瓜、土豆同食。若與土豆同時服用,可用韭菜泡水喝下去解毒。

  甘蔗

  營養(yǎng)功效:甘蔗是含水分很高的水果,它的水分含量占甘蔗的84%,在干燥的冬天補充水分是必不可少的,其次甘蔗的含鐵量在眾多水果中可是名列前茅的。它擁有滋補清熱的作用,作為清涼的補劑,對于治療低血糖,大便干結,小便不利,心煩口渴,反胃嘔吐,肺燥引發(fā)的咳嗽氣喘等病癥有一定的療效。

  養(yǎng)生吃法:除了削皮直接吃外還可以切成20—30厘米的段,放入鍋里煮十來分鐘后撈起趁熱削皮吃,這樣會更甜。

猜你喜歡:

1.立冬吃什么

2.立冬吃什么水果好

3.立冬種什么菜最好

4.立冬時節(jié)穿什么衣服好

5.立冬時節(jié)飲食養(yǎng)生要注意什么

373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