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基本命令free
linux基本命令free
在linux系統(tǒng)監(jiān)控的工具中,free命令是最經常使用的命令之一。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linux基本命令free命令的相關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一、linux基本命令free命令詳解
1.命令格式:
free [參數(shù)]
2.命令功能:
free 命令顯示系統(tǒng)使用和空閑的內存情況,包括物理內存、交互區(qū)內存(swap)和內核緩沖區(qū)內存。共享內存將被忽略。
3.命令參數(shù):
-b 以Byte為單位顯示內存使用情況。
-k 以KB為單位顯示內存使用情況。
-m 以MB為單位顯示內存使用情況。
-g 以GB為單位顯示內存使用情況。
-o 不顯示緩沖區(qū)調節(jié)列。
-s<間隔秒數(shù)> 持續(xù)觀察內存使用狀況。
-t 顯示內存總和列。
-V 顯示版本信息。
二、linux基本命令free命令使用實例
實例1:顯示內存使用情況
命令:
free
free -g
free -m
輸出:
[root@SF1150 service]# free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32940112 30841684 2098428 0 4545340 11363424
-/+ buffers/cache: 14932920 18007192
Swap: 32764556 1944984 30819572
[root@SF1150 service]# free -g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31 29 2 0 4 10
-/+ buffers/cache: 14 17
Swap: 31 1 29
[root@SF1150 service]#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32168 30119 2048 0 4438 11097
-/+ buffers/cache: 14583 17584
Swap: 31996 1899 30097
說明:
下面是對這些數(shù)值的解釋:
total:總計物理內存的大小。
used:已使用多大。
free:可用有多少。
Shared:多個進程共享的內存總額。
Buffers/cached:磁盤緩存的大小。
第三行(-/+ buffers/cached):
used:已使用多大。
free:可用有多少。
第四行是交換分區(qū)SWAP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虛擬內存。
區(qū)別:第二行(mem)的used/free與第三行(-/+ buffers/cache) used/free的區(qū)別。 這兩個的區(qū)別在于使用的角度來看,第一行是從OS的角度來看,因為對于OS,buffers/cached 都是屬于被使用,所以他的可用內存是2098428KB,已用內存是30841684KB,其中包括,內核(OS)使用+Application(X, Oracle,etc)使用的+buffers+cached.
第三行所指的是從應用程序角度來看,對于應用程序來說,buffers/cached 是等于可用的,因為buffer/cached是為了提高文件讀取的性能,當應用程序需在用到內存的時候,buffer/cached會很快地被回收。
所以從應用程序的角度來說,可用內存=系統(tǒng)free memory+buffers+cached。
如本機情況的可用內存為:
18007156=2098428KB+4545340KB+11363424KB
接下來解釋什么時候內存會被交換,以及按什么方交換。
當可用內存少于額定值的時候,就會開會進行交換.如何看額定值:
命令:cat /proc/meminfo
輸出:
[root@SF1150 service]# cat /proc/meminfo
MemTotal: 32940112 kB
MemFree: 2096700 kB
Buffers: 4545340 kB
Cached: 11364056 kB
SwapCached: 1896080 kB
Active: 22739776 kB
Inactive: 7427836 kB
HighTotal: 0 kB
HighFree: 0 kB
LowTotal: 32940112 kB
LowFree: 2096700 kB
SwapTotal: 32764556 kB
SwapFree: 30819572 kB
Dirty: 164 kB
Writeback: 0 kB
AnonPages: 14153592 kB
Mapped: 20748 kB
Slab: 590232 kB
PageTables: 34200 kB
NFS_Unstable: 0 kB
Bounce: 0 kB
CommitLimit: 49234612 kB
Committed_AS: 23247544 kB
VmallocTotal: 34359738367 kB
VmallocUsed: 278840 kB
VmallocChunk: 34359459371 kB
HugePages_Total: 0HugePages_Free: 0HugePages_Rsvd: 0Hugepagesize: 2048 kB
交換將通過三個途徑來減少系統(tǒng)中使用的物理頁面的個數(shù):
1.減少緩沖與頁面cache的大小,
2.將系統(tǒng)V類型的內存頁面交換出去,
3.換出或者丟棄頁面。(Application 占用的內存頁,也就是物理內存不足)。
事實上,少量地使用swap是不是影響到系統(tǒng)性能的。
那buffers和cached都是緩存,兩者有什么區(qū)別呢?
為了提高磁盤存取效率, Linux做了一些精心的設計, 除了對dentry進行緩存(用于VFS,加速文件路徑名到inode的轉換), 還采取了兩種主要Cache方式:Buffer Cache和Page Cache。前者針對磁盤塊的讀寫,后者針對文件inode的讀寫。這些Cache有效縮短了 I/O系統(tǒng)調用(比如read,write,getdents)的時間。
磁盤的操作有邏輯級(文件系統(tǒng))和物理級(磁盤塊),這兩種Cache就是分別緩存邏輯和物理級數(shù)據(jù)的。
Page cache實際上是針對文件系統(tǒng)的,是文件的緩存,在文件層面上的數(shù)據(jù)會緩存到page cache。文件的邏輯層需要映射到實際的物理磁盤,這種映射關系由文件系統(tǒng)來完成。當page cache的數(shù)據(jù)需要刷新時,page cache中的數(shù)據(jù)交給buffer cache,因為Buffer Cache就是緩存磁盤塊的。但是這種處理在2.6版本的內核之后就變的很簡單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cache操作。
Buffer cache是針對磁盤塊的緩存,也就是在沒有文件系統(tǒng)的情況下,直接對磁盤進行操作的數(shù)據(jù)會緩存到buffer cache中,例如,文件系統(tǒng)的元數(shù)據(jù)都會緩存到buffer cache中。
簡單說來,page cache用來緩存文件數(shù)據(jù),buffer cache用來緩存磁盤數(shù)據(jù)。在有文件系統(tǒng)的情況下,對文件操作,那么數(shù)據(jù)會緩存到page cache,如果直接采用dd等工具對磁盤進行讀寫,那么數(shù)據(jù)會緩存到buffer cache。
所以我們看linux,只要不用swap的交換空間,就不用擔心自己的內存太少.如果常常swap用很多,可能你就要考慮加物理內存了.這也是linux看內存是否夠用的標準.
如果是應用服務器的話,一般只看第二行,+buffers/cache,即對應用程序來說free的內存太少了,也是該考慮優(yōu)化程序或加內存了。
實例2:以總和的形式顯示內存的使用信息
命令:free -t
實例3:周期性的查詢內存使用信息
命令:free -s 10
說明:每10s 執(zhí)行一次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