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啦 > 在線閱讀 > 觀后感 > 末代皇帝影評3篇

末代皇帝影評3篇

時間: 樂平653 分享

末代皇帝影評3篇

  末代皇帝影評1

  其實很多年以前就受到《末代皇帝》的片段影響,但直到昨晚才真的第一次把他看完,可惜昨晚突然跳閘,然后只得今天補補情緒。

  有一種感慨,幸好是西方導(dǎo)演拍的,貝托魯奇的從自己的藝術(shù)視角用映像與解剖剖了一段歷史,幾種人性,“政治”概念在里面已經(jīng)輕到了你無法憤怒的程度,轉(zhuǎn)念一想,如果由中國導(dǎo)演在幾十年前拍,或許要顧及很多東西。

  這部電影真心的是屬于西方的,一開始還沒弄明白,后來才知道連對白都是徹徹底底的英語。幸好電影走了“兩條敘事線”,如果單從過去的溥儀和現(xiàn)在的溥儀來做線性敘事,反而會讓影片喪失了一種敘事的活力,恰恰是這跨越了時空的兩條線索,我們才更深刻的體會到情節(jié)的張力,和各自人物的飽滿性格。

  在故事的前半段,個人最欣賞的首先是宮廷里的人物服裝,這真的讓我眼前一亮,以前真的不知道奶媽的裝扮,慈禧的模樣,嬪妃的服飾,喇嘛的動作等可以這樣演繹,這是被新世紀的銀幕形象洗腦后的我所為之驚喜的,給了我一種異常興奮的真實感。

  另外紫禁城的遠景,大遠景我真的愛死了,讓幼年溥儀的性格一一映射,還有世界已經(jīng)變了,為了而宮廷里的氣氛而演繹的音樂,在緊張的國情下展現(xiàn)的“封閉的閑時感”,今天才知道那首主題樂。

  非常喜歡貝托魯奇從小物件展現(xiàn)的溥儀情緒,第一次是摔死老鼠,后來是離開紫禁城的網(wǎng)球,然后是文繡離開后的扔狗,最后是跨越時空的蛐蛐。個人非常喜歡這封閉式的行為布局,至于其他,要說的很多,就留在以后吧

  末代皇帝影評2

  配樂非常好聽,很有東方的色彩,與電影相得益彰,可惜的是女人的口紅畫的好小,應(yīng)該不是中國的傳統(tǒng),大概是導(dǎo)演曲解的或者是有意為之的吧,另外聽著英文總感覺怪怪的,個人感覺要是中文應(yīng)該會更好吧,不免感到有些遺憾呀~

  來來去去,縱觀溥儀的一生,不免感到人生如戲,他始終是歷史的玩物,命運的犧牲品:

  當他有自己的家時

  命運讓他來到了紫禁城

  當他習(xí)慣了之后

  命運又讓他離去

  當他只是個不懂事的孩子時

  命運讓他挑起了皇帝的重擔(dān)

  當他真想有所作為時

  命運告訴他只是紫禁城中的皇帝

  當他想成為救世主時

  命運讓他成為了千古罪人

  當他自暴自棄全部妥協(xié)時

  命運又讓他成為了平民

  當他迎接新思想時

  命運讓他受到舊勢力壓制

  讓他努力恢復(fù)舊統(tǒng)治時

  命運又讓他夢想破滅

  監(jiān)獄長的結(jié)局也有一種讓人窒息的感覺,當那些“紅衛(wèi)兵”高喊著“造反有理”時,他們會想些什么呢,會不會想到自己將來會是怎樣的結(jié)局。

  當蛐蛐罐從溥儀的手中傳到革命新一代的手中時,蛐蛐的顏色也由當年的綠色變成了黃色(我很奇怪蛐蛐能活這么多年……),一切貌似都結(jié)束了,然后誰又能說的清這不是另一個人被命運捉弄的開端呢?

  當那些旅游人進來時,心里真是感慨萬千,讓我想起了“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究竟什么才是永恒的?我想起了本山大叔在小品《心病》中的幾句臺詞:

  “在歲月的長河中,人,好比天上的流星,來匆匆,去匆匆。“唰~~~”說沒就沒啊!”

  “人,為什么活著呢?簡單說為了一個字,為了一個“情”。”

  “人生在世屈指算,一共三萬六千天。家有房屋千萬座,睡覺就須三尺寬。”

  “人好比盆中鮮花,生活就是一團亂麻;房子修的再好那是個臨時住所,這個小盒才是你永久的家呀。”

  也許人真就是為了“情”而活的,當一個人沒有感情的時候,也就失去了活下去的意義。

  末代皇帝影評3

  在朋友家作客,我在上網(wǎng),朋友則拿著遙控器不停地換著電視頻道。剎那間,我停止了上網(wǎng),回過頭去,叫朋友倒退二個頻道。那肯定是在放電影《末代皇帝》。因為只有這部電影的配樂,讓我能在短短一至二秒種內(nèi)聽出來。它是我個人認為的所有電影中最好的配樂。自從《末代皇帝》誕生以來。其配樂的主旋律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西方人心目中標準的中國聲音。至少在近年來的很多描寫中國的西方影視和音樂作品、乃至是電子游戲配樂。都不約而同的使用了相同感覺的音樂。而這種類似的旋律其根源來自于《末代皇帝》。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其實幾年前我已經(jīng)看過這部電影。可是當我在電視機里再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的心情仍然是很激動的。因為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不只因為那完美的配樂,還有那真實的場景,真實的人物,以及那一段讓人久久不能平靜的歷史??赡苁且驗殇邇x前半生住的北京的皇宮和東北的“皇宮”我都去看過吧,我似乎更能理解溥儀的命運是一段什么樣的命運。當溥儀站在講臺上高呼“滿洲國與日本應(yīng)該是平等的!”的時候,我被感動了。應(yīng)為我也曾經(jīng)坐在那個會議廳的椅子上面對著空空的講臺。我們似乎是一對從未相逢的老朋友,曾經(jīng)擦肩而過。而今天相遇了。

  我們總應(yīng)該對歷史抱以一些敬畏,不管那是段什么樣的歷史。很多人我們不應(yīng)該忘記。當我們津津樂道的談?wù)摯褥P冠上的珍珠鑲嵌在蔣夫人的鞋子上的時候,我們同樣應(yīng)該知道,正因為如此,溥儀才投靠了日本人。當我們談?wù)撲邇x投靠了日本人時候,我們還應(yīng)該知道,他居然有勇氣大聲告訴日本人:滿洲國與日本應(yīng)該是平等的! 他是一個人,我們不能把他縮為一個符號。他是一個有著我們一樣的情仇愛恨的普通人。他生存在一個無奈的世界。他和光緒一樣,生來就已經(jīng)注定了自己的命運,拼命想做點什么。卻發(fā)現(xiàn)什么也做不了。可憐的皇帝!

  其實我們遠沒有資格去同情晚清的皇帝。他們承受著常人受不了的壓力和苦難。清庭的腐敗其實和他們個人沒有關(guān)系,他們也是受害者。而同治中興,戊戌變法,也有他們的重要的功勞。他們并不懦弱。他們沒有放棄。他們每天零晨兩點起來批奏章。沒有一天休息。他們熱愛他的國家、他的民族??墒撬麄儫o能為力,真的無能為力。但歷史卻不能給他們一個起碼的坐位。太不公平了!

  說些題外話,為什么西方人對我們中國的歷史把握地要比中國人還要深?真的是因為有些人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嗎?不是。在歷史前面,不管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其實都是旁觀者。記得在《戊戌變法史事考》一書中,作者茅海建在前言中感嘆道,中國第一檔案管中有大量的清宮檔案,都是研究清史的好材料。館中條件優(yōu)越,查檔免費,還有空調(diào)。但是在案前埋頭苦讀的都是日本人,西方人。很少有中國人。也許這就能說明問題所在了吧。

  前幾天在新華書店,我突發(fā)奇想地翻了翻高中歷史教材。我們的歷史教材仍然是濃厚的意識形態(tài)下的那么一套不容置疑的“標準答案”——幸好沒讀過高中。

42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