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論語》中的成語典故
有關(guān)《論語》中的成語典故
用典用得巧妙、恰當(dāng),可以使語言意蘊豐富、簡潔含蓄、莊重典雅,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詩句更凝練,言近而旨遠,含蓄而婉轉(zhuǎn),從而提高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接下來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推薦成語典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有關(guān)《論語》中的成語典故
聞一知十
聽到一點就能推知許多。形容聰明過人,善于推理。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謂子貢曰:‘女(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汝)弗如也。’”“愈”:勝過、強??鬃訉ψ迂曊f:“你和顏回哪一個更強些?”子貢回答:“賜(子貢自稱)呀,怎敢和顏回相比?顏回呢,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我呢,聽到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孔子說:“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無適無莫
“適”:可以。“莫”:不可。意為無可無不可。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沒有說這樣就可以,也沒有說那樣就不可以,一切要以符合不符合道義為標準。”
無可無不可
語出《論語.微子》:“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孔子把自己和上述7位隱士作對比,他說:“我則與他們不同,沒有一定可以的,也沒有一定不可以的。”孔子在這里所說的“無可無不可”,并非沒有立場、沒有原則、沒有是非的圓滑世故,而是指自己在對待“出世”和“入世”、進退和去留的問題上,沒有成見,應(yīng)該怎么做就怎么做。后人對“無可無不可”的運用,有時也指對事情沒有一定的主見,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
無所不至
“至”:到。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多用于形容壞人到處干壞事,或什么壞事都敢干。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鄙夫”:沒有真才實學(xué),見識短淺的人??鬃诱f:“一個鄙夫,難道能與他一起事奉君王嗎?當(dāng)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到;已經(jīng)得到了,又怕失掉。假若只是憂慮失去職位,那他就會什么壞事都敢干呀!”
無所用心
不動腦筋,什么事情都不關(guān)心。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博”:早已失傳的六博,中國古代的棋藝。“弈”:圍棋。“已”:閑著無事。孔子說:“整天吃飽了飯,不動腦子、不干事的人,是很難成才的呀!不是有博和奕這樣的游戲嗎?玩玩愽奕,也比閑著混日子好得多。”
無為而治
專指圣王知人善任,自己不親勞于事,立身正己,以德化民,從而使天下得以治理。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與道家主張順其自然的“無為而治”是有區(qū)別的。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南面”:指天子之位。孔子說:“自己從容安靜而使天下得以治理的,應(yīng)該是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謙恭而端正地坐在天子之位就是了。”歷史記載,舜是非常善于識人用人的古代圣王,禹和皋陶等都是他任用的著名賢臣。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述舜有賢臣22人,他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正因為如此,舜才能“垂衣裳恭己無為而天下治。”(《新序.雜事三》)人們也把儒家主張的無為而治稱之為“垂拱而治”。
惡紫奪朱
“朱”:紅色,古時的正色,代表正統(tǒng)。厭惡用紫色取代紅色。比喻邪惡勝過正義,或異端冒充真理。語出《論語.陽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家邦者。’”春秋時期,諸侯們以穿紫色衣服取代了正統(tǒng)的朱色,鄭國靡靡之音(孔子曾說“鄭聲淫”)的流行取代了高雅音樂,伶牙俐齒之人也時興起來??鬃诱f:“我厭惡紫色奪去了朱色的光彩,厭惡鄭國的淫聲擾亂了高雅音樂,厭惡伶牙俐齒之人撥弄是非,傾覆敗亡其國家。”
棲棲遑遑
“棲棲”:忙碌不安的樣子。“遑遑”:匆忙奔波的樣子。形容忙忙碌碌,奔波不安。語出《論語.憲問》:“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微生畝其人不詳,他直呼孔子之名,可見是個世外高人。“佞”:善辨之人。微生畝對孔子說:“孔丘呀!你為什么如此忙忙碌碌呢?不就是為了顯弄你的善辯之才嗎?”孔子說:“我何敢顯弄自己的口才,(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實在是我‘固執(zhí)’的毛病啊!”唐玄宗在“經(jīng)魯祭孔子而嘆之”的詩中,有“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的佳句,便是由此而來。班固在《答賓戲》中說:“圣哲之治,棲棲遑遑。”
先難后獲
“難”:指勞苦。先經(jīng)過勞苦而后有收獲。意為不能坐享其成。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子曰:‘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