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萌芽時期是什么時候
茶文化的萌芽時期是什么時候
茶是被人們長期使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才開始出現茶文化,它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產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萌芽時期,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萌芽時期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文人飲茶習俗的興起,有關茶的文學作品日漸增多,茶漸漸脫離作為一般形態(tài)的飲食而走入文化領域。如《搜神記》、《神異記》、《異苑》等志怪小說中便有一些關于茶的故事。
左思的《嬌女詩》、張載的《登成都白菟樓》、王微的《雜詩》都是中國最早一批茶詩。西晉杜育的《芽賦》是文學史上第一篇以茶為題材的散文,宋代吳椒在《茶賦》中稱:“清文既傳于杜育,精思亦聞于陸羽。”
魏晉時期,玄學盛行。玄學名士,大多愛好虛無玄遠的清談,終日流連于青山秀水之間。最初的清談家多為酒徒,但喝多了會舉止失措,有失雅觀,麗茶則可競日長飲,心態(tài)平和。慢慢地,這些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飲茶被他們當做一種精神支持。
這一時期,隨著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性,受到人們的青睞。在道家看來,飲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
茶文化與宗教相結合,無疑提高了茶的地位。盡管此時尚沒有完整茶文化體系,但茶已經脫離普通飲食的范疇,具有了顯著的社會和文化功能。
茶的天然韻味以及沖飲過程中所能給人的恬淡、幽遠意境,與文人名士修養(yǎng)心性、體味不凡的追求不謀而合。
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遠古時期,老百姓就已發(fā)現和利用茶樹,如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公元前1122-1116年,我國巴蜀就有以茶葉為"貢品"的記載。
漢宣帝年間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 <<僮約>> ,內有"武陽實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陽即今四川省彭山縣,說明在秦漢時期,四川產茶已初具規(guī)模,制茶方面也有改進,茶葉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種用途,如藥用,喪用,祭祀用,食用,或為上層社會的奢侈品;像武陽那樣的茶葉集散市已經形成了。
春秋戰(zhàn)國后期及西漢初年,我國歷史上曾發(fā)生幾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人口大遷徙,特別在秦統(tǒng)一四川后,促進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貨物交換和經濟交流,四川的茶樹栽培,制作技術及飲用習俗,開始向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傳播,陜西. 河南成為我國最古老的北方茶區(qū)之一.其后沿長江逐漸向長江中.下游推移,再次傳播到南方各省.據史料載,漢王至江蘇宜興茗嶺"課童藝茶"漢羨實茶",漢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設"植茶之圃",說明漢代四川的茶樹已傳播到江蘇.浙江一帶了。江南初次飲茶的紀錄始于三國,在<<吳志. 曜傳>>中,曾敘述孫皓以茶代酒 客的故事。
兩晉.南北朝(265-587年),茶產漸多,鄭羽飲茶的記載也多見于史冊.及至晉后,茶葉的商品化已到了相當程度,茶葉產量也有增加,部再視為珍貴的奢侈品了.茶葉成為商品以后,為求得高價出售,乃從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質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為貢品 ,再南朝宋山謙之所著的<<吳興記>>中,載有:"浙江烏程縣(即今吳興縣)西二十里,有溫山,所產之茶,轉作進貢支用."漢代,佛教自西域傳入我國,到了南北朝時更為盛行.佛教提倡座禪,飲茶可以鎮(zhèn)定精神,夜里飲茶可以驅睡,茶葉又和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茶之聲譽,逐馳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莊園都開始種植茶樹.我國許多名茶,相當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勝地最初種植的,如四川蒙頂.廬山云霧.黃山毛峰.以及天臺華頂.雁蕩毛峰.天日云霧.天目云霧.天目青頂.徑山茶.龍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產,從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們對茶的栽種,采制.傳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謂士大夫支流,逃避現實,終日清淡,品茶賦詩,茶葉消費更大,茶在江南成為一種"比屋皆飲"和"坐席竟下飲"的普通飲料,這說明在江南客來早已成為一種禮節(jié)。
唐朝一統(tǒng)天下,修文息武,重視農作,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fā)展.由于國內太平,社會安定,隨著農業(yè).手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茶葉的生產和貿易也迅速興盛起來了,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峰,飲茶的人遍及全國,有的地方,戶戶飲茶已成習俗.茶葉產地分布長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個區(qū)的許多州郡,當時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團茶,極負盛名.中唐以后,全國有七十多州產茶,轄三百四十多縣,分布在現今的十四個省.市.自治區(qū).兩宋的茶葉生產,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全國茶葉產區(qū)又有所擴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葉產量也有增加。
元朝,茶葉生產有了更大的發(fā)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術不斷提高,講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當時視為珍品,在南方極受歡迎.元時在茶葉生產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機械來制茶葉,據王楨記載,當時有些地區(qū)采用了水轉連磨,即利用水力帶動茶磨和椎具碎茶,顯然較宋朝的碾茶又前進了一步。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廢止過去某些弊制,在茶業(yè)上立詔置貢奉龍團,這一措施對制茶技藝的發(fā)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國古代制茶發(fā)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個重要時代,它為現代制茶工藝的發(fā)展奠立良好基礎.明代制茶的發(fā)展,首先反映在茶葉制作技術上的進步,元朝茗茶殺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為炒青,少數地方采用了曬青,并開始注意到茶葉的外型美觀,把茶揉成條索.所以后來一般飲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漸改為泡茶了。
清末,中國大陸茶葉生產已相當的發(fā)達,全中國大陸共有十六省(區(qū)).六百多個縣(市)產茶,面積為1500多方畝,居世界產茶國首位,占世界茶園面積的44%,產量已超過800萬擔,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總產量的17%.1984年全國出口茶葉280多萬擔,約占世界茶出口總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據數據記載,1880年,中國出口茶葉達254萬擔,1886年最高達到268萬擔,這是當時中國大陸茶葉出口最好的記載。
茶文化的萌芽時期是什么時候相關文章:
5.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