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中醫(yī)治療方法
外耳道炎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稱外耳道癤;另一類為外耳道皮膚的彌漫性炎癥,又稱彌漫性外耳道炎。那么,有什么治療方法嗎?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外耳道炎中醫(yī)治療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外耳道炎病因:
環(huán)境因素(45%):
環(huán)境因素占本病發(fā)病因素的大部分因素,外耳道皮膚外傷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時易發(fā)病,如挖耳,游泳進水,化膿性中耳炎長期膿液的刺激等。皮膚擦傷和潰瘍易致感染,挖耳是常見原因。
細菌感染(45%):
此外,有糖尿病,慢性便秘和身體衰弱者易患本病和復發(fā),變應體質和糖尿病者易反復發(fā)作,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和變形桿菌等。
外耳道炎中醫(yī)治療方法:
1、風邪滯竅
【主癥】感冒之后自覺耳內(nèi)脹悶或微痛,耳鳴及聽力減退,自聲增強,鼓膜內(nèi)陷,色紅腫脹或見液平面。伴發(fā)熱惡風,鼻塞、流涕等。
【治法】治宜疏風散邪,行氣宣痞。
【方藥】方用銀翹散合通氣散:金銀花、連翹、桔梗、薄荷、淡竹葉、荊芥、淡豆豉、牛蒡子、蘆根、川芎、柴胡、香附。鼻塞重者加辛夷、蒼耳子;耳脹閉甚者加藿香、菖蒲;若鼓室內(nèi)有積液者,可加木通、澤瀉。若為風寒雍遏肺經(jīng),全身惡寒重,發(fā)熱輕,鼻塞,流清涕,耳內(nèi)悶脹,聽力下降;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治宜宣肺散寒通竅。方用三拗湯合蒼耳子散加減:麻黃、杏仁、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荊芥、防風、甘草;水煎內(nèi)服。
2、痰濕聚耳
【主癥】耳內(nèi)脹悶閉塞感較重,聽力下降,自聲增強,搖頭時耳內(nèi)有水響聲。檢查見鼓膜有弧形水平線或鼓膜外凸。全身多有頭重頭暈,倦怠乏力,口淡腹?jié)M;舌淡苔膩,脈濡或滑。
【治法】宜健脾升清,利濕通竅。
【方藥】方用補中益氣湯合五苓散加減:黃芪、黨參、白術、柴胡、當歸、陳皮、辛夷、茯苓、澤瀉、石菖蒲、車前子、,葛根、木通;水煎內(nèi)服。
3、氣血瘀絡
【主癥】耳內(nèi)有閉塞感,聽力減退,耳鳴漸起,日久不愈。鼓膜內(nèi)陷明顯,或有增厚,鈣質沉著,粘連萎縮;舌質暗紅,脈澀。
【治法】治宜活血通絡,聰耳開竅。
【方藥】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當歸、川芎、桃仁、紅花、全蝎、地龍、黃精、葛根、絲瓜絡、路路通。若兼有頭暈,腰膝酸軟,為腎精虛弱,可加用六味地黃丸或耳聾左慈丸,內(nèi)服。
外耳道炎預防方法:
首先應戒除挖耳的不良習慣,挖耳不但損傷皮膚引起感染,而且經(jīng)常刺激皮膚還容易生長“外耳道乳頭狀瘤”,使耳道經(jīng)常出血,甚至影響聽力,其次,要防止污水入耳,在洗頭,游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凈的棉球涂上油膏堵塞外耳道,要及時清除外耳道耵聹或異物,最后,要注意保持耳部干燥,避免損傷。
看了外耳道炎中醫(yī)治療方法的人還看:
2.中耳炎怎么辦
5.治療耳病的中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