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的食用方法(2)
熟地的食用方法
熟地黃九蒸九曬的原理
熟地黃號稱四大主藥之一。可見其在中藥學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其炮制過程相當繁瑣漫長,需九蒸九曬方為標準制法,才能發(fā)揮其最佳藥效?,F(xiàn)在制法變九蒸為久蒸(其實久蒸也未必辦到),九曬變?yōu)橐粫窕蚨虝窕蚝娓?。之所以產(chǎn)生這種制作方法。一方面是因為商人投機取巧,節(jié)省人力和物力(存心有天知),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不知道九蒸九曬的重要炮制學意義。
地黃柔潤多汁,其性涼而不寒,最能濡潤陰血,九蒸九曬之后,色黑如漆,味甘如飴。正符合腎的色黑,質腐,主五液,主封藏,主陰津之特質,故為入腎補腎不可替代之要藥。
陽化氣陰成型,陰靜陽動,氣為血帥,生地黃濡潤清涼功著,補養(yǎng)力遜。先人發(fā)明的九蒸九曬炮制法,通過水火共制(曝曬為火制),蒸法促其腐熟而有補陰血之功,曝曬則吸收天地陰陽之氣,使生者變熟,陰而不凝,濡而不滯,無涼遏之弊,有流動之能,正符合腎之“陰中涵陽”特征。這與補陰藥中加行氣溫化之味的配伍原則同理。
九蒸九曬,是一個經(jīng)水火鍛煉,茵蘊運化的轉化改性的過程,這不是化學反應可一蹴而就,不是分子裂解的機械思維可以理解的,是典型的中醫(yī)思維。另外九為陽數(shù)之極,九制從數(shù)理上講在于陽氣推動陰質運轉變化。這才是中醫(yī)思維。
據(jù)稱,有人按九蒸九曬標準制法制成的熟地,配制六味地黃丸,服用后自覺腰腎之間有股茵蘊溫和氣機流動,效果非同凡響。本人未曾親驗,期待中藥研究機構,能給出確實可靠的結論。
可以推斷熟地炮制不規(guī)范則滋膩呆滯,陰靜有余,陽和不足,缺乏溫和流動之性,補養(yǎng)力差。
鮮地黃的作用
1、生地黃治心病無問新久:生地黃一味,隨人所食多少,搜面作馎饦,或冷淘食,但忌用鹽,服之良久當利,即愈。(《世醫(yī)得效方》)
2、生地黃治骨槽風痛,齦腫齒疏:生地黃一斤(取汁),胡桐淚半兩(細研),白礬半兩(枯,研),麝香一分(細研)。上三味,研為極細末,與生地黃汁,相和勻,于銀器中,即以文武火慢慢熬成膏。臨時以藥于牙齦上涂之,有津即咽。每用一字,食后,夜臥。(《圣濟總錄》)
3、生地黃治小腸實熱,心中煩悶,小便出血:生地黃、白茅根各半兩,蔥白二莖。上三味,銼如麻豆大,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滓,食前分溫二服。(《圣濟總錄》地黃湯)
4、生地黃治勞熱咳嗽,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生地黃汁半斤,蜜三合,青蒿汁三合。上藥相和,不計時候,溫服一合,宜頓服之。(《普濟方》地黃湯)
5、生地黃治產(chǎn)后小便出血:生地黃、生刺薊各半斤。上搗絞汁,每服一小盞,食前飲下。(《普濟方》)
6、生地黃治產(chǎn)后腹痛,眼見黑花,或發(fā)狂如見鬼狀;或胎衣不下,失音不語,心胸脹滿,水谷不化,口干煩渴,寒熱往來,口內(nèi)生瘡,咽喉腫痛,心中忪悸,夜不得睡;產(chǎn)后中風,角弓反張,面赤,牙關緊急;或崩中如豚肝,臍腹(疒虧)痛,煩躁恍惚,四肢腫滿;及受胎不穩(wěn),唇口指甲青黑:生地黃、生姜各二斤,研,取汁留滓,蒲黃、當歸各四兩。上于銀石器內(nèi),用慢火取地黃汁炒生姜滓,以生姜汁炒地黃滓,各令干。四味同焙干為細末,醋煮面糊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用當歸酒化下。(《婦人良方》地黃丸)
7、生地黃治婦人傷血不止,兼赤白帶下:生地黃汁、益母草汁半碗。上件藥,取水半盞,同煎至七分,日三五服。(《普濟方》地黃益母草湯)
8、生地黃治跌骨碎破:用生地黃搗爛,熨熱過之,日夜數(shù)易。若血聚,以針決之。(《衛(wèi)生易簡方》)
9、生地黃治傷寒心熱,口舌生瘡:生地黃汁三合,蜜五合。上二味攪勻,慢火煎如稠餳。每服半匙,含化,徐徐咽津,不拘時。(《圣濟總錄》)
10、生地黃治傷肢折臂,斷筋損骨,但有皮相連者:用生地黃研汁,好酒和服,一月筋皮連續(xù);并杵碎,炒熱封損處。(《衛(wèi)生易簡方》)
11、生地黃治傷寒溫病應發(fā)汗而不汗之,內(nèi)蓄血者,并治鼻衄、吐血不盡,內(nèi)有瘀血,面黃,大便黑: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水煎,分三服。(《千金要方》犀角地黃湯)
12、生地黃治喉閉:用生地黃汁二升,蜜三升,合,微火煎之,取二升,稍稍含之。(《普濟力》)
猜你感興趣:
2.熟地的功效
3.藥酒服用方法
4.熟地的功效與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