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生活論文(2)
哲學與生活論文
哲學與生活論文篇二
老子哲學思想及現(xiàn)實價值
摘要 該文主要由一個流行現(xiàn)象講到老子的人生哲學思想。進而討論老子人生哲學中的積極方面,對當代人的為人處世具有的借鑒和啟迪意義。
關鍵詞 老子 不爭 知足 人生哲學
引言
作死,一個在2014年火遍了中國大陸的詞匯,甚至“no zuo no die”都已經加入了美國俚語詞典,這個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呢?我個人覺得,這個詞匯,很好的切合了當代青少年的心理想法,也道明了青少年們的一個疑問“作還是不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然后我們就時刻面臨著這么個問題:是選擇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獲,還是少一分耕耘,雖然收獲少了點,但也可以接受,因為空出來的資源我們可以投入到別的地方去,比如睡覺,玩游戲。這個問題也與老師期中討論的論題“是做一只快樂的豬,還是做一個痛苦的蘇格拉底”有些異曲同工之妙。
孩童時期的我,對于諸子百家的學說的認識了解,是基于蔡志忠的諸子百家系列漫畫,當時就被老子和莊子的道家學說的機智給打動了,少年心性,就喜歡任性,逍遙無為的人生態(tài)度讓人心馳神往。長大后,也延續(xù)了這個行為,做事就容易滿足,然后就逍遙自在去了,不愿意多花一份額外的力,來讓自己的成果變的更加完美;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來復習,滿足于看起來可以接受的分數。
看起來,這十分符合老子的“不爭”思想和“知足常樂”的人生態(tài)度,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各種各樣的學者,文人,哲學家以知足為樂,安貧樂道,知足才是幸福的本質,知足才是人生觀的頂點。而其中的最典型的就是這道家學說——這在世界上也是受萬人敬仰,為人們所周知的——滿足于把日子當日子,把自己當做終極生活的生活態(tài)度。
如此說來,我們自然是一些容易滿足的人,但是我也不得不說確確實實是每天都會有很多人不斷地咒罵或者抱怨一些事,這可能僅僅是發(fā)泄,幾句話過后也仍要繼續(xù)生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麻煩,但這又無比真切的是一種現(xiàn)實。所以在說到這里,我不禁要大膽的疑問:知足常樂真的是人們所一直追求卻無法匹及的“至高境界”嗎?我小時候對老子哲學的認識,
真的正確么?或者說,真的還適合于這個時代么?
老子《道德經》中的“不爭”哲學思想,以其難以把握又易被曲解的含義,與“無為”一樣在道家思想中居于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今天,我試圖在對老子不爭哲學思想進行反思和重新闡釋的基礎上,探求它在當代社會的積極作用和重要意義。
一、 對老子不爭哲學思想的幾點反思
老子的“不爭”含義十分廣泛。關于何為“不爭”,《道德經》第六十八章做了如下界定:“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不逞一時之勇,不被輕易老子不爭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激怒,對敵時不正面交鋒,用人時不居高臨下?!兜赖陆洝返诙略唬?ldquo;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自我顯露,不自以為是,不自吹自擂,不自高自大。此外,《道德經》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可見,不爭還包括處下守柔、不爭名奪利、不居功自是。
對于“不爭”的功用和好處,《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曰:“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一方面正因為不和人爭,所以天下無人能與其相爭;另一方面,因為不爭是人間之“道”,與世無爭,也就不會招來怨尤。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不爭呢?老子認為,首先要處下守柔。“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見小曰明,守柔曰強”。柔能克剛,弱可勝強,只有處下居后,才能后來居上。其次要知足去欲。“咎莫大于欲得,禍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虛名浮利,身外之物也。貪得無厭,求之太甚,必致引火燒身,乃至傷已傷人,實在是得不償失,不智之至。再次要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只有甘居人后,不凌駕于天下人之上,才能眾心歸服,君臨萬物。
但是我覺得,需要指出的是,老子所說的處下守柔、知足去欲并不是要人們永處人下、不求進取,不敢為天下先也不是要人們臨陣退縮、無所作為。處下守柔是為了后來居上、以柔克剛,知足去欲是要摒除非分之欲,不敢為天下先是指不要把一己凌駕于天下人之上。也就是說,老子的“不爭”并不是不為,而是功成身退,為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的“不爭”只是一種策略、一種手段,而不是終極目標和根本目的。這一思想體現(xiàn)在《道德經》許多章節(jié)中。老子其實是以“不爭”來爭,他自己其實并沒有完全擺脫功、名、權、利的束縛,對它們仍存有或多或少的欲望?!兜赖陆洝费笱笪迩в嘌?,全篇幾乎沒有對功、名、權、利的輕蔑貶損之詞。恰恰相反,老子反復強調的是,要以“不爭”來爭(功、名、權、利),就必須采取處下守柔、知足去欲和不敢為天下先三種策略,以及采取三種策略就必然能得到預期結果(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真正的“不爭”并不是做一個默默無聞、碌碌無為的無名無用之人,而是連“不爭”也不去爭它。不是心如死水,而是心靜如水;不是退避三舍,而是坦然面對;不是拒絕一切,而是包容一切。得之不喜,失之不悲;來者不求,去者不留;保持平常之心,一切順其自然。類似于隱者的“大隱隱于市”和佛家“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的境界。任他“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岸仍然是岸;任他星移斗轉,世事變幻,我仍然是我。人不為物役,不為名累,不為權囿,不為利迷,入世而不困于世,身在紅塵而不為紅塵所惑。這樣的“不爭”需要一種大智慧,更需要一種大定力。這可能與老子的本意相去甚遠。
所以,反思來說,我覺得老子的不爭哲學思想其實是要求人們在做事時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事成之后則功遂身退、為而不爭,而不是像作死一樣,事前不做,事后對于不能完全滿意的結果,用自己的“不爭”來寬慰自己。
二、 老子不爭哲學思想的當代意義
21世紀老子不爭哲學思想仍不乏其可取之處,它所包含的辯證思想和智慧謀略對現(xiàn)代社會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看待競爭,不能絕對化,要辯證地理解競爭與合作、競爭與和諧的關系,力求互利雙贏,避免兩敗俱傷。這就是說,我們要避免無謂的惡性競爭,在不斷創(chuàng)新中另辟蹊徑;而作為當代青年,要有遠大的目光和寬廣的胸懷,去“必爭必勝”之心,發(fā)揚“讓大家都贏”的雙贏精神,尋求共同利益的結合點,而不是一方利益的最大化。
老子不爭哲學思想中的知足去欲思想對當代人減輕日趨沉重的精神壓力,獲得內心世界的平衡,進而不斷豐富和提高個人的精神生活有著重要意義。
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使人的生存境遇面臨著空前挑戰(zhàn)??茖W技術突飛猛進,市場經濟席卷全球,技術工具主義和物欲化浪潮甚囂塵上,現(xiàn)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生活裹挾著人們像高速旋轉的陀螺一樣身不由己地快步向前。這一切都使當代人要承受越來越多外在的生活壓力和內在的精神壓力。與此同時,以物為主要載體的工具和技術及同樣表現(xiàn)為物的勞動產品,對于作為主體的人來說正在成為一副巨大的枷鎖,本應服務于人的物結果卻反過來左右人,與物質商品和金錢財富充盈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人的精神的空虛,人們對自身內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的關注越來越少,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狂熱程度,金錢貨幣成了衡量人的價值的主要尺度。人們在消費主義和大眾文化的刺激下,滿足于物質享受和文化快餐所帶來肉體感官快樂與低層次精神愉悅的同時,心靈卻陷入了空前的緊張、焦慮、煩躁而不能自拔。
在當下,我們有必要反思真正的幸福和自由是什么。事實上,幸福并不取決于你所擁有的物質財富的數量,自由更不是指你可以為所欲為。被外物所困、受欲望支配的人不可能體驗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受外界事物支配和自身欲望束縛越少的人享受到的幸福和自由越多。老子的“知足去欲”思想對我們正視榮辱得失、緩解精神壓力、消減物質欲望、獲得心理平衡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學會知足,我們才能常常感受到快樂;去除奢欲,我們方可時時體驗到自由。老子強調的身重于物的思想則提醒我們: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商品社會,別因為無法停歇的奔波忙碌而忘記了人生的本來目的,不要在追求物的過程中迷失自我,淪為物的奴隸,應多傾聽自己靈魂深處的呼聲,保留內心世界的那方圣土,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
三、 總結
老師們常常告訴我們,書籍常讀常新,千年前的經典,如今拿來再讀,依然能給我?guī)砣绱舜蟮氖斋@,我是否真的就該抱持著以前的態(tài)度繼續(xù)下去呢?我覺得不是。
知足常樂,把當下?lián)碛锌醋鲆磺凶匀徊粫腥魏问斋@,只有做一個不知足的進取者,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潛能、實現(xiàn)自我,超越當下,才能夠獲得持久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常樂。不爭的爭,又何嘗不是我們自己的一種庸人的哲學呢?
參考文獻
[1] 陳鼓應. 老子今注今譯[ M ]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3.
[2] 方森君.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及其對現(xiàn)代人的啟示[J].溫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13(1):87-89,96.
[3]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1 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看了“哲學與生活論文”的人還看了:
3.哲學感悟生活論文
5.哲學的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