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春聯(lián)(2)
最早的春聯(lián)
經(jīng)此一番革新,桃符原有的符號意義沒有丟,——桃木辟邪,并不在于寫上門神名;而新的意義,隨著祈福納吉的字句,疊加了上去。這疊加,其實標志著一種質(zhì)的飛躍。它已區(qū)別于舊桃符。同時桃符辟邪的功用,也沒有被遺忘。至于名稱,唐自不必說,宋王安石的詩句、元雜劇的臺詞,仍都稱桃符。宋代張邦基《墨莊漫錄》:“東坡在黃州,而王文甫家在東湖,公每乘興必訪之。一日逼歲除,至其家,見方治桃符,公戲書一聯(lián)于其上云:‘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請看,“治桃符”、“書一聯(lián)”相照應;蘇東坡所為,確是除夕寫春聯(lián)——可是,宋代人說這是“治桃符”。
南宋人周密《癸辛雜識》一書,“桃符獲罪”條:
鹽官縣學教諭黃謙之,永嘉人,甲午歲題桃符云:“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為人告之官,遂罷去。
這位黃謙之興致所至,戲題桃符,大概是將“宜入新年”、“百事大吉”的通常句子續(xù)了幾個字,不料卻有人打“小報告”,害得他丟了飯碗。從這條材料看,南宋之時“桃符”之稱仍流行,題于“桃符”之上的文字,早已是“春聯(lián)”了。
春聯(lián)之名,據(jù)說出自明初。《簪云摟雜說》記朱元璋故事:
春聯(lián)之設,自明孝陵昉也。帝都金陵,于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lián)一副。帝親微行出觀,以為笑樂。偶見一家獨無,詢知為腌(閹)永苗者,尚未倩(請)人耳。帝為大書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投筆征出,校尉等一擁而去。嗣帝復出,不見懸掛。因問故,云:“知是御書,高懸中堂,燃香祝圣為獻歲之瑞。”帝大喜,資銀五十兩,俾遷業(yè)焉。
從這條材料看,朱元璋不僅提倡除夕掛春聯(lián),還微服出宮,去看戶戶門上有對聯(lián)的盛況;當他見到閹豬戶門上無聯(lián),竟能即興創(chuàng)作,一副具有行業(yè)特色的聯(lián)語,對仗工穩(wěn),落墨成對。
明代開國皇帝的提倡,無疑推動了春聯(lián)的普及。然而,舊的稱謂——桃符這名稱,還是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明末遺民李中馥《原李耳載》中奇聞一段:遷安郭金溪好扶鸞之術,因此中了邪,只得求助于“姜、蒜、犬膽、鷹脯藥之,桃符、鬼箭、雄黃、朱砂鎮(zhèn)之,巳針灸鬼眼穴諸絡”。桃符被從門上取下,用來鎮(zhèn)魔驅(qū)邪。不僅舊的名稱仍在用,原本的神秘意義也沒丟。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宋時,對于寫有聯(lián)語的桃符,已經(jīng)開始有了別種叫法。宋代《名臣言行錄》載:宋仁宗一日見御春帖子,讀而愛之。問左右,說是歐陽修措詞。于是,悉取宮中請貼閱之,見篇篇有立意,宋仁宗說:“舉筆不忘規(guī)諫,真侍從之臣也。”宮里門多,春聯(lián)也多。宋人叫它什么?叫它“御春帖子”。不言而喻,在“桃符”與“春聯(lián)”之間,“御春帖子”是一種過渡。
帶著新的內(nèi)容,春聯(lián)由桃符的形式中生發(fā)出來。從桃符到春聯(lián),民風民俗的演變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