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
茶文化是我們中國古老的文化之一,學習茶文化會讓我們有很多的感悟。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關(guān)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一起來看看。
關(guān)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1
學茶藝有感
我登上去泉州的動車來到福建安溪茶校。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了兩個月……
這里是茶之省,鐵觀音茶文化之鄉(xiāng)的安溪。學校位于風景區(qū)洪恩巖山麓之下,猶如空谷幽蘭。這里山明水秀,氣候宜人。飄香虎邱,所言不虛。小鎮(zhèn)是茶葉的味道,這里是茶的世界。透明的空氣,茂密的植被,漫山遍野的茶樹,干凈的環(huán)境……
水和空氣是干凈的,一壺水燒開來甘潤爽口,沒有現(xiàn)代工業(yè)污染。
迎面吹來的風中帶著茶香,但這又何嘗不是一陣茶香吹過?勤勞的人們忙著炒茶。
這一切因茶而緣起。我與茶校與茶校的老師和同學因茶而結(jié)緣,緣起一杯茶。遠道而來,且惜緣。
課表上的科目,讓茶葉的一生如一幅畫卷在我面前徐徐展開。從茶樹的栽培、茶的初制、茶的加工、茶葉的審評、茶文化、以及生活中泡茶的修生養(yǎng)性的藝術(shù)、能表現(xiàn)茶的精神的表演茶藝。這中間的無數(shù)環(huán)節(jié),無數(shù)雙手的傳遞。這是茶產(chǎn)業(yè)的世界,一片茶葉一個江湖。
一葉一世界,看起來小小的一片葉,里面是大千世界。
茶是充滿智慧和善良的,雋永而深邃,擁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我對茶藝師的理解,并不是茶樓里泡茶的服務員。
而是一場茶事活動的主持人,能夠展現(xiàn)茶的物質(zhì)內(nèi)涵和精神文明。氣氛的控制,泡茶技藝與才能的精湛,高雅的審美觀。
給人美的享受。
而茶的器之美,正如東京美術(shù)院創(chuàng)始人岡倉天心《茶之書》說的道家空間學說的一個面,建筑材料構(gòu)建了一個被稱為茶室的空間。道家空間學說深奧,涵蓋很廣,僅僅只是取這個面的點來解釋。
空間是無限的,而水是無形無色的。
精美的茶具是一個承載茶的空間,讓茶湯有了形體之美。茶湯的形體,需要有茶具茶才夠從無形到有形,需要水來展現(xiàn)它的色、香、味。上善若水,水能載萬物而無爭斗。——做人也當如此。
而人的器之美,是教養(yǎng)。有整潔的儀態(tài)和禮貌,這是外在的形體之美??蓛?nèi)在如茶湯的美,是素質(zhì)和文化內(nèi)涵。人的器量空間也是無限的,這是胸懷。一個公杯是能承載茶湯的空間,一間茶室是容納茶與茶客的空間,一個宇宙是能容納無數(shù)地球的空間。心的空間是無限的,空間越大,能容納的也就越多。
茶湯之美,是茶葉因水而綻放。茶湯的物質(zhì)含量豐富,文化底蘊深厚。香氣無需化學物質(zhì)粉飾,化學物質(zhì)無法比擬的香氣,它真誠而令人愉悅,因茶的內(nèi)在本質(zhì)散發(fā)。正如人,善良有品格,還要一直不斷的學習(如同茶葉不經(jīng)過加工又怎能發(fā)揮內(nèi)在物質(zhì)),靈魂才會散發(fā)香氣,沉淀出獨特氣質(zhì),如茶文化底蘊深厚。
茶葉的加工,如同老師的諄諄教誨。茶湯的沖泡,如同老師對我們的教學。整理教案的取舍,是制茶時因茶而異的不同方向,教育也是因人而異。茶因不同方向形成六大茶類,我們因不同的方向有了不同的未來。
不同器有不同形。我們不同人也是不同器形,對知識的理解會帶有自己的看法的差異,所以有不同的發(fā)展方向。制茶工序的差異,理解的大同小異。
茶類因差異而豐富,我們因差異而擁有每個人的精彩。
泡茶剩下的茶渣是演繹完它的精彩后歸根的落葉。這不是終點,而是輪回,生于土又歸于土的生生不息。根供養(yǎng)了葉,落葉又歸根,栽培了茶樹,茶樹用葉回報我們。
我們的父母養(yǎng)育了我們,當我們成年,也應當回報父母。學校栽培了我們,我們應當回報社會。
栽培茶樹土壤的好壞,決定茶葉的質(zhì)量,茶樹很誠實。在被污染的土地里長不出好質(zhì)量的茶葉,而被污染的社會讓我們難以生存。
失去誠信,是對社會的環(huán)境污染。以誠信凈化社會,保護社會環(huán)境。上善若水,用善良與道德作為沖洗社會的水。
人與人以誠相待,這也是茶人精神之一。
干凈的社會才會滋生智慧與財富,如同干凈的土壤栽培出好質(zhì)量的茶葉。
關(guān)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2
禪茶有感 淺悟佛理
茶多出自深山幽谷,得益于山野寧靜的自然環(huán)境,秉性高潔,不入俗流。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指出:茶葉至寒,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古人認為,茶能清心、陶情、去雜、生精。茶寄托著人類高潔清雅的情懷。佛教以滌凈心靈之凡塵,求得明心見性,了脫生死,自度度人為目的宗教。兩者秉性有許多共通和重合之處。
一是“苦”。 “苦”是佛教“四諦”之首,而茶性也苦,故可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的同時,吟味人生,參破“苦”諦。略帶苦澀的茶,飲之能“破睡”,這是茶進入佛寺最直接的原因。進而在茶事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nèi)涵方面的共通之處。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寫道:“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佛家認為茶有“二德”:能助人通夜不眠;滿腹時能幫助消化,輕神氣;三是“不發(fā)”,能抑制性欲。所以,飲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的,茶葉成了佛教的“神物”,有“茶中有禪、茶禪一體、禪茶一味”之說。
二是“靜”。“靜”是達到澄懷觀道的必由之路,也是“戒、定、慧”的基礎。靜坐靜慮,茶能提神益思,成為禪者最好的朋友,茶道與佛教在文化性格上屬于同一色調(diào):陰柔、靜寂、清曠、安詳而又端肅,追求清雅,向往和諧。正所謂“為飲滌塵煩”。據(jù)《茶經(jīng)》載,僧人在兩晉時即以敬茶作為寺院待客之禮儀。到唐朝,隨著禪宗的盛行,佛門嗜茶、尚茶之風也更加普及。寺院茶禮包括供養(yǎng)三寶、招待香客兩方面。中晚唐時的百丈懷海和尚創(chuàng)立了《百丈清規(guī)》后,寺院的茶禮已趨于規(guī)范。在清寂、古樸的禪堂,以茶敬佛,以茶消心,以茶待客,所謂“焚香引幽步,酌茗開凈筵。”
三是“凡”。佛的本質(zhì)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從平凡的小事契悟大道。茶是一種普通的植物,平民百姓都可以栽植、制造、啜飲,從而獲得不同層面的感受。以茶入佛,是最適宜不過的。僧侶以茶布施做佛,以茶祭奠圓寂高僧,以茶參禪悟道,以茶代餐,舉行茶會、茶宴,以茶湯餞饗賓客等,已成為禪禮風尚。許多重要的法事活動,規(guī)定必須鳴鼓集眾,由住持供茶,頂禮膜拜,宗教氛圍十分濃重,也容易被凡人俗子所接受。
四是“放”。虛云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品茶同樣要“放”,做個無事人,把私心雜念放下,才能進入“正、消、和、雅”的境界。通過飲茶使人輕松、寧靜、平和、自在、喜悅,清除凡塵之雜念,使得身心安然。
通過飲茶,使人輕松、寧靜、平和、自在、喜悅,從而清除凡塵之雜念,使得身心安然。和尚飲茶助“放”,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關(guān)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3
學茶藝有感
寒假里,媽媽給我報名了青少年活動中心開辦的茶藝班。
一走進茶藝室,就聞見一股濃濃的茶香味。課上老師給我們講了茶的起源,我國是最早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樹的國家,世界的茶文化起源于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戰(zhàn)國時期的第一部藥物專著為《神農(nóng)百草》。
茶起源于神農(nóng)氏,他遍嘗百草,有一天,神農(nóng)氏嘗了一種有毒的草,然后,他原來的肚子是透明的,吃了有毒的草之后,肚子就變黑了,然后吃了茶,毒就解了。到了唐代,有一個人叫陸羽,他寫了一部書名為《茶經(jīng)》。
老師課上介紹了茶的七大分類有:紅茶、白茶、青茶、綠茶、黃茶、紅茶、黑茶。還示范并講了泡茶的七個程序分別是:溫杯潔具、制茶、溫潤泡、沖泡、敬茶、品茶、續(xù)水。沸水出茶香,磨煉后坦然。茶水相融,茶和壺唇齒相依。真的感嘆于中國悠久的茶文化,內(nèi)涵豐富,讓我們受益匪淺。
課上,老師還給我們講了咸奶茶和甜奶茶及水果果凍的制作方法,并讓我們親自做了水果果凍,讓我們學習到許多新知識。感謝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師們的努力和付出,讓我們接觸并學習茶藝,足以讓我們受益一生。
學茶藝是一種高雅的藝術(shù),可以讓人靜心不浮躁,修身養(yǎng)性,清心讓人懂得包容大度。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文化源遠流長,集泡、賞、飲、品于一身,實為生活中賞心樂事之一。愛茶之人品出人生百味,感悟到人間的真善美。
關(guān)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
上一篇:茶文化有多少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