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興趣愛好 > 其它興趣愛好 > 飲茶 > 茶文化與文學的起源是什么

茶文化與文學的起源是什么

時間: 曾揚892 分享

茶文化與文學的起源是什么

  文學是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人們生活的,因此與社會生產(chǎn)、人們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茶就自然成為文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與文學的起源,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與文學的起源

  茶對于人,有兩方面的作用。人渴了,要喝茶,喝了茶能止渴生津,這是生理作用。第二是心理作用。據(jù)現(xiàn)代科學分析,茶中含有相當多的咖啡因,這是能刺激大腦的興奮劑,使神經(jīng)活動產(chǎn)生多樣化、復雜化特點。特別是意識的活躍,使人的視覺、聽覺、感覺呈現(xiàn)出比過去幾倍的敏感,出現(xiàn)種種聯(lián)想和為以前所捉磨不到的種種新形象。唐代崔道融《謝朱常倚寄貺蜀茶剡紙二首》云:“一甌解卻山中醉,便覺身輕欲上天。”盧仝七碗茶詩中說:“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就是飲茶后產(chǎn)生的與平日完劍同的心理作用,不同的思維和意識活動,何況善飲茶者往往是上層人士和釋徒道家之類,文化教養(yǎng)較高,世事閱歷較豐富,聯(lián)想比一般人活躍。當一杯名茶在手之后,神思飛揚,如泉而涌,如潮而奔,至理妙道、奇情異想流注于筆端,于是一首首茶詩一篇篇文章創(chuàng)作了出來,這就產(chǎn)生了茶的文學。

  茶與文學的介紹

  所謂茶文學,是指以茶為主題而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包含了作品中的主題不一定是茶,但是有歌詠茶或描寫茶的優(yōu)美片段,都可視為茶文學。茶文學的內(nèi)容包括了:茶詩、茶詞、茶文、茶的對聯(lián)、茶的小說……等等。至于我國有關(guān)茶文學的作品有哪些,據(jù)統(tǒng)計:就茶詩詞來計算:唐代約有500首,宋代約有1000首,金、元、明清和近代也有500首,總共加起約有2000首以上。

  根據(jù)陸羽《茶經(jīng)》所輯,唐以前有4首,惟4首都未引全。例如:張載《登成都樓》詩: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程卓累千金,驕侈擬五侯。門有連騎客,翠帶腰吳鉤。鼎食隨時進,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桔,臨江釣春魚。黑子過龍醢,果饌愈蟹婿。芳荼冠六情,溢味播九區(qū)。人生茍安樂,茲土聊可娛。

  孫楚《出歌》:

  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白鹽出河東,美豉出魯淵。

  姜桂荼出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蓼蘇出溝渠,精稗出中田。

  左思《嬌女詩》:

  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有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畫。馳騖翔園林,果下皆生摘。貪華風雨中,倏忽數(shù)百適。心為荼荈劇,吹噓對鼎歷。

  王微《雜詩》:

  寂寂掩高閣,寥寥空廣夏,待君竟不歸,收領今就槚。

  (一)中國最早的茶詩詞類作品

  晉代時,有一首重要的茶賦,就是杜育的《荈賦》:

  靈山惟岳,奇產(chǎn)所鐘,厥生荈草,彌谷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農(nóng)功少休,結(jié)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這首《荈賦》是現(xiàn)在能看到的最早專門歌吟茶事的詩詞類作品,這篇茶賦和前面四首茶詩,構(gòu)成了我國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學基礎。從這些茶文學作品中也可看出我國茶業(yè)發(fā)展的史實,說明了漢代除了巴蜀以外,飲茶還未甚普及。到了三國時期,東吳孫皓“以茶代灑”的故事雖流傳很廣,但也只說明了孫吳所在的地方也有茶業(yè)的一定發(fā)展,在魏國所統(tǒng)治的中原尚未見到;而到了四晉時,短暫的統(tǒng)一把茶傳到中原如左思這樣的官宦人家了,隨后又由于南北朝的分裂而打斷。直到唐代以后,茶業(yè)才得到全面的發(fā)展,茶文學也就有了燦爛的成果。下面就舉唐以后各時代,各具代表性的茶文學的作品和人物說明。

  (二)識茶味、通茶道的愛茶詩人白居易

  白居易的詩文俱佳,而詩尤其為后人所稱誦,是中唐時期社會寫實詩的健將,在他留世的2800多首詩作中,大約有60首可以看見和茶有關(guān)的語句。他的詩作中寫到早茶、午茶和晚茶,更有飯后茶、寢后茶,可說一天到晚茶不離口,是一個愛茶且精通茶道,識得茶味的飲茶大行家。

  白居易是怎樣吃茶的呢?唐憲宗元和十二年,白居易在江州做司馬,清明過后不久,好友忠州刺史李宣布寄給他寒食禁火日前的新蜀茶,生病中的白居易感受到友情的溫暖,欣喜莫名,就動手碾茶、勺水、候火、下末……品嘗新茶為快,并且寫下《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詩。

  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后信,綠芽十片火前春。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詩中第五、六句“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是吟詠點茶時事,與陸羽《茶經(jīng)》所記煮茶法是相同的。而陸羽的《茶經(jīng)·五之煮》則寫出下面一段話:“……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diào)之以鹽味。……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夾環(huán)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化華也。……”所謂“魚眼”即“魚目”,是指湯沸騰的第一階段,此時水面上浮出如魚目般的小泡泡,并發(fā)出些微的聲音。因此,白詩中的“煎魚眼”是指自湯一沸的階段到更沸騰的階段,亦即進入二沸、三沸的階段。而“湯添勺水”,即前錄《茶經(jīng)》所言,在二沸階段舀出一瓢水,于三沸“勢若濤濺沫”時澆入,這樣就可稍微止其沸騰,使其生成華。而“末下刀圭攪麴塵”的“末”,是指將餅茶碾成粉末的意思。作成末的器具,若據(jù)《茶經(jīng)·四之器》所言則是“碾”。“圭”是指掬取粉不的“匙”,相當于《茶經(jīng)·四之器》的“則”。“麴塵”是指黃色的茶末。“末下刀圭攪麴塵”就是說用刀圭掬取已碾成粉末的茶,投入中攪拌,相當于《茶經(jīng)》“量末當中心而下”之意。白居易的吃茶法和《茶經(jīng)》所語,大致是相同的。

  詩的最后兩句,可見白居易是非常以自己的善于鑒別茶而自得的。而白居易飲茶,對茶、水、茶具的選擇配置和候火定湯是很講究的。他烹茶用水愛用山泉水:“最愛一泉新引得,清令屈曲繞階流”,但又不惟泉水是好,常常因地制宜,選擇水品,有時用雪水泡茶:“吟詠霜毛句,閑烹雪水茶。”有時用潔凈的渭河水烹茶同樣覺得珍貴:“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白居易烹茶時總是細心添湯勺水,靜候水沸,喝茶時喜用白瓷茶甌,細細品味,思念朋友:“……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麴塵香,花浮魚眼沸。盛大來有佳色,咽罷工馀芳氣。不見楊慕巢,誰人知此味。”而茶,白居易最喜歡的則是產(chǎn)在四川的“蒙頂茶”:“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德還。”詩、酒、茶、琴為白居易的生活增加了許多的情趣。

  白居易任職江州司馬時,還辟園種過茶。江州地近廬山,白居易非常喜歡東西二林間香爐峰下的云水泉石,曾筑草堂于此,茶園便在草堂旁。他有《香爐峰下新置草堂,即事詠懷題于石上》詩,有“架巖結(jié)茅宇,壑開茶園”的詩句。詩人在山上,結(jié)茅而居,辟茶園,聽飛泉,賞白蓮,飲酒彈琴,仰天長歌,感到舒泰而自足。

  穆宗長慶二年,白居易調(diào)到杭州任刺史,兩年任內(nèi),他鐘愛西湖的湖光山色,香茗甘泉,常邀詩僧吟詠品飲,留下了一則與靈隱韜光禪師汲泉烹茗的佳話。詩僧韜光與白居易常有詩文酬答往來。一次白居易以詩邀韜光禪師到城里來喝茶,然韜光嫌城里吵嚷,回一首詩拒絕,白居易只得親自上山訪晤,一起品茶吟詩。杭州靈隱韜光寺的烹茗井,相傳就是白居易當年的烹茗處。

  (三)盧仝茶歌千古傳

  飲茶風尚到了唐代,逐漸普及開來,喝茶的人日多,喝茶方式日益講究,茶成為許多詩人、文學家醞釀、累積靈感時不可或缺的物品。于是產(chǎn)生了大量有關(guān)飲茶的詩歌,其中最膾炙人口的。首推唐代詩人盧仝的一著《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又名《飲茶歌》。

  盧仝,唐代詩人,自號玉川子,范陽人,年輕時隱居少室山,家境貧困,刻苦讀書,不愿仕進,曾作《月蝕詩》,譏諷當時宦官專權(quán),招來宦官怨恨。“甘露之變”時,因留宿宰相王涯家,與王涯同時遇害,死時才40歲左右。

  盧仝愛茶成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是他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后的即興作品,直抒胞臆,一氣呵氣。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谠浦G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jié)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在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門反關(guān)無俗客,紗帽龍頭自煎吃。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蓮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俗歸去。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便函為諫議問蒼生,到頭合得蘇息否?

  這首詩的內(nèi)容可分為三部分。開頭寫謝諫議送來的新茶,至精至好至為稀罕,這該是天子、王公、貴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寵若驚之感:中聞敘述煮茶和飲茶的感受。由于茶味好,所以一連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時,覺得兩腋生清風,飄飄俗仙,寫得江河浪漫極了。最后,忽然筆鋒一轉(zhuǎn),轉(zhuǎn)入為蒼生請命,希望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居上位者,在享受這至精好的茶葉時,知道它是多少茶農(nóng)冒著生命危險,攀懸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來的。詩人期待勞苦人民的苦日子能有盡興,得有喘口氣的一天??芍娙藢戇@首《飲茶歌》的本意,并不僅僅在夸說茶的神功奇趣,背后蘊藏了詩人對茶農(nóng)們的深刻同情。

  茶是香的,但唐代的茶農(nóng)是辛苦的,貢茶制度則是朝廷給茶農(nóng)套上的沉重枷鎖。中唐詩人袁高,擔任湖州太守時,曾直接負責督造顧渚貢茶,親眼看到了茶農(nóng)忍著早春的饑寒,男廢耕,女廢織,攀高山,臨深崖,采摘新芽的艱辛,更直接目睹各級官吏如狼似虎催逼繳茶的惡行,痛心的寫下了一首五言長詩《茶山詩》。晚唐詩人李郢的《茶山貢焙歌》,對貢茶傷民的情狀,更是做了精細的描述。當時規(guī)定貢茶必須在清明前送抵長安,從采茶到制成茶,到人貢京師,只有10多天的時間,可真是急于星火啊!我們的詩人盧仝對貪官以茶害農(nóng)的惡行,同樣憤懣不平,嗤之以鼻,寫下:“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的千鈞一問。我們的詩人雖號“茶癡”,但對貢茶給茶農(nóng)帶來的痛苦卻一點也不“癡”。

  盧仝的《飲茶歌》飲茶風氣的普及,茶文化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自宋以來,幾乎成了人們吟唱茶的典故。嗜茶、擅烹茶的詩人墨客,常喜與盧仝相比,如明人胡文煥的詩句:“我今安知非盧仝,只恐盧仝相及。”品茶、賞泉、興味酣然時,常以“七碗”、“兩腋清風”代稱,如宋人楊萬里詩句:“不待清風生兩腋,清風先向舌端生。”蘇軾詩句:“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此常喜歡引用,如蘇軾的《試院煎茶》詩句:“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就是化用《飲茶歌》的詩句而成。盧仝的這首《飲茶歌》是如何受到世人的仰慕與推崇,就由此可知了。

  (四)范促淹生動的斗茶描寫情景

  范仲淹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的散文《岳陽樓記》名聞天下,他還寫一首在茶文化史上與盧仝《飲茶歌》具同等地位的茶詩—《和章岷從事斗茶歌》,章岷是范仲淹同事。

  “斗茶”又稱為“茗戰(zhàn)”,是一套品評、鑒別茶葉優(yōu)劣的辦法,它最先應用于貢茶的選送和市場價格品位的競爭。宋代貢茶的基礎在福建建安的北苑,頭號茶也盛于此。而后經(jīng)蔡襄的介紹,朝中上下偕效法比斗,成為一時風尚。每年到了新茶上市時節(jié),茶農(nóng)們競相比試各自的機關(guān)報茶,評優(yōu)論劣,爭新斗奇,競爭激烈。范仲淹的《斗茶歌》,對當時盛行的斗茶活動,做了很精彩生動的描述。“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新雷昨夜發(fā)何處,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終朝采掇末盈禪,唯求精粹不敢貪。研誼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分圓中蟾。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吁嗟天產(chǎn)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蓂。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這醉我可醒。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令卻得聞雷霆。盧仝敢歌,陸羽須作經(jīng)。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君莫羨花間女郎只斗草,贏得珠璣滿斗歸。”

  詩的內(nèi)容分三部分。首先寫這些斗茶的生長環(huán)境及采制過程,并點出建茶的悠久歷史:“武夷仙人從古栽。”中間部分描寫熱烈的斗茶場面,斗茶包括斗味和斗香,比賽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所以茶的品第高低,都有公正的評價。因此,勝利者很得意,失敗者覺得很恥辱。結(jié)尾多處用典,襯托茶的神奇功效,把對茶的贊美推向了高潮。認為茶勝過任何美酒、仙藥,啜飲后能飄然升天。

  蔡襄《茶錄》中首先提到試茶時,應選用建茶中的上好白葉茶來比斗建茶經(jīng)蒸焙做成餅狀,所以在試茶前,要先用銀碾將茶餅碾碎成細粉,再用篩羅篩濾,務必要碾得細,篩得密。

  斗茶之前的準備工作,除了將茶餅碾篩成極細的茶末之外,還須將茶碗及沸水準備好。水不可過沸,也不可不沸,如果水未煮開,沖茶時會起泡沫;水太沸,則茶易下沉。沖茶時,應先將茶末傾入炙熱的碗中,再注少許沸水將茶末調(diào)勻。然后,徐徐注水,再用有相當重量的匙子來混融攪和,務使茶末和水調(diào)和成乳狀,注水通常到六分滿就行了。因為,白茶本身極香,不須另外加珍果、龍腦等佐料,加了反而會掩住茶本身的香味。

  斗茶最起碼的要求是,茶末必須浮在水面,而非沉淀在碗底。茶浮是比試中的第一關(guān),其次是比茶色。斗茶在原則上是用上好的白茶來斗,所以貴在茶色白。因此,斗茶碗宜用黑色的建盞。

  茶末和水若未用力拌攪,茶與水容易分離,產(chǎn)生游離現(xiàn)象,在碗壁周圍形成一圈水痕。頭茶時,往往以水痕先出現(xiàn)者為輸家;而茶面“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者為贏家。

  據(jù)明人馮時可的《茶錄》記載,蔡襄對范仲淹《斗茶歌》中的二句詩“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有意見。因為,宋代認為極品茶以白色為佳,翠綠乃次級品。所以,蔡襄建議將“綠塵”、“翠濤”,改成“玉塵”、“素濤”才對,而范仲淹對此也稱善。臺灣木柵的鐵觀音茶來自福建安溪,而安溪茶與武夷茶是相同的系統(tǒng),所以臺灣鐵觀音茶的祖師張迺妙先生紀念館中,高掛著《鐵觀音茶頌》,把這位弘揚武夷茶的先賢范仲淹也譜入臺灣鐵觀音茶的歷史中。

茶文化與文學的起源是什么相關(guān)文章:

1.茶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是什么

2.茶道與茶文化

3.什么是茶文化 茶文化起源 茶文化功能

4.茶道文化的起源

5.茶文化的起源英文版

24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