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實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事跡 > 關于202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

關于202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

時間: 夢熒0 分享

關于202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10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獲獎者都是來自各地,也從事著不同的職業(yè),但是卻感動著每一個人的心。以下是小編準備的關于202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歡迎借鑒參考。

關于202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

關于202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1)

在比賽中捧回的一個又一個獎杯,大大增加了蘇炳添的自信心,也讓他更執(zhí)著于短跑這條道路。

但是,教練說蘇炳并添沒有短跑運動員的天賦。

他個子只有172cm,短跑運動員最佳身高是180cm—195cm,當年中國另一飛人劉翔身高在189cm,短跑項目中,個子矮要失去許多先天優(yōu)勢。

再加上我國短跑事業(yè)相比其它國家而言,起步要晚一些,選擇短跑作為終身事業(yè)的運動員少之又少,國際短跑賽事上我們從來沒有進入過決賽。

年輕氣盛的蘇炳添偏偏不信這個邪,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在短跑運動上創(chuàng)造出奇跡,讓外國人看看我們的實力。

為了這個理想,蘇炳添想去專業(yè)的體校進行學習和訓練,但他去了幾家體校,都因為他個子矮、年齡大被婉拒,現(xiàn)實將他打回原型。

劉翔從七歲就開始進行專業(yè)訓練,而想入體校的蘇炳添,這時已經15歲了。

眼看蘇炳添的田徑之路就要畫上句號,這時候他人生中的伯樂出現(xiàn)了。

中山體校教練寧德寶看中蘇炳添的身體素質和爆發(fā)力,想把他收為麾下弟子。

寧教練費了好大勁才說服體校的領導,破格把蘇炳添招進來,然而,訓練剛剛開始不到半月,蘇炳添就吵著要回家。

中學時的訓練和現(xiàn)在專業(yè)體校的訓練相比,從運動量、技術上都簡單很多。

體校要求學生6點就要起床開始訓練,一上午的高強度練習,在中午短暫午休后,下午還要接著練,蘇炳添被體校辛苦的訓練嚇住了,他不想跑步了。

他叫來父母想要退學,父母也不忍他受苦,便要把他帶回家,寧教練實在舍不得這個好苗子,苦口婆心地勸說蘇炳添和他的家人。

蘇炳添的父母親雖然沒有文化,但從寧教練的態(tài)度上,他們覺得是真心為孩子好,于是媽媽許諾給蘇炳添100元零花錢,把他留在寧教練身邊。

從此,蘇炳添如開掛般,正式開啟了屬于他的“飛人時代”。

關于202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2)

“首飛”神六,度過難忘“太空生日”

經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艱苦訓練,20__年,聶海勝入選神舟五號的首飛梯隊,和楊利偉、翟志剛一起等待最后的選拔結果。雖然那一次聶海勝遺憾落選,但他打心里替楊利偉高興和自豪。聶海勝目送戰(zhàn)友飛上太空,心中充滿了對自己事業(yè)的崇敬和自豪。他說:“九天攬月,我們盼望那一天!”

“神六”任務開始后,能不能入選,成為聶海勝千百次問自己的問題,而他的答案只有一個:繼續(xù)努力,刻苦訓練,絕不放棄!后來,他成功入選“神六”乘組。

神舟六號發(fā)射當天,一場大雪突如其來。后來聶海勝回憶道,“出征那天,我們平靜得如同一次普通的‘出差’,心率保持在每分鐘70次左右?;鸺蔚囟饡r,我和俊龍的手不約而同地握在了一起?!?0__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出征

飛上太空第2天,恰逢聶海勝41歲生日。由于工作計劃安排十分緊張,前一天晚上,任務指揮部特地安排妻子、女兒和他進行天地通話,妻子送上祝福,女兒為他唱了生日歌,讓他度過了一個永生難忘的太空生日。

關于202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3)

20__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著陸在內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當航天員楊利偉身著乳白色航天服跨出返回艙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此后,聶海勝兩度飛天、景海鵬三上太空,每次凱旋后的第一句話,還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八個字,字字懇切,重逾千鈞,折射出航天員對祖國和人民的摯愛。這份摯愛源于深知:為托舉他們一飛沖天,在祖國航天的各條戰(zhàn)線上,多少人把鋪蓋搬到車間,多少人伏在桌案上入眠,多少老專家透支了健康,多少年輕人霜染兩鬢……

“祖國托舉我飛天!”景海鵬記得,為了研制我國自己的艙外航天服,女設計師張萬欣先后7次赴俄羅斯參加學習培訓,不僅刻苦鉆研技術原理,還主動參加操作訓練。由于身材瘦小,她穿上充氣加壓后的艙外服,關節(jié)活動非常吃力,每次訓練結束后都渾身濕透,累得癱倒在地,半天也站不起來……俄羅斯專家十分驚訝地問:“她不會就是你們中國選出來的女航天員吧?”科研人員把一天當作兩天用,硬是靠著這種堅韌執(zhí)著的拼勁,只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8年才能干成的事。翟志剛完成出艙活動后自豪地說:穿著自主研制的艙外航天服漫步太空,感覺真棒!

說起國家,航天員們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但提到個人,他們卻常常輕描淡寫:

20年來,在很多人看來,鄧清明是個“消失”的人,甚至不少老家的親戚都會這樣問起:“只聽說是航天員,咋不見他上天哩?”作為目前航天員大隊唯一沒有執(zhí)行過飛天任務的首批現(xiàn)役航天員,鄧清明二十年如一日訓練備戰(zhàn),3次入選任務梯隊,卻始終沒能圓自己的飛天夢——“把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都獻給了漫長的等待,你后悔嗎?”鄧清明這樣回答:“不管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戰(zhàn)友飛就是我在飛!”

“神九”出征前,北京航天城里回蕩著《祖國不會忘記》這首歌,航天員們至今都感動不已……劉洋說:“如今當大家對我說‘你沒有變’的時候,我知道我不曾忘記初心,不曾迷失自己。因為我清醒地知道托舉我們飛天的雙手,一只叫‘科技’,一只叫‘國力’?!?/p>

關于202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4)

為了對抗失重生理效應,航天員每天都需要進行體育鍛煉。

最近這段時間工作強度有所降低,三位航天員有了更多的時間開展體育運動。航天員劉伯明已經完全習慣了太空跑臺,即便是在失重環(huán)境下,他依然走得十分矯健。聶海勝也躍躍欲試,開始使用太空自行車。

“神十二”太空生活過半航天員開展各項實驗

建站為應用,中國空間站將實施49項航天醫(yī)學實驗項目,神舟十二號任務將完成14個項目,天和核心艙搭載的人系統(tǒng)研究機柜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實驗。在軌飛行已經過半,三名航天員使用該設備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

人系統(tǒng)研究機柜,是中國空間站中首次應用的、航天醫(yī)學實驗領域的主要設施。7月14日,航天員陸續(xù)對人系統(tǒng)機柜進行了解鎖、展開等實驗準備,同時對太空醫(yī)學樣本冷藏箱和離心機也都進行了解鎖和測試。

關于202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5)

北京時間20__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點火發(fā)射,并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北京時間20__年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航天員湯洪波是首次飛行。很多網友看到湯洪波坐在靠窗位置,評論說“感覺像極了第一次乘坐飛機時的自己”。

負責什么工作會靠窗坐?穿艙的過程中,他們如何分工?

首次飛行航天員為何靠窗坐?

從發(fā)射傳回的畫面中可以看到,聶海勝坐在中間位置,劉伯明和湯洪波分別坐在其右側和左側。

據(jù)航天員中心航天員系統(tǒng)副總設計師劉偉波介紹,他們的座位與各自所負責的工作有關,以在飛船的狹小空間內有效進行協(xié)同工作。作為指令長的聶海勝坐中間座椅,方便下達指令;劉伯明的任務是協(xié)助飛船的駕駛,因需要操作的便攜式指令板安裝在了右側,所以,劉伯明坐在聶海勝的右側;湯洪波的座位安排在了左側靠窗。

穿艙的過程中,航天員如何分工?

三位航天員進入核心艙后,需要跨過兩個航天器之間的4道艙門。

據(jù)介紹,在穿艙過程中,航天員需要不斷與地面進行溝通,判斷飛船的增壓情況。負責這一通信工作的就是湯洪波,因此他在返回艙內留到了最后。

聶海勝負責打開艙門,并設置狀態(tài)。劉偉波表示,這是非常重要的過程,尤其是對接鎖緊之后,打開返回艙的艙門進入軌道艙的過程。

此外,聶海勝和劉伯明要先從穿著壓力服換成日常工作服,接著把設置在前艙門的軌道艙攝像機恢復到原來的位置上。

同時,因為需要記錄首次建立對接通道的具體狀態(tài),留下數(shù)據(jù),供未來參考,所以,劉伯明在協(xié)助聶海勝的同時,還要進行攝像工作。

艙門為何需手動?不能自動嗎?

對于這個疑問,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lián)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表示,從大氣環(huán)境方面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氧氣、氮氣、二氧化碳以及一些有害氣體的壓力都不能超過允許值,同時,濕度也必須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在神舟飛船中,兩個艙段處在密閉不互通的狀態(tài)時,打開艙門的.前提就是壓力一致,否則,要么艙門無法打開,要么艙門打開速度會極快,可能傷害到航天員,因此,航天員需要先手動打開艙門上的平衡閥,建立一個小通道,將兩個艙體聯(lián)通,待壓力趨于一致后再打開進行穿艙。

而從需求上來說,楊宇光指出,自動開門也沒有什么必要,因為穿艙的動作只有航天員在現(xiàn)場的時候才會發(fā)生,完全可以手動開門,自動開門反而沒必要。

關于202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6)

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進入天和核心艙以來,空間站環(huán)境已經變得整潔舒適和秩序井然。除了有航天員辛勤整理的功勞,也有空間站結構上的收納便利。

原來是天和核心艙內部大有乾坤。天和核心艙發(fā)射入軌期間,行李包裹是用特制的包裝袋收納起來,捆綁在核心艙內壁。這樣航天員進駐的時候,就能夠更直觀更方便的看到所有包裹的內容和狀態(tài)。但如果任由這些包裹留在艙內,看上去不夠整潔,并且會占用航天員大量的活動空間。那些暫時用不到的包裹,就會被收納進空間站的夾層之中。

收納的秘訣,就在地板上的這些儲物空間。視頻中,聶海勝和湯洪波打開了攝像頭最近處的儲物間。湯洪波整個人趴在地板上,將手探進去尋找包裹,聶海勝手中還拿著一支手電筒幫他照明。在他們的身邊,已經有了兩個大型包裹。

像這樣的儲物空間,在空間站中還有不少。可以說為了方便航天員在軌生活,空間站設計者們集智巧思,設計出了很多人性化的使用模式,并且在應用方面進行了反復驗證。

關于202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7)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自6月17日發(fā)射以來,“出差三人組”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在軌生活已經過去了一個半月。他們身體狀況怎么樣?如何確保身體健康?太空生活又有哪些新鮮事?這不,最新一季的“太空生活”劇透來了,看似普通的每一件小事,可都不簡單!

“自助式”體檢和常規(guī)鍛煉確保航天員身體健康

關燈睡覺?“摸黑”只為眼底檢查

許多全身性疾病往往發(fā)生眼底病變,如高血壓、腎臟病、糖尿病、某些血液病等,眼底檢查宜在暗室中進行。

在太空中,眼底檢查作為航天員醫(yī)監(jiān)醫(yī)保工作的重要項目,有利于對航天員身體狀況進行實時跟蹤。特別是航天員已經在太空中生活了一個多月,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空間病癥狀,“體檢”就成為了更加重要的工作。

隨后,湯洪波為聶海勝也進行了眼底檢查,從三人交流的表情來看,他們的身體狀況應該是令人滿意的。

熱水泡腳?其實是在做骨密度測試

航天員在軌生活一段時間后,會出現(xiàn)名為“骨丟失”的空間病理現(xiàn)象。隨著在失重環(huán)境下生活得越久,航天員的骨密度也會逐漸下降。如果不加以綜合干預,甚至可能有發(fā)生骨質疏松的可能。對抗“骨丟失”,是空間站建設期間航天員和地面科技工作者必須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骨密度測試需要將腳伸進測試機中進行檢測。檢查完后,聶海勝用紙巾擦拭腳部,好像是剛洗完腳,頗像我們平時睡前的準備工作。

關于202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8)

經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北京時間6月17日9時22分發(fā)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備份航天員為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航天員聶海勝參加過神舟六號、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劉伯明參加過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湯洪波是首次飛行。今天上午,執(zhí)行此次發(fā)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火箭將加注推進劑。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四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任務有以下主要目的:在軌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關鍵技術,首次檢驗東風著陸場的航天員搜索救援能力;開展多領域的空間應用及試(實)驗;綜合評估考核工程各系統(tǒng)執(zhí)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和性能,進一步考核各系統(tǒng)間的匹配性和協(xié)調性,為后續(xù)任務積累經驗。

按計劃,神舟十二號飛船入軌后,將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于天和核心艙的前向端口,與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進駐核心艙,執(zhí)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工作生活,駐留約3個月后,搭乘飛船返回艙返回東風著陸場。

目前,天和核心艙與天舟二號組合體狀態(tài)穩(wěn)定,各項設備工作正常,具備交會對接與航天員進駐條件。執(zhí)行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的各系統(tǒng)已完成綜合演練,航天員飛行乘組狀態(tài)良好,發(fā)射前各項準備已基本就緒。

關于202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9)

1975年10月,他出生在湘潭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讀書的時候,班里的男孩子都很淘氣,但他比較安靜。

當時農村的孩子想要堅持讀書很不容易,但他的父母不僅努力供他讀書,而且對他要求很嚴格,沒有絲毫放松。

他的學習成績一直中等偏上,平時話不多,但總在默默努力,骨子里面憋著一股韌勁,勵志走出農村。

小學的時候,他特別喜歡看課外書,因為怕父母知道,每天都是在外面偷偷的看,看完再回到家里。

高三那年,他第一次向父親吐露了自己的理想:招飛入伍。

憑借出色的身體素質,他順利通過了中國空軍的招飛測試,當了一名飛行員。

在飛行學院他不是最聰明的但是最努力的,飛行成績經常獲得滿分,被評價為“教科書式的飛行”。

入伍以后,他一般每隔兩年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帶很多書,除了陪家人聊天,其余時間都躲在房間讀書學習。

20__年,35歲的他成功入選航天員。

到了航天員中心以后,他抱著從零開始重新學習的決心,堅持從難從嚴訓練,比如坐轉椅、沙漠野外生存、72小時狹小環(huán)境剝奪睡眠訓練等等。

從走進航天員中心,到實現(xiàn)自己的“飛天夢”,這一堅持就是整整11年。

他就是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航天員湯洪波。

關于202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10)

曾聽過吃苦三味:得技能、開眼界、修身心。

一個人想要脫胎換骨,就要學會低頭吃苦。

如今,我們看到他們光芒萬丈,可在背后,他們不僅要吃讀書的苦,要忍受過去艱難的環(huán)境之苦,還要忍受訓練之苦。

聶海勝在成為航天員的前4年左右時間里,要完成基礎理論、體質等8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艱苦訓練,對生理和心理都是極大的挑戰(zhàn)。

劉伯明的父親曾見證過兒子訓練的艱苦:坐在高空旋轉椅上,疾轉100多圈后,下來還要辨別方向;有幾天要24小時頭朝下躺在30度角傾斜的床上。

湯洪波的父親透露說,兒子訓練后累得“樓都爬不上了”。

湯洪波有句話說得好:“要想向上生長,先要向下扎根?!?/p>

苦難,是人生的基本特征。

想要擁有別開生面的人生,就要先主動學會吃苦。

人生如攀登,每登上一階,機會越多,視野越廣,可每攀登一階,就要付出更多的艱辛。

當你吃夠了生活的苦,學習的苦,工作的苦,熬出了頭,世間一切美好便會紛至沓來。

1810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