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寫粽子的作文500字
在小編的記憶中,除了春節(jié)以外就數(shù)端午節(jié)最為熱鬧了。聞著粽香,便嗅到了童年的時光,感覺那么近,仿佛那些事就發(fā)生在昨天。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沓跻粚戶兆拥淖魑?00字5篇,希望大家喜歡!
初一寫粽子的作文500字【篇1】
端午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那么,端午節(jié)為何要吃粽子呢?專家日前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說,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nèi)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蹦铣瘏蔷摹独m(xù)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后,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到了唐宋時代,粽子已成為節(jié)日和民間四季出現(xiàn)于市場的美味食品。長安有專門制作粽子的店,而且技藝也相當高。當時粽子餡已有多種果仁,其味道比只有黍米好多了。到了宋代,就有“艾香粽子”,是用艾葉浸米裹的。陸游的“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敝傅木褪恰鞍泗兆印薄C骱胫文觊g,就用蘆葉裹粽子,粽餡也多了,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桃等等。到了清乾隆年間,林蘭癡《邗江三首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條,這種粽子流傳至今?,F(xiàn)代粽子以浙江嘉興最負盛名。如今,粽子與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餅一起,被稱為中國的三大節(jié)令食品。
民俗專家介紹,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不但盛行不廢,而且流傳到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
端午節(jié)吃粽子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我來講講端午節(jié)的來歷吧。
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杈鯀s聽信_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楚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江里的雨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在這一天里,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人們在這一天里會打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等。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又到了,于是在昨天,爺爺家包好了許許多多的粽子。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來到爺爺家,剛一進門就聞見了那淡淡的香味。我隨著香味來到廚房,從鍋里拿出一個粽子放在碗里。我剝開粽葉,看見那白白的粽子上還在冒著蒸汽,散發(fā)著一種特有的粽葉的香味。糯米在陽光下晶瑩透亮,散發(fā)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真是棒極了!我迫不及待的朝上面咬了一口,頓時,蜜棗那淡淡的甜味溜進了我的嘴里,這種味道只有每年端午節(jié)的時候,才能嘗得到。
我吃著香噴噴的粽子,禁不住想起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我們應該學習他那種愛國的精神,長大后做一個做一個對祖國有用,能為祖國盡自己一份力的人。
端午吃粽子啦
端午節(jié)到了,我和媽媽一起向奶奶學習怎樣包粽子。
先從水里撈三片煮得軟軟的粽葉卷成一個圓錐,然后往里面填被水浸透的糯米、咸肉或花生、紅豆,壓結實后用第四片粽葉把所有露出米的部分統(tǒng)統(tǒng)裹住,最后在牙齒的幫助下用一根繩子系住,OK!一個粽子完成了。
不過說來簡單,我自己動手的時候可是洋相百出。
有時我剛把圓錐部分剛填滿,想壓的結實一些時,下面圓錐尖不知什么時候就散開了,所有的米全部回到盆里。
有時我用力過猛,粽葉被扯斷了,米就像斷了線的珍珠,到處亂蹦,撒的地上到處都是。
有時我在加第四片粽葉時以為包上了,結果其實原先的三片早散架了。當我想把線系上時,發(fā)現(xiàn)我手里只剩下粽葉而已啦。
我努力了老半天,浪費了無數(shù)米粒和媽媽的口水,結果只在奶奶手把手的幫助下勉強完成了一個而已,倒是媽媽學會了,成功了很多只。
兩只手的配合很重要啊!不過媽媽小時候也沒有學會,所以媽媽和奶奶都安慰我:現(xiàn)在我的手太小,等我再大一些一定能獨立完成包粽子的。
現(xiàn)在粽子已經(jīng)熟了,陣陣香味沁人心脾,剛出鍋的粽子又香又松又軟,好好吃那!
親愛的朋友,一起來嘗一嘗吧,自己包的粽子絕對新鮮美味呀!
初一寫粽子的作文500字【篇2】
今天下午,我終于盼到了端午游園活動,我們在室外玩了四個項目,分別是百米長卷、劃龍舟、點雄黃酒和編花環(huán)。雖然這些好玩,但是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在室內(nèi)班級里的包粽子。
在一邊看著的時候,我覺得很簡單,上去自己包的時候,有一種很難的感覺。拿起來卷成一個錐形,這一步如果沒卷緊的話,包的米就會漏出來,漏出來就包不好了。把米裝進去后,把上面的粽葉蓋下來,最后把繩子系上,一定要系緊,不然葉子散了,米就漏出來了。大多數(shù)同學都出現(xiàn)了糯米漏了的情況,他們只好重新包一個系得緊的粽子拿回去吃。系繩子也有技巧,粽子是三角體的,每條棱上都有一個卡點,綁在卡點上就不會掉了。
趙老師給我們拍集體照的時候,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粽子,有迷你的,有胖子體形的,有尖鼻子的,還有的像被重物擠壓過似的。我們同學包的粽子,只有你想不到,沒有我們做不到的。
有同學把做好的粽子放進了之前編織好的袋子里提著到處走。突然,一個胖胖的粽子掉在了地上,里面的米全都“跑“出來了,好似一群頑皮的孩子,滿地跑。緊接著后面又接連有五六個粽子趴在地上,與地板親密接觸。這些粽子的“主人”又要重新忙乎了!
包好的粽子當天晚上就被我吃得一口不剩,吃著自己辛苦做出來的粽子,心里別提有多開心了。那晚,我夢見我又回到了包粽子的這個下午,我又快樂地包了一回粽子;在夢中,我又歡快了猛吃了一次。
初一寫粽子的作文500字【篇3】
每年一次的端午節(jié)今年又快到啦。端午節(jié)的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忙著開始包粽子。
這一天清晨,我一起床,就看見媽媽已經(jīng)把香噴噴的粽子和熱乎乎的雞蛋擺在桌子上了。我趕緊隨便的洗了幾把臉,就叫爸爸一起來吃粽子。爸爸也很快的來到了桌子旁,我們一家邊吃邊談論粽子。
我對爸爸說:“粽子形狀很特別,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那是什么形狀呢?”爸爸沒有回答我的話,可他隨口就給我講了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來歷。爸爸說:“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的。屈原一生寫過許許多多的詩篇,提出過許許多多愛國的政治主張,但是楚王不采納。最后,楚國國土被侵占,他滿懷憂憤,跳江自盡。人們?yōu)榱藨涯钏缇此?,在每年的這一天,就把粽子和許多好吃的都投到江里,意思是不讓魚兒們?nèi)コ郧氖w?!?/p>
爸爸說完了。我說:“屈原真是好樣的!可是媽媽,粽子是怎么包的?”媽媽說:“粽子是用翠綠,鮮嫩的蘆葦葉包著雪白的糯米和鮮紅的大棗,如果不包大棗,也可以用豆子代替。煮熟它,要一個晚上。煮熟以后,剝開變成墨綠色的蘆葦葉,就看見潔白的米團在里面,很好吃,并且吃不膩。它既是開胃美食,又是營養(yǎng)豐富的滋補品。”
啊!端午節(jié)不僅讓人忘不了,還有美味可口,營養(yǎng)豐富的粽子。
初一寫粽子的作文500字【篇4】
又值五月初五到來了,小孩子們高興極了,又可以看龍舟吃粽子了。很久以前,有一個叫端午的姑娘為了救全村的人,與火龍智斗,結果被吃掉了,那個怪物也被感動成了村子的守護神!人們?yōu)榱思o念這個勇敢的姑娘,就把她被吃掉的那一天叫做“端午”了。
我國的愛國詩人屈原投入滾滾長江,后人為了不讓魚蝦啃食屈原的尸體,就會把米團拋入長江,在龍船上吶喊,鑼鼓齊響,最后被傳為一種風俗。
在我們家鄉(xiāng)每到端午節(jié)時,家家忙著打掃房屋,采來新鮮的葦葉調(diào)好粽子餡,各種各樣的,有咸肉的,蛋黃的,紅豆的,松仁的,蜜棗的……真是饞死我們這些小孩子。
這一天大人們一大早就煮好粽子和鴨蛋,給孩子們帶去學校,因為這一天孩子們會互相比較誰的蛋比較堅硬,會互相碰蛋,誰的最后是完整的,就證明今年他會一直健康,平安!
今年的端午又會有什么好玩的事呢?其實節(jié)日都是用來祈福的,人們都會借節(jié)日的機會祈禱國家,小家,家人們平安幸福,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國家越來越強盛!
初一寫粽子的作文500字【篇5】
在風和日麗的一天,校園里的同學都在包粽子,因為今天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天人們都會吃粽子,包粽子,賽龍舟等活動,但我們的學校只有包粽子這一樣活動,不能去看賽龍舟,但是有一個好處,這個好處就是可以吃雙倍的粽子,這是因為我們包一個,學校送一個,就是兩個。
我們先將粽葉包成錐形,然后用勺子盤了些糯米和菜,然后蓋上粽葉,可是不知怎么了,不聽話的粽居然從中間的縫隙中跳出,我用手去堵這個縫,可是,米又跳了出來,天呢,這可怎么包呀。就在我犯愁時救星從天而降,教我們包粽子奶奶出現(xiàn)在我眼前。
她見我的粽子會掉,馬上就給我指出問題說:“應該把錐形的尖給折一下?!蔽野彦F形的尖給折一下,還真靈,一下子里面的米變得聽話了,一粒米也沒有溜出去。
我迅速把米、菜、肉,填滿這個錐形。
接下來就是捆粽子了,這可怎么捆呢?我又犯愁了,那位奶奶又出現(xiàn)了,她又教捆的方法,我照她的方法捆了起來:先把繩子的一頭放在粽葉上,然后和粽子一起轉一個圈,再把粽子轉一圈,最后一固定就OK了,一個粽子就完成了。
我再做了幾個,一個比一個好看,結果我成了我們學校里的包粽子王。
通過這一件事我知道了,包粽子是一個要心靈手巧、眼疾手快的東西,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實際上是一件很難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