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理性之光與感性之花
學習啦:一切有理性的動物,都會無聊,這是普希金說過的話,但是人如果沒有理性,就會犯錯。
普希金曾說過:“一切有理性的動物都會無聊。”作為能為心愛之人拔槍決斗的俄國貴族詩人,這的確像是他的風格與態(tài)度,他的感性讓他死于這場決斗,年僅38歲不免讓人唏噓一番。因此我認同這句話的一半,只因理性作為“照耀人的燈”也是無可或缺的。
理性是區(qū)別人與物的標志。春秋時期,孔子提倡“克已復禮”,提出有禮樂制度才有規(guī)矩,用理性來約束自己。宋朝大學者朱熹說,“存天理而滅人欲”,也是這么個理。舊時學者儒生將人的理性看得如此之重,正說明了理性之光的重要意義。而五四時期提倡的“民主科學”之中的科學,更是理性的結(jié)晶。有了理性,人就有了自制力;有了理性,人就能探索宇宙萬物的奧秒??梢哉f,理性之光是照亮人類未來前進方向的力量。
感性之花正是繡在理性這匹錦緞的芳華。感性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道徑,正因有了感性,才有喜怒哀樂,才有滋味豐富的詩意生活。那年,一封充滿感性的辭職信火遍全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其中的對祖國萬里河山、對世界各處風景的幻想與期待,正是好觸動了人們的感性。人因感性而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因感性而“看山不是山,看云不是云。”白居易辛棄疾曾在《賀新郎》詞中寫過,道:“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試想,若他少了這份感性,又怎會有此逗趣之語,百年千年后的我們又怎么會有感觸?
理性應為本,感性不可去。理性,早被人們認識到,是一切公正、平等的來源。古羅馬由習慣法演變?yōu)槌晌姆ǎ稍瓉淼膶κ?ldquo;酌情處理”到有法可依,正是理性的勝利,以至于如今各國都憲法完備、依法治國。而感性是生活中一切真、善、美的源泉,是詩意的化身。只有理性,生活難免會枯燥無味,因為感性正是生活的調(diào)味品,一切色彩碰撞在一起,才有了多姿多彩的畫卷。只有感性,也是萬不可取的,難免會喪失做人做事的原則,就如不久前私自命名道路的“葛宇路”事件,正是感性作祟的鬧劇。只有理性與感性并存,才能構(gòu)筑和諧社會,才能讓前行之路被光明照亮,看清路旁的鮮花。
人因理性而被稱作人,因感性而不被稱作動物。若能認清兩者共存的意義,那么理性之光長亮,感性之花永開,也就不難實現(xiàn)了。
光不滅,花永開,前行之路再無荊棘。
作者:鄭玥
公眾號:紅批作文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學習啦