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讀孟子有感優(yōu)秀范文精選
關(guān)于讀孟子有感優(yōu)秀范文精選
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每次誦讀都會使人感受頗多,受益匪淺,它可以平和我們煩躁的內(nèi)心,可以讓我以圣人的精神為指導(dǎo),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的更好!接下來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你整理了讀孟子有感范文,歡迎大家的閱讀。
讀孟子有感范文篇一
孟子經(jīng)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來表達自己地觀點和看法。而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變成了今天我們常用地成語,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再作馮婦”等等,可見孟子思想對我們地影響對我們來說不可不謂深厚。
孟子所說的“揠苗助長”演變到今天一般都說成是“拔苗助長”,但說的都是同樣一個道理,孟子認為教學(xué)和學(xué)習(xí)知識如同植物生長一樣,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必須循序漸進,而不能揠苗助長,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斷地培養(yǎng)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愿地去幫助它生長。不然就會像宋人那樣“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說,還枯死了禾苗,得不償失。要想幼苗茁壯成長,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長,必然失敗。就像人的成長與發(fā)展一樣,同樣要遵循規(guī)律,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點點變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養(yǎng)分,成長得更好,由一顆幼小的樹苗長成一株參天大樹。
孟子在告訴我們做事情要遵守規(guī)律的同時還提醒人們凡是應(yīng)順其自然,適應(yīng)事物本身的發(fā)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謂:“其進銳者其退速”,即是繼承了孔子“欲速則不達”的思想。當我們太想辦成一件事的時候,往往急于求成而顯得過于浮躁,沉不住氣,冒冒失失的前進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進和發(fā)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觀點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樣,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力越大,那它產(chǎn)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樣,如果我們在一件事情上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們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發(fā)展出乎我們的意料和想象,那我們將比用平常心對待一件事物的時候更難以接受眼前的事實。所以凡是我們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這樣,當事情成功時,我們才不致于過于高興,被成功的喜悅麻痹了清醒的頭腦;在事情失敗時,才能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不致于過于失望和難過而喪失了前進的勇氣。
孟子還曾說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命時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追求的,當兩者不可兼得的時候,孟子選擇舍生取義,雖然平凡如我們的蕓蕓眾生不用面對生命與道義這么高尚嚴肅的話題,但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難免還是會面臨兩難的選擇,那我們又應(yīng)該怎樣抉擇呢?比如說工作和休息的沖突,個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時候,何去何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選擇。但我覺得能夠把工作和生活有機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熱愛生活,也喜歡工作,把生活當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機體,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這樣,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時間,也不會產(chǎn)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時間的想法,也就不會覺得在八小時之外的工作是一種負擔(dān)。
讀孟子有感范文篇二
除了像“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外,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使后世將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圣”。孟子提倡“仁、義、禮、智”,并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guān)心和愛護的心態(tài),即“仁愛之心”。義,就是正直,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禮,就是謙讓,指禮儀、禮貌和禮節(jié)的規(guī)矩,即“禮儀之規(guī)”。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謀之力”。信,就是誠實,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他的這些思想和觀點在由他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的言論匯編《孟子》中有所體現(xiàn),尤其是在那些被譽為孟子經(jīng)典名言的語錄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示。
《孟子·公孫丑》中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關(guān)于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fā)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否則,即是你通過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據(jù)了有利形式,但最后還是會失敗。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之所以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是正義的,得到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贊成和支持。
《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圣人門下學(xué)習(xí)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yè)的征途上,我們經(jīng)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fā)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fā)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yè)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tài),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在這個社會里,有一些事情是我們想做而做不了的,有些事是我們不想做卻必須做好的,還有些事是我們喜歡做也想做好的。有些人做著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歡的事而一事無成,有些人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所以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縱觀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也就是他們懂得選擇什么放棄什么。如果沒有目標,或者做多了無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頭來只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終無所成。“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棄一些
讀孟子有感范文篇三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說“求觀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當代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曾說“三十歲后,我做人處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譽為亞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將孔子的思想發(fā)揚光大,構(gòu)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體系,提出有許多重要的思想創(chuàng)見。孟子主張“仁政、兼愛、非攻,和平,反對戰(zhàn)爭,人性向善”。 個人感覺《孟子》比《論語》更為豐厚可讀,是儒家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也是現(xiàn)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yǎng)。今天,我坐下來靜靜的攤開這本書,再次讓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這幾篇文章我反復(fù)誦讀,頗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認為:王道和仁政是立國的根本。為政者應(yīng)該施行王道,反對霸道,實行仁政,反對暴政。仁義的準則應(yīng)該是為政者處理國家政事的根本立腳點。仁義的思想應(yīng)該貫徹在國家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這句話說的是,如果在經(jīng)濟上能使大家安居樂業(yè),社會自然就安定,政權(quán)自然就鞏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樹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樹立起仁愛的觀念。在關(guān)心民眾疾苦,要為解除民眾的疾苦而盡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無幼以及人之幼”。 在這篇《梁惠王上下》中,體會到一個國家的安定繁榮和發(fā)展,需要做到優(yōu)則與民同憂,樂則與民同樂。
在《公孫丑上下》中,孟子倡導(dǎo)仁義,主張施行仁政。他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強調(diào)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氣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節(jié)操;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在我認為,孟子是懷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負的。
在《離婁上下》中,講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來,修、齊、治、平,從本質(zhì)上說,就是施行仁義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為己任的。
在《萬章上下》中,通過對歷史的闡述,宣揚“君權(quán)神授”的思想,
在《孟子·盡心上下》中“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圣人門下學(xué)習(xí)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yè)的征途上,我們經(jīng)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fā)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fā)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yè)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tài),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感觸最深的是《告子上下》這篇,在闡述行善論的學(xué)說。第一,人性本是善。孟子說:“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有無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屬性。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們都有一種內(nèi)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識。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為人們存在著內(nèi)在的鮮艷的道德意識,所以人性是善的。第三,人們的行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環(huán)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邊不善。第四,對于這種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須著意的加以培養(yǎng)。培養(yǎng)的途徑和方法,在于專心致志的存心養(yǎng)性。
《孟子》中除了闡述其修身治國的大道理,還記錄了一些發(fā)生在孟子身邊發(fā)生的一些小的故事,教育我們?nèi)绾巫鋈恕H纭稁熡阎馈分饕v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yīng)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chǎn)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xué)習(xí),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作為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對中國的影響長達幾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影響著我們的為人處世,思想道德。其思想精華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管中窺豹摘錄下自己淺短的感受和心得,孟子思想的厲害之處在于不管是闡述怎樣施行仁政治國平天下,還是做人處事,他都能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
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傊睹献印肥且槐痉浅:玫臅看握b讀都會使人感受頗多,受益匪淺,它可以平和我們煩躁的內(nèi)心,可以讓我以圣人的精神為指導(dǎo),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的更好!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